李文才
(双峰县荷叶镇树德中学 湖南省娄底市 417712)
为了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荷叶镇中心学校组织全体党员,利用双休天的时间,开展了“走井冈路,学井冈精神”的活动。
10月18日下午三点,荷叶镇中心学校教师党员五十余名,分乘两辆大巴,向井冈山进发。至晚上八点半,我们抵达了海拔八百余米的茨坪镇,入住红叶宾馆。当晚,在阵阵松涛轰鸣声中,我的耳畔总回响着导游深情的讲述:井冈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当年,井冈山先后有近八千人跟随毛主席闹革命。那时,人们争相上战场,母送子、妻送夫的剧情,每天总在这里上演。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井冈人们欢欣鼓舞。他们想,他们的儿子、丈夫该回来了吧,他们盼啊,盼啊,最后,他们只盼到了一十三位亲人回来……
10月19日 星期六 天气 晴
上午8点,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现场教学点——大井毛泽东旧居。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在这里,毛主席送给王佐七十支枪,王佐回赠毛泽东五百担谷子。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与王佐农民军会合,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听导游说,现在的房子都是六十年代依原来的样子,按1∶1的比例重建的。在今天的大井,我们只能见到三件原物。
毛泽东旧居前的坪里,有一块石头,石头不大,上部平整,高与椅子相差无几。因住房内光线昏暗,每当天气晴好的日子,毛泽东就在这块石头上看书,批阅文件。后来人们便把这块石头叫“读书石”。
第二件是一堵残墙。大井战斗过后,所有的建筑都荡然无存,只留下一面残墙,在风雨中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残墙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可以想见当年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
毛泽东旧居后有一株红豆杉和一株石楠树,这便是大井的第三件原物了。在当年的战火中,这两棵树也没能幸免于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这两株沉寂了二十年的大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红豆杉和石楠树精神的写照,更是井冈山精神的写照!1965年的5月22日,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了。站在这一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毛主席顿生无限豪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6年,中国三位伟人相继逝世,大树日见憔悴,几近枯萎。至1979年三中全会召开,大树浓荫蔽地,空前繁茂,从此长盛不衰。难怪人们亲切地叫你“长青树”“神奇树”。
从大井毛泽东旧居出来,我们向红军造币厂进发。1928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红军在王佐的领导下,建立了造币厂。造币厂在红军极为艰苦的时期为保障根据地的给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第三个现场教学点是黄洋界。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8月30日上午,敌人趁红军主力未归之际,以四个团的兵力,向红军黄洋界阵地发动猛烈进攻。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迎敌,他们凭借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下午,红军抬来了一门迫击炮(这门迫击炮是红军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来的),向敌军阵地发射了三发炮弹。由于炮弹受潮,前两发炮弹均未爆炸,直到第三发才发射成功。
黄洋界保卫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它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斗志,为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下午两点,我们前往小井红军医院参加现场教学。小井红军医院建于1928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自采中药;没有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制成镊子、探针等;没有绑带,他们就用布条代替,用完再通过开水消毒,不断重复使用,直到完全无法使用为止。
井冈山最后失守了。一天夜里,国民党军队偷袭了小井村。红军伤病员用板凳和木棍和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抵抗,130多名重伤病员落入敌手。
敌人对我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忠贞不屈,最后他们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全部英勇就义,医院也被烧成废墟。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
10月20日 星期日 晴
上午,我们首先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共牺牲48000余人,平均每天就有57人英勇捐躯。牺牲的人们当中,有师团级干部,也有普通士兵,只有15000人留下了姓名,更多的成了无名烈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大地,烈士的精神也必将激励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在庄严的纪念堂里,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在纪念堂前坪,我们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烈士陵园门前,我们见到了一群须发皆白的老人。他们身着红军服,拄着拐杖,神色庄重地向烈士陵园走来。问其年龄,已逾八旬,问所从来,答曰陕北。一老人说:“陕北是长征的终点,井冈山是长征的起点。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要来井冈山看看,这是我们此生最大的心愿……”
从烈士陵园出来,我们又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茨坪毛泽东旧居。午餐后,我们踏上了归程。
从井冈山回来,情不能自已,作诗一首以记之:
忆昔当年岁月稠,
英雄碧血照千秋。
红歌一曲千行泪,
赣水苍茫总不休。
注:红歌指《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