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地方文化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区想要谋求发展,就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走进来,双方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互相促进发展的目的。而外宣翻译就是将地方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开展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思路则是先分析地方文化外宣翻译的含义,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全球化的涵义比较广泛,包括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等,从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一直延续到思想、文化及政治领域。关于全球化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但所有定义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提炼出来如下:其一,世界各地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呈现出一种全球互联互通的趋势。当然,这种联通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联通,现在的联通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范围和深度都在持续地增加。其二,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地建立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之上,其全球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凸显。从经济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在产业链上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而且产业结构划分得越来越细,大多数产业都不是依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完成的,例如智能手机产业。我国是智能手机的生产大国,国内的大型手机厂商也不少,但我国的手机产业也没能实现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尤其在手机芯片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在手机光学技术方面,日本则是佼佼者。再看销售,我国的手机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区域进行销售。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经济运行早已全球化了。从文化角度来看,交通的发展促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去其他国家和地区领略不一样的文化;在教育领域,各国都在吸收其他国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留学也是促进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将世界各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文化也跨越了地理的阻隔,进行着全球化的传播[1]。
我国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辽阔地域中,拥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地方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当地历史、风俗习惯等,总之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关键在于该领域是否具有地域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国群策群力建设文化强国,地方文化的传播更是责无旁贷。
外宣翻译应该拆分开来看。外宣只是对外宣传,翻译是指对材料的翻译,从我国的角度来讲就是把中文材料翻译成外文材料。那么,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通过将某种语言的材料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材料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2011年刘宓庆在《高级翻译》中指出,翻译向来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国际形象的大事,必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翻译工作[2]194。地方文化的翻译宣传的就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不可轻视。
首先,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可以使世界更加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于一个地方走向全球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和文化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地方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促进自身与全球的融合,促进自身进入到全球市场中去。“走出去”战略对于地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发展到非常大的规模,其生产制造能力非常强大,那么多的产品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难以消化的,因此就需要“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中谋求发展。“走出去”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外宣翻译来加深世界对自己的了解,而外宣翻译的内容除了自身情况之外还要介绍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政府想要帮助地方经济不断发展,想要引领地方企业“走出去”,就必须加强对自身的外宣活动,文化宣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可以促进世界各地的人们走进一个地方。我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从某种层面来讲,改革开放是拥抱世界,将世界引入中国的一个过程。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一个地方的特色,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其他地方的人们可能会因为文化宣传而来某个地方旅游,当地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可能会因为文化宣传而来某个地方投资,兴办企业,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
最后,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不仅可以增加世界各国人民对某个地方或者某个地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对我国整体上的理解。局部虽然不能代替整体,但所有的局部组合在一起就是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理解就是建立在对我国各个局部地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4]。
通常情况下,翻译基本上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来进行,几乎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特殊的、不太符合语法规则,但在生活中却经常使用的词汇或者句子,例如汉语中说“给你点颜色”,其内在含义是给某人一些教训。如果采用直译“give you some color”,必然会导致理解偏差。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太过于重视直译,却忽视了对文字背后真实意义的传达,这是当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地方文化的外文翻译有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为一种文化的出现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文化是包括物质、思想、精神等的综合体,同时文化的起源也沉淀在漫长的历史和岁月中,那么,对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往往要结合历史、时间、物质、社会变迁、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等来进行。因此,翻译过程中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偏差,以及造成歧义和误解。以我国各地的戏曲文化为例,对于这个丰富而复杂的体系,很多国人也说不清楚这些文化形式的来龙去脉,更为关键的是,有些文化形式在历史上还没有考证清楚其起源和发展。因此,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很容易出现错误[5],如将《打金枝》译成 “Beat the Gold Bough (Charles Budd) ”,读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通过这个题目理解到这是个公主遭到责罚的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制造了理解上的障碍。
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人们在观念上和思维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在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翻译仅仅是对汉语材料的直接翻译,且其在思维模式、诉说口气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还是中国式思维,如时常采用一些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或句子,例如“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种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如果直接翻译,外国人不能理解,也很难激起外国人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给外国友人留下一个好的形象,有些地区文化的外宣翻译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如只把自己做得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在实际中却又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不仅不能起到宣传作用,还会损害自身的形象,得不偿失。
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主要是将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俄语、日语或者其他语种,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以饮食文化为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例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就有很多地方特色小吃,其中包括肉夹馍、凉皮、胡辣汤等。这些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用英文是很难进行直译的,肉夹馍在英语中的翻译方式不止一种,其中一种是“marinated meat in baked bun”,但是这种翻译方式在转换成汉语之后就变成了“包含肉的圆面包”,听起来非常拗口,而且严格来说这种翻译并不准确,因为肉夹馍并不是把肉夹在面包里,而且中国的饼和国外的面包在制作方法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种翻译方式多少会引起歧义。有一些翻译方式是笔者认为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如“Chinese hamburger”,这是另外一种比较主流的翻译方式,文字含义是中国式汉堡包。肉夹馍和汉堡包的确非常相似,听到名字也能很快让人产生联想。这种翻译方式可以说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因此,在翻译时应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总体上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要接近中国语言的本意[6]。
进行外宣翻译时除了在语言上要把握好地方文化的特点,还要注意增加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介绍,主要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如果不介绍这些内容,其他国家的读者很难真正理解其地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东西。以我们熟知的国粹——京剧为例进行说明。京剧在英语中的翻译是“Peking Opera”,简单来说就是北京歌剧。如果一个外国人没有听过京剧,根据这个翻译似乎很容易联想到意大利歌剧,但是京剧的表现手法和歌剧还是很不一样的。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唱、念、做、打,当然,还有行当上的细分,即生、旦、净、末、丑,而这些,外国读者是不可能通过“Peking Opera”这个词语所能理解到的。因此,在翻译时,需增加京剧的起源、发展、特色等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使读者真正理解京剧,而不是认为京剧即意大利歌剧之类的东西[7]16。因此,通过翻译来宣传地方文化时,应增加社会及文化背景的介绍,否则某一种文化在外国人眼中可能就是一种不能理解的文化现象,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8]。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还要注意对宣传材料的选择、对思维模式的转换,注意宣传对象的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上文已经分析了,我国的地方文化外宣翻译中常常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进行直接翻译,这种方式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障碍,导致读者不知所云,难以产生兴趣和共鸣。例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应译成“…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而如果从汉语的思维模式出发运用四次“confidence”进行翻译,会让外国人无法体会到原文要强调的自信,无法与中国人有气势上的共鸣,但只用一次 “confidence”就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并能简洁明了地把主要信息传递给读者。还要注意的是,在地方文化外宣翻译的材料中要避免出现政治评价和对各种敏感事件的论述。另外,须结合宣传对象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模式,采用对方能够听得懂也能够接受的宣传材料和内容。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就可能在外宣活动中犯错误,不但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甚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开展外宣翻译时还要注意宣传的客观性,不要夸大宣传效果。一个地区的文化宣传不仅关系该地区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界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看法。通常情况下,人们向外界宣传自己时都会选择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给外界留下好印象。但在这种心理作用的驱使下,就有可能失去客观和公正,有意或者无意地对自身进行美化。这种心态和行为非常不可取,很容易导致信任危机。如果外宣翻译中夸大其词,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外国友人看到实际情况和宣传资料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就会对该地区乃至对我们国家产生巨大的误解。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信息借助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可以实现快速和广泛的传播,其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另外,地方文化做了宣传之后,就必须严格要求自身,做到宣传和实际的相统一。例如,一个城市如果对外宣传自身是绿色文明城市,城市卫生状况管理得非常好,那么在实践中,相关卫生文明方面的工作就要做到位,要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10]。
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宣传,因此要发挥地方文化外宣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我们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对外宣传时应该注意保持友好的态度,向外界释放中国人爱好和平、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信号,消除他国对我国存在的偏见和误解。许渊冲也曾提出过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要让读者“乐之”。回顾历史,我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都是畅销世界的商品,这其中蕴含的是世界各国和我国互通有无、友好以待的情谊,我们在相互的交流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地方文化的宣传应注意从历史中寻找共同话题,寻找曾经合作时的盛况,传递出正向的价值导向[11],传递出我们一直秉承的“友好”“合作共赢”等理念,让读者“乐之”“悦之”[12]257,最后“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