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
——以上海实践为例

2020-12-12 06:22郁晓昕
关键词:思政育人教育

郁晓昕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宣传处,上海 200003

近年来,全媒体快速发展,导致国内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使得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受众在心理、需求、地位等方面发生转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受到严峻挑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1]。在新时期、新形势的格局下,在新任务、新目标的背景下,全媒体时代应运而生,不容忽视。“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2]。对此,要客观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点,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通过高速发展的新兴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积极探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好办法。

一、全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传播渠道由“单核”到“多元”,教育引导的权威性被弱化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通过统一渠道的“单核”输出自上而下抵达包括学生在内的广大受众,信息的接收者和教育的服务对象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心理上被感化、需求上强导入、地位上处末端,这种“单一来源”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教育方法模式一致,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教育传播效果。然而,面对全媒体时代自由而广泛的信息输出渠道,学生作为受众群体心理上更自信、需求上易满足、地位上更平等,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个体话语权不断增强,海量多元的信息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同时,这些片面或者错误的信息往往更具隐蔽性和诱惑性,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传统话语体系的权威性不断弱化,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甄别能力还不强的学生群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思想遭到侵蚀,轻则价值观扭曲,重则走极端。

(二)内容呈现由“系统”到“碎片”,内容供给的逻辑性被淡化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呈现系统化、集成化,有统筹、有步骤、有计划的内容输出可以在润物无声中有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理性分析、深度思考,久而久之,更有可能形成正确、健康、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逻辑,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全媒体时代,包括时间、空间和内容等三方面信息碎片化无差别呈现。这种状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这些信息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充斥着各类情绪化的表达,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造成不良影响。学生依赖于信息到达效率最高的网络,思维习惯、情感深度和历史认知趋向浅层,通过网络上大量出现的迎合他们需求的“短平快”视频、音频、图片和短文信息获得视觉快感和内心愉悦,不再追求深层思考,会逐渐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力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并可能陷入兴趣广泛与爱好不多并存,情绪激动与情感冷漠同在,思维灵活与固执己见并行的窘境。

(三)意见表达由“实体”到“虚拟”,实践检验的规范性被虚化

传统媒体时代,包括学生在内的受众意见表达的渠道非常有限,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发表言论的容量不大,“实名留痕”的要求也让发言者必须承担自己言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在虚拟空间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输出自我意志和发表个人观点,不再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过多限制。同时,这种表达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更加激发了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表达自我的积极性。但是,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从自媒体获得的短暂的快感和虚拟的成就感,不自觉地屏蔽了他们认为“无趣”的说教内容,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责任意识逐渐淡薄、规则意识逐渐丧失、自律意识逐渐淡漠,甚至对主流的价值趋向产生逆反心理,成为立德树人工作入脑入耳入心的阻碍。

二、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

面对现实挑战,近年来,各地教育系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努力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在此过程中,如何在思政教育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的主体作用是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应当着力构建“学生——学校——政府”递进式互动传播模式,以“自转”带动“公转”,以“公转”服务“自转”,切实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传播技术深入融合起来,在网上网下同心圆的协同联动下实现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新提升[3]。

(一)搭建学校展示平台,激发“自转”活力,丰富育人维度

注重师生参与,升华文化自信,丰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底气的维度,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才更容易实现教育与人的同频共振。我们要遵循网络传播转化规律,积极以做强高校自媒体平台来做活思政教育工作。比如,2019年5月,上海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活动,组织上海各大高校以本校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展网络拉歌接力,以快闪视频的形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拉歌”活动中,复旦学子唱响《复旦校歌》、《青春无悔》和《歌唱祖国》,分别献给迎来114岁校庆的复旦、每一名志存高远的年轻人以及伟大的祖国母亲;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则选择了《我和我的祖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校歌》,礼赞祖国,表白上海。两校知名教授、教师代表及年轻学子在快闪视频中相继现身,伴随着经典歌曲,充分展现两校深厚底蕴和青年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巩固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二)协同社会主流媒体,提升“公转”引力,拓展育人广度

如果说学生和学校的积极互动形成了第一层“自转与公转”的良好传播效果,那么尝试与具备强权威、高速度、广覆盖的社会主流媒体合作,就是高校间协同参与共同围绕思政教育“大中心”“公转”的一个有力尝试。比如,2018年9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协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30所高校合作,推出系列短音频《一句·上海高校校训的故事》。以校训为入口,挖掘凝练在各高校校训背后的来历掌故、建校故事、知名校友事迹等,既充满历史厚重感,又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可听性。上海交通大学篇中提到:“在云南大理,年过花甲的孔海南教授,用13年坚守洗净了洱海256平方公里湖水;在大洋深处,凝聚着上海交大智慧的无人探测器,不断突破极限,探寻未知的海底世界。”短短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代代上海交大人践行“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校训的生动形象,引导大学生对正能量的感悟和追求。

(三)联动线下现场活动,凝聚“品牌”合力,探索育人深度

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和力量进行聚焦育人,这是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力,也是切实实现 “开门办思政”的有效途径。比如,近年来,上海以校际联动、区校联动、校社联动、校企联动等“四个联动”为抓手,实施“百千万工程”(1)“百千万工程”,即“力争到2020年推动高校建设100个校外育人示范基地,推进1 000个育人项目,办好10 000个育人活动”,着力形成上海思政育人的品牌亮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推出了“给‘00后’讲讲共和国”演讲展示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该活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邀请高校领导、知名教授、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等,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教育教学经历、学习生活阅历,通过主题演讲、沙龙讲座、党团活动等方式,将共和国历史和成就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懂中国、爱中国。同时,为进一步做精内容、做大影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还于2019年9月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上海市教育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给‘00后’讲讲共和国》特别节目”。特别节目邀请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刘光溪、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机长蔡俊以及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南梁等嘉宾现场演讲。面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1 000多名学生代表,嘉宾们结合自身奋斗历程,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点策略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搭建协同平台、加强传播转化、培育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易接受、有获得。

(一)着力激发学生能量,提升思政教育参与性和获得感

能否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内容视角、情感共鸣等多种方式把这种能量真正激发出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在内容视角上既要在宏观层面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又要在微观层面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如,《一句·上海高校校训的故事》中校训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承载着一所高校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选题角度符合在校师生乃至毕业校友的内心精神诉求。另一方面,在情感表达上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推动者、传播者。如,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活动中,各高校学生展现了极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或是积极参与拍摄,或是参与后期制作,或是自发浏览、转发,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内容、自己的平台、自己的创意,第一次发现我确实可以为祖国做点事儿,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和我的祖国”。只有内容与精神同频共振,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相得益彰,才能够极大丰富上海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传播效果,有力助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大力创新传播形式,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

思政教育要赢得学生认可、取得良好效果,形式与方法的适用性、创造性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在传播广度上下功夫,广泛应用多种平台全方位推广内容,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有效抵御不良信息。如,《一句·上海高校校训的故事》除在广播高峰时段播出外,还在新媒体平台阿基米德APP上线,“上海教育”官方微信同步转载;《给‘00后’讲讲共和国》特别节目通过看看“新闻Knews”“话匣子FM”“阿基米德FM”“腾讯·大申网”“腾讯教育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了同步直播,总浏览量近百万,打造形成思政立体化教育格局。二是要在传播深度上下功夫,专注应用有效平台精准化推广内容,提高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推进落细落小落实。如自媒体传播与“快闪拉歌”这一表现形式属性契合,贴近当代年轻受众信息接收习惯。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官方微信2019年5月十大高阅读量文章中,“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系列占据了四席,可见这一传播形式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有效拉近了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不断丰富成果转化,提升思政教育生动性和影响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注点,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就要把引导放在哪里,就要把教育放在哪里,而教育要抵达学生内心,更要创新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接受需求。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更要做精线下,做活线上。此外,除了成果形式“单边”转化,还要进一步探索成果内容“多边”转化,延续品牌效应,形成育人啮合齿轮。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上海将推出“给‘00后’讲讲小康社会”系列活动,在各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思政教育活动,打造“给‘00后’讲讲+”经典思政教育品牌,才能更好地强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

四、结语

综上,全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千篇一律,要着眼于通俗易懂、表现力增强、覆盖广泛,要因时因势形成思政育人资源“中央厨房”,更要因校因人不断提高思政育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有效发挥“公转”与“自转”相契合的齿轮效应,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