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策略的思考

2020-12-12 01:57陈吕容苗雨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保值闲置管理人员

陈吕容,王 珍,苗雨蓝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相关管理人员因害怕犯错误,触禁忌,不敢创新管理模式,懒政不作为等,给高校建设与发展造成极大影响[1]。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结合现有国家政策,探索出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企业利益,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新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保障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对国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

近年来有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越发受到学界的重视,为保障高校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高校的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物质基础”的属性越发凸显。高校固定资产既是保障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有效的管理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益,挖掘固定资产的增值潜力,对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

(一)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2017年最新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所要求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财政对高校建设投入逐渐增大的同时,还伴随着其他社会资金的加入。资金的大量汇集,高校如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大量固定资产被浪费和流失,甚至被违规或非法使用,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还滋生腐败。因此,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成为固定资产管理中重要的目的之一。

(二)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是指高校通过管理和经营,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大于等于原来的价值。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首先应当保值,保值既是要求固定资产在数量上或是在价值上没有减少,也没有因为通货膨胀导致固定资产贬值。固定资产还可通过管理和运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得到提高,增值既可以是数量或价值的增多,也可以是质量上的提高。

我国高校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观念还不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都并未树立使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认为资产是国家的,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政府部门的事情,高校只要在需要时对固定资产进行使用就可以了,并没有去研究如何让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直到近年来,包括高校在内的各国有企事业单位才逐渐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提高重视,人们认识到只有让各项固定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才能让固定资产切实得到保值增值,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促进高校稳步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是实现保值增值的基础条件,保值增值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达到的更高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影响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因素

(一)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不强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引导,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民办高等院校,但就目前而言,公立为主,民办为辅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正确认识公立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难题,依然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现行的体制,公办院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费用大都来自于财政拨款,国家长期对公立学校各项投入的大包大揽,让管理人员逐渐丧失了精细化、效益化管理的动力和能力,“只管投入、不重管理”的意识逐渐根深蒂固。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们认为,只要是诸如“教学需要”、“科研需要”甚至“评估需要”等看似正当的需求,在能够正常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要求的同时,又不至于给自己的工作增加额外负担和风险,所以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固定资产投入的多少,那自然也更不会过多去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问题。特别是在强调“高校反腐”的大背景下,学校相关管理层面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更加趋于保守,回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之余,固定资产中可能产生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内的其它效能均被刻意忽视,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全面

高校在采购大宗固定资产前,从提出购买、购买论证、部门审批、参数设定、招投标以及采购完成后的账目报销等环节,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除了相关基础工作,还需相关责任人、部门领导、校级领导逐级审查签字确认,并进行公示。但一旦采购完成,对于新购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管理缺乏明确的制度引导,在管理方式不规范、不科学,管理力度不持续,管理手续不完备等情况下,大量的固定资产,只在账面上有所体现,实物登记则不细致也不完整,致使各部门、各院系在领用和使用方面的都无法做到规范而详实的记录。甚至由于管理思维落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大量的固定资产仍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折旧,甚至不仅不折旧,也不评估、不核算,造成高校固定资产存量不清、产权混乱、账实不符。这种管理制度的不明确,管理方式的不规范,直接造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闲置、浪费,甚至被非法侵占和流失,不仅给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严格,“制度”逐步打破“想当然”,“法治”逐渐替代“人治”。但对于受体制所限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制度缺失,经验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只管买,不管用”的现象仍然普遍。

(三)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协调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实物固定资产均广泛的分布在高校的各个部门、院系当中,日常的使用、维护、管理大多由使用部门负责,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很难完整全面地了解这类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因此更加无从判断是否闲置、浪费等。同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参与使用部门(院系)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的基本需求也无法做到详尽了解。基于此,固定资产的购置多由使用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购买建议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只是配合使用部门进行购买和管理。这种现象形成了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但实际上是使用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不仅如此,现今大多数公立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个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归口管理”模式,资产后勤部门管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物资,计财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经费管理和价值核算,图书馆管理各类科研资料、图书杂志和档案等,但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口不同学校领导分管。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缺位,导致部门之间职责无法明确,固定资产部门的管理职责也不能有效施展,各院系和部门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在这种机制下,会造成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信息不透明、责任不明确、沟通不顺畅,无法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更无法建立对等的信息共享通道,以致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严重缺位,效率低下,长期而来,大量国有固定资产必定浪费和流失。

(四)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校企合作”与“政校企行”合作在高校中逐渐流行起来,会有企业参与投入资金和人力,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受益等情况,但总体上看,公立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仍然以国家全额出资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花自己的钱,效益再好也与自己无关,责任也不用自己负”的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固定资产专门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实际管理中却“不具备过多话语权”的畸形状况,在于现行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固定资产归学校所有,但是所有的使用却完全归各个部门自行安排,损坏、闲置、流失在短时间内均得不到及时的反馈,造成反映到财务账面上的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同步,坏账、呆账由此产生、累加。受体制影响,加之审计机制的缺失,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区,有的甚至只管记录,不管使用,这样一来,效益无从谈起,评估更是无法进行。而还有一些高校,甚至从未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事情进行过评估,众多部门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也从来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加之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业务知识也还需完善,无法及时制定出具体而完善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办法,致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问题无从谈起,资产保值的基本要求在无形中被沦为空谈,再加之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固定资产既无法保值,更实现不了增值。

(五)固定资产年度计划执行不严谨

公立高校的各个院系和部门在每个年度末尾,都要制定相应计划,提前报备下一个年度的经费预算,学校也会根据自身需求和各院系部门上报的经费计划,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预算经费申请,这其中就包括固定资产购建资金。但现阶段国家对拨付资金的使用也有相应硬性规定,在年末会对上一年对未使用经费进行回收,还会对未完成的计划进行追责。经费使用部门由于担心经费不够,会选择尽可能多报费用,但一旦费用无处使用,便会想方设法多渠道、多途径的去“用钱”,无论是采购不急需的设施设备,还是购买无用的服务等。

政策制定者制定此类政策的初衷在于将“计划”作为进行管理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加的工具,利用指令性的指标,要求各执行部门层层负责、不得突破。但一些部门在计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目标出现了偏差,超计划执行、计划被挪用、擅自购建新项目、擅自换项目等层出不穷。上述种种计划执行偏差现象使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与指令性,管理机构的管理意图未被落实,造成了固定资产计划管理的失控,严重时还将影响到高校的正常经营。[3]

(六)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合理

现阶段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清查,都会存在大量闲置固定资产,很多固定资产状态良好却被闲置数年直至报废,甚至出现全新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大量闲置的现象。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有其历史因素,但更多源于自身管理不到位,比如在现代管理制度快速更新的背景下,高校各部门间的撤并和人员流转产生的闲置,造成办公场地、设施设备闲置;还如高校在采购前未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前盲目采购,或因最新教学和科研需要加快相关设施更新换代速度,以致此类固定资产提前淘汰,从而增加了固定资产闲置的数量;另外包括非正规途径购进、消化未完成年度经费的非主观需要采购等产生的闲置,使这类固定资产完全不能发挥使用效益。这些闲置固定资产,加之无序粗放的管理,加剧了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急需管理者运用适当管理手段加以解决。而解决的目标则在于实现资产保值,力图增值,杜绝流失。

三、新形势下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手段

(一)创新管理手段,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新形势下,越来越多高校提出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但实际上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并不多。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不能及时更新资产的使用状态及情况等信息,容易导致资产闲置与浪费,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使用需要,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快速、有效的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及使用效率,从而从大数据的角度获取使用数据并进行分析,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并为资产采购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中,通过运用智慧资产模式进行管理、运用移动终端APP或基于电子标签等新技术构建的新型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科学化管理固定资产,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以及高效的盘点,不仅操作简单,还能有效控制管理成本。[4]

(二)更新管理理念,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的重心都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状态懈怠,管理制度不全,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只有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更新管理理念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而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保障管理理念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如我国高校固定资产多是先由高校自主论证后提出采购申请,再由各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最后根据相关审批结果进行拨款或采购。在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时就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提高资产使用的信息反馈速度,建立起有效的资产管理体制、形成资产管理的有效链条。不仅是在固定资产的采购阶段,在其使用及处置阶段都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明确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的责任,对资产的管理、使用、清查、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5]

(三)规范财务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意识

高校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几乎是在所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都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固定资产的入账形式、使用损耗、以及存货盘点不当都是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6]。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不断更新,财政部在2015年10月,财政部下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年7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2017年2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同年10月,财政部财会[2017]25号文件发布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一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明确了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会计制度[7]。该制度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统一了高校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政策方面都进行了统一,并且改进了预算会计的功能、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会计管理人员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的新政策熟练掌握,为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奠定基础。

高校要实行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跟随时代变化,改变会计手段,还需要提高权力机关、财务部分、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的会计监督的意识,杜绝出现部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徇私舞弊,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此外,规范会计监督行为,不断优化会计工作机制也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高校固定资产健康发展。

(四)强化专业培训,提升人员管理水准

首先在人员的配置上要合理,专岗配置,不容许人力资源的闲置,并且各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要十分明确。其次,要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离不开对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素质,一方面规范相关设备使用人员的使用方法。

人员的培训必须持续进行,如:会计管理方式的滞后是导致账实不符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掌握现行的会计准则内容,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寻找到最合适、最有效的会计处理方式。另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也要持续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保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五)创新管理模式,注重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已不仅仅依靠于财政拨款,高校还可通过企业投入、横向课题、经营性资产盈利、捐赠款等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校企合作”与“镇校企行”合作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办学的流行趋势,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肯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固定资产管理需求,必须进行创新。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学习企业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并结合高校实际,创新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提高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判断“校企合作”与“政校企行”合作的效益,评价合作的效果决不能只凭借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是数额增加的程度来评价,还需要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8]由于高校与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多有不同,可以选择在绩效评价中综合双方实际,增加评价指标,也可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实现绩效评价的多维度,对固定资产的效益实行全面评价。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安全,又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高校管理者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者必须迅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转变,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培养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观念,坚守道德底线并且在实践中去探索更适宜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最优化的同时极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猜你喜欢
保值闲置管理人员
不做闲置主妇
洞鉴东风HONDA,高保值率的内涵是什么?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解码套期保值会计
保障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二手车保值率调查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