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探索
——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12-12 01:57李光胜张大能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模块化基础法治

李光胜,张大能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四川 成都 6117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众多学校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大多没有能够形成可供借鉴、值得推广、具有普遍实用性的经验和体系,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陈旧,教学效果不太如人意。而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所强调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论断,为“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引进慕课,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把“基础”课的全部内容按照一定的依据,分为若干模块和专题,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基础”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得力之举,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将以慕课背景下“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为依托,具体分析这一改革的依据和实施过程。

一、慕课背景下“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依据

高校的“基础”课以慕课为依托,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育教学改革既非突发奇想,也非心血来潮,在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背后,有着既定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历史依据。

(一)动摇不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并服务实践,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把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在此基础上,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由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实现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从这一观点出发,“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就是把该课程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一感性认识整合、设计成若干模块和专题等理性认识,这是对“基础”课认识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再让这样的模块和专题回归到教学实践中,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最终使学生能胜利地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1]

(二)不容忽视的历史依据——模块和慕课的兴起与普及

由美国的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最初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模块”一词,在1993年被我国引进到职业教育领域,很快便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全国上下对职业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加大,模块化教学也在向纵深方向推进,“其中课程模块专题化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受到普遍关注”,以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体现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的教学目标”[2]。依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基础”课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确定相应的知识模块和能力目标,每一知识模块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实际及社会现实设计若干能够突出同一主题的相应专题,以实现本模块预设的教学目标。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它是2011年由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掀起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其不受时空限制、规模巨大、开放性的特点和以短视频学习的方式,为‘基础’课实施新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3]在慕课快速发展和各种政策的积极推动和指引下,国内外对慕课的研究风起云涌,成果丰硕。从2014年起,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开始探索和尝试把慕课及相关理论应用于“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基础”课已经上线多年,并在教学实践中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给全国各高校的“基础”课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务必重视的现实依据——时代和学生的特点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成长于新时代的当下大学生在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主体意识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下,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再也不是只有课堂这种唯一的途径和方式了。只要他们感兴趣、觉得需要学习了,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其他电子产品连接上互联网客户端,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其主体性被突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独立意识、自由意识、自我意识、成长意识明显加强。传统的报告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另一方面的实际又是当今的部分大学生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新问题的解答太过于依赖网络,难以有自己深思熟虑的是非判断标准。

凡事变则通。“基础”课既要关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问题,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人际、就业等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等思想问题。面对青年大学生表面已经独立,实则没能完全独立的现象,依托慕课,运用模块化专题式进行教学,围绕“基本常识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理想情操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治素质教育”来整合教材内容,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既没有脱离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尤其是根据上述理论模块而设计的四大实践教学专题,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展示才华和锻炼的大好机会,这是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最好诠释,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专题设计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更重要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互动中,较大程度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课的‘学’‘用’结合、‘知’‘行’相融,提高了‘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二、慕课背景下“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实施

将慕课与高校“基础”课教学相结合,把慕课纳入高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视野中予以探索研究,既是贯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精神的要求和体现,更是回应我国“基础”课教学现状的需要。实施这一教学改革的重难点也是前提——理论上的探索、归纳和整合,重点也是核心——把整合的理论专题付诸于教学实践,落脚点也是关键——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前提——理论上的探索

自从“模块”一词从工业生产领域被引进到教育领域,再被引进到“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打破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章节惯例,并把教材中表达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整合、归纳为一个模块。以教育部统编的2018版“基础”课教材为例,根据本门课的学时和学分,从内容上我们整合为五大模块十九个专题。

五大模块的设计与规划:模块一:基本常识教育,由绪论构成;模块二:人生价值教育,由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和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模块三:理想情操教育,由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构成;模块四:道德品质教育,由第五章《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构成;模块五:基本法治教育,由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构成。

十九个专题的设计及内容:模块是把表现相同内容的材料归纳到一起,它更多强调的是构成同一模块的内容之间的“同”。而专题是把同一主题中的不同侧面呈现出来,它更多强调的是专题与专题间的“异”。据此,我们在模块中的选择了一些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直接相关的问题,或是他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编成专题,以尽量避免大而空的弊端。具体来说,有如下专题。模块一:基本常识教育,包括“专题一 迈进新时代 肩负新使命”;模块二:人生价值教育,包括“专题二 把握人生要义 领悟人生真谛、专题三 创造人生价值 成就出彩人生、专题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合格接班人”;模块三:理想情操教育,包括“专题五 认清历史使命 树立崇高理想、专题六 坚定理想信念 实现伟大梦想、专题七 学习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专题八 传承民族精神 践行时代精神”;模块四: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专题九 学习道德理论 倡导传统美德、专题十 传承革命道德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专题十一 遵守社会公德 争做合格公民、专题十二 恪守职业道德 争做优秀员工、专题十三 弘扬家庭美德 经营幸福人生、专题十四 锤炼个人品德 提升道德修养”;模块五:基本法治教育,包括“专题十五 揭秘法的本质 掌握社会主义法、专题十六 弘扬宪法精神 掌握法律体系、专题十七 建设法治体系 坚持法治道路、专题十八培养法治思维 尊重法律权威、专题十九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上述模块和专题相对固定,但是每一专题里面的具体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督导、学生、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及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负责若干专题,把下期上课时即将要用到的教案、课件和案例修改完善到位,并在学期开学之前再集体研讨。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用最及时、最贴切的理论和案例教育引导学生。

(二)核心——实践上的实施

对“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部分“教师只熟悉和擅长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教学”[3]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毕业不久、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专业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在讲授第五模块里面的五个法治方面的专题时,不仅吃力,难度也很大。为此,在教研室内部对教学任务先行确定。原则是有法学知识专业的老师负责第五模块法治部分五个专题的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剩下的模块和专题由其他老师自主选择和教研室协调分配相结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分工,确保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量基本达到平衡。这样便出现了一个班级会有2位,甚至更多的老师来授课的现象,从而打破了一个老师从开学至结束完成一个班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就是任课老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专注在具体的几个专题中,把专题的内容挖得更深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5]缺点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给学校教务处排课和督导部门的监督带来了难度,这需要教研室给予有效的配合,否则教务处无从知道哪些专题安排给哪位老师,督导部门无法准确判断某个班级某一时段该课程由哪位老师授课。为避免出现教学事故,这些具体的环节都由教研室负责统筹安排,把结果直接上报给教务处和督导部门。这两个行政部门根据上报情况则可以适时准确地对“基础”课教学实施监督、管控了。

“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考查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多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可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该课程的首选原则。为此,与五个模块相对应,我们专门设计了四个实践教学模块,分别是“爱国爱家实践教育”、“人生责任实践教育”、“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和“法治思想实践教育”。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实践模块我们都设计了若干个可供不同学生选择的多种形式的专题,如“法治思想实践教育”模块就有“监狱警示教育”、“宪法知识竞赛”、“庭审现场观摩”和“观看法治视频并讨论”等形式和活动,以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其法治素养。不过实践专题在主旨固定的前提下,形式上不像理论专题那样固定,会随着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如“爱国爱家实践教育”,我们安排在秋季学期,主要采取学生演讲的形式,主题主要是国家当年的大事件,如2016年的主题是“纪念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7年则是“纪念建军90周年”,2018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会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等。春季学期的“爱国爱家实践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有以小组为单位演唱爱国主义歌曲,展示自己家乡风貌和特色,介绍国内著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拍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等等。安排的所有项目都是在事前确定的小组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拟定目标,探讨实施方案,组长带领完成实践,最后做出总结,并推举组内某一成员向全班汇报。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践行理论。

(三)关键——效果上的评价

某一教学改革成败与否及效果如何,不是改革者的自吹自擂和孤芳自赏,最终还是要看专家、同行和学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要看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执行。

自2017年秋季我校对“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以来,不仅得到了校内大多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同时校外不少同行和专家也都比较认可。

首先就校内学生来看,他们对这次教学改革普遍持欢迎态度,有学生觉得“课程设计得很充实,也比较有趣”,“特别不错,很好”,“感觉挺好的,毕竟网络发展了,这样挺好”等等;对“基础”课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不再觉得思政课就是大而空的说教,认为这样的思政课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更多了,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有学生评价为“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拓展较好”,“这样的课程感觉很新颖,挺好”,“这些课让我受益匪浅,不再觉得它没有意思了”等等;对教学效果和任课教师的认可度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有学生评价为,“老师讲得好,案例恰当新颖”,“这个老师好,知识面广”,“老师很负责任,讲得内容也很清楚到位,每堂课都有很深的感悟”,“老师很好,知识渊博”,“老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效果很好”,“这些课让我懂得了很多,同时让我知道了在大学里应该怎么做、怎么学得更多”等等。从以上众多学生的评价中基本能够看出这次教学改革的成效了。

其次就校外同行和专家来看,他们对我校本次“基础”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也给予了肯定,并在行动上加入了进来,在各自学校也大力推行。2018年8月,笔者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与实践》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除我校使用本教辅材料之外,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等省内好几所院校也都安排了老师参与编写部分专题,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该教辅材料;2017年11月,笔者受四川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骨干教师培训会邀请,前往培训现场就本次教学改革相关经验和成效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教改总结出的经验及撰写的教辅材料和课件也为省外其他高校“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借鉴。2019年元月6日,笔者受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前往该校进行教改经验的分享和交流。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参与和认可就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支持与褒奖,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已经毋庸赘述。

三、结论

慕课背景下对高校“基础”课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所强调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切实有效的关键措施,是改变思政课堂“高、大、上”的理论分析和空头说教、充分照顾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实际特点的最佳方案。2017年,我校开始着手实施对“基础”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广大教师在充分理解、把握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前提下,立足自身优势,在充分考虑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各模块、各专题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模块和专题,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通过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模块、专题教学的实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才能、教学艺术和教学优势,凸显了“基础”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在践行党提出的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猜你喜欢
模块化基础法治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模块化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