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双,刘 峻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健康养老与医疗保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十年来,国务院就健康养老与医疗保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从康养医疗的多个层面强调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康养医疗与器械研发相协同、加快康养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形成,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下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持续增长的健康需求。
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个地区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态势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康养服务与健康保障水平,一个地区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更是一个地区人民健康福祉之所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联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大健康服务新业态”,并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催生新的服务需求。压力与亚健康、疾病与慢性病、养老与老龄化等社会群体身心状况和经济增长下对健康活力、康复医疗及高品质生活的诉求矛盾,快速催生出了健康养生、医疗保健、器械恢复及辅助等康养业态,并由此而形成了以身心康健为核心的彼此交叉、相互依存、共融互济的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社会的幸福指数同合理、得宜、习惯性的康养密不可分。与之相比,医疗救护倒处于相对次要和补救性的位置,在医疗救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用到医疗设备,在大部分术后持续性康复过程中也需要用到一些医疗器械工具,一些失能半失能人员以及“三无”老人也可以康养器械辅具作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之用。因此,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核心在于康养,以医疗为必要手段,以器械为辅助工具,由此形成良性的健康闭环和产业生态。
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背后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及新兴经济体竞相将健康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培育[1]。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OECD经济体国家健康产业占本国GDP的平均比重为10%,健康卫生总支出占本国GDP的平均比重为9.8%,其中,美国健康产业比重为17%,支出比重为16.5%;相比而言,中国健康产业比重仅为6%,在2008~2017年的支出比重为5.5%。
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自201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下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与医疗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叠加效应,医疗健康产业已成为当下中场关注度高、资本聚集度高的全球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总额为123亿,2014年为365亿,2015年为685亿,至2017年达到了1582亿,呈急剧上升态势[2]。康养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急速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撑。其中,医疗器械、辅助设备、养老设备等康养装备制造业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移动检测设备等康养智能制造业更是医疗健康产业“风口”所在,备受资金青睐。
据国家数据统计,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与之相应的,仅2017年一年里,中国的医疗康养产业总产值竟高达约4.4万亿元。仅目前而言,我国就有接近1亿的老年人口有康复需求,但需要康复治疗的人群中超过4/5都没能及时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2]。我国在康养医疗等健康方面的服务已由以往潜意识的需求变成了当前现实直接的需要,银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在老龄化人口统计方面,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2.5亿,占比为17.5%;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为21%;2033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翻番到4亿,占比达31%到[3]。从先行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年均GDP来看,只有3%左右,而日本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有学者担心,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引起的社会创新力不足将会使中国经济落入所谓的“增长陷阱”之中[4]。
在残疾人口普查方面,我国自2010年起拥有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涉及2.6亿家庭,占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据国家统计公报表示,2017年,仅有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仅为244.4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早期的康养医疗主要对象为因外伤、疾病等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者,常采用电疗、光疗等物理刺激性疗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康养医疗的治疗领域、对象范围的扩大和康复治疗技术手段提升,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并发展成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集群式产业。
美国于1997年出台《平衡预算法案》,推行“全方位养老服务”,依托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体系,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以满足5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在美国注册的5700多家注册医院中,有3300多家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其康复护理由专门机构认证的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负责,至2015年,有11047名康复治疗师获得认证。
英国推行医养结合的“综合照护”理念,为照护者提供24小时的助养支持、生活护理、医疗及社会服务等综合服务,其康复机构规模不大,但专业分科明确,人员设备配备标准规格较高。日本的康养医疗理念与英国相近,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实行“长期介护保险制度”,注重专业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各康复机构都有辅助器具专职人员,帮助申请者进行身体评估、资格审查,并提供辅助器具咨询服务、租赁随访等[5]。
总体而言,欧、美、日等国家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的产业链较为完善,成熟度较高。如美国的养老地产模式,其产业链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投资商、养老住宅运营商,形成了完整的融资、建设、运营的市场化专业体系。
我国康复医学和规模化康养医疗机构发展较晚。2003年“非典”爆发后,中国“健康城市”、“康养园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上海提出“9073”的养老模式,2009年北京发布“9064”的养老设想,2012年卫生部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版)》以促进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院的建设;2013-2015年间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康养医疗产业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的说明》、《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等文件,对涉及康养类、创新类医疗器械实行优先审批、开通绿色通道。2016年作为健康中国元年,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大健康观”,首次把健康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加快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
从我国几个大的城市圈来看,京津冀地区的河北省提出了医养结合、智慧康养的环京津康养产业平台,天津市在医养结合方面试行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突出健康科技创新和健康环境建设,对标全球城市提出了23项指标,江苏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加快多元办医格局建设,促进健康与养老等融合发展,推进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珠三角地区的广东规划了5个健康领域,提出了12个重点行动计划以及6个方面的保障与支撑。我国的康养医疗正按照健康中国“三步走”的战略稳步快速推进。
目前我国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有长期卧床患者的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8%,几千万家庭为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问题所困扰,存在康复需求的超过1000万,因为工伤、交通事故等伤残者每年增量也达100多万,其中大部分都存在康复需求[6]。如何让失能、半失能的患者像健康人一样生而平等地有尊严、有质量的活着,即使借助各种医疗器械设备,也应发挥其生而为人的价值,是对我国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所面临的至为重大的挑战。
美国是健康医疗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占健康医疗产业由医疗系统、药品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业四个部分组成,占国家经济比重为25%[7]。健康医疗产业以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资源高度集中且呈辐射式扩展,研发投入由政府予以保障,形成了政府、医疗系统、健康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的闭环。如定位为健康服务公司的美国强生,是一个涉及护理、医药、医疗器械及医疗诊断等多产品全系发展的综合性实体,产品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购北京大宝、合资西安杨森等,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制药企业之一。
英国健康医疗产业以健康服务体系为主导,与私营医疗机构并存,辅以社会医疗求助、社会医疗保险。其大型医院和所有其他医疗机构采用与卫生部门脱钩下国有独立核算和卫生保健信托机构第三方支付形式,医院之间纷纷结成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医院托拉斯,受此形式影响,医药、药疗器械等企业也纷纷强强联合。2000年,英国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两大公司合并为葛兰素史克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以制药为核心业务并不断向医疗保健领域拓展,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
日本自上半世纪即开始推行全民医保,采取统一的医保支付系统,委托医疗费用支付基金会和国民健康保险团体联合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并支付医疗费用,其医疗机构以民营为主,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全部为非营利性质,并采取医药分离的形式。在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方面,日本制药产业率先抓住政府政策窗口通过海外拓展实现了全球布局,目前日本是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医疗器械产业经过30年发展,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国[8]。2010年日本政府发布《新成长战略》中将“医疗与护理产业”列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总体而言,美国在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居于全球首位,欧盟在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模式和发展经验上较为多元,日本的医疗体系在医疗服务、医疗负担、国民平均寿命等方面世界领先。就医疗器械产业而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强生、美敦力、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世界知名企业的产品线覆盖了医疗器械大部分领域,以核心技术掌控着细分市场特别是高端器械的市场份额,据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201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278亿美元,其中,欧美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近70%。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随着市场体制壁垒的打破,产业升级向纵深推进,与多产业融合创新,健康服务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开启了医疗产业股权投资元年,医疗产业股权投资同比增长3倍多,至2017年,全国有养老机构、互助型养老设施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5万个,有超过3000家医院开展健康促进医院试点建设工作,健康体检人次近5亿,市场容量超过1300亿元,2018年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规模接近1000亿元,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突破5000亿元。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高、质量不高、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仍“一枝独大”,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小”、商业健康保险“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1]。
就医疗器械产业而言,2017年4万亿的医疗产业的份额中,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较小,份额为4000亿,其中,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80亿元。至2018年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300亿元,预计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超9000亿元。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要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市场的相关医疗器械设备与仪器。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例,性价比高的国内一流医疗器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只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0%左右,至于国内小规模医疗器械企业,因资金投入与技术实力弱,产品仅占5%左右的市场份额[2]。
在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基础上,扬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行动计划》(扬发〔2017〕38号),明确发展健康产业、医疗卫生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提出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全面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包括2020年扬州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2030年达80岁以上等40项主要量化指标,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发展良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扬州市统计局公报显示,至2017年,扬州60岁及以上115.92万人,占25.2%,65岁及以上人口72.51万人,占比16.1%;至2018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77.04万人,占17.0%。2018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率为14.0%,已达联合国确定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标准,扬州比之高出3%,相关数据显示,地区老龄化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扬州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已经显现,且已迫在眉睫。
从扬州市近几年产业布局来看,除汽车船舶、旅游服务、机械装备等五大产业之外,以软件和信息服务、教育等为基本产业,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为新兴产业,带动地区产业群及产业链整体发展。2017年“头桥医械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8年,全市49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企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84.6亿元,健康产业园签约生物医药企业11家,其中,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2019年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疗康养及服务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板块成形,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系列论坛在扬州天乐湖康养中心举行。
随着新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初具,各类特色康养产业逐步落实落地,扬州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大气候正在形成,加上扬州作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的人文、环境优势,不仅为产业的集群效应和集群价值创造了良好基础,也为集群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与可能。
扬州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9],虽然近几年城市经济有了明显提振,但整体经济水平和社会资本积度不高,地区性康养医疗、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的市场有限。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6.69%,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关专家预测2030年扬州市城镇化率将达75%。尽管城市特别是市区将面临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将更加明显。但总体而言,扬州高层次人才交互的流动性不高,且呈小幅流出状态,尤其是中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外流,导致新兴产业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储备不够,创新与竞争实力不强。
从康养现实状况来看,未来20年扬州老年负担系数由2011年的20.61%增至2030年的54.1%[10]。2018年扬州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42亿元,增长21.5%,总支出占比12.0%;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绩效综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六,全市拥有养老床位4200多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57.1%。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市养老机构床位平均入住率只有30%,床位闲置率高达70%,比全国养老机构48%的平均床位闲置率高出22%,一方面,对人民康养医疗观念的把握和自主性康养的意愿没有清楚摸底,另一方面,城市养老机构“入住难”,乡镇养老机构空置率高,造成公共康养资源浪费和设施折旧严重,政府养老机构及部门的属性和职责有待加强。
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涵盖多个子产业集群以及近百个子项目。在专业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项目亟待进一步开发的同时,重点关注到的机构养老、日间照料、养老房地产等极个别项目在各地区间又存在一定程度的项目重叠性和产业结构趋同性,对于制约产业集群整体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核心化行业的政策力度和扶持力度不够。以医疗产品企业为例,大多为医疗耗材,近年正在整体向医疗器械生产领域快速推进,至于康复性医疗设备,不仅缺乏相关高端制造企业,在地区医疗系统的整体配置率也不高。
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政府机构和部门,发改、民政、老龄、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和民营经济领域,都有产业方面的政策或经费。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相关政策多不衔接。如国家提出的“医养结合”在工作上分别归口民政、卫生和人社三个部门,医疗机构办护理院要经民政部门审批,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需报卫生部门审批,医疗报销需找人社部门核定,加之没有明确的“医养结合”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造成“医养难以结合”,至于康养医疗器械多产业的集群化结合,更是难以实现。
面对国内外康养医疗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面对银色经济下消费活动及供求关系的变革,推行大健康观,实现大健康新兴产业崛起,提升地区人民康养质量和幸福指数,贡献“健康中国2030”的扬州力量,都离不开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切实有效推进。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与部署、具体细化与布局、具体实施与推进,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体化战略,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目标对象是由康养需求的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与积极工作下对康养的诉求,对于一个地区而言,目标服务对象受现实经济、文化、环境、城市发展等影响而有所不同,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切实有效的摸底调查,许多地区在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上没有特色、没有实效、模式复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标对象不清晰、调查分析不彻底。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意愿、身心情况等进行核心群体、特殊群体、重点群体及一般群体等划分,按照抓住核心、照顾特殊、兼顾重点、普惠一般的原则做好康养医疗的总体规划、精准康养和康养医疗。
与此同时,对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企业、行业、产业、市场等也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摸底调查,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分析报告,找准企业与企业间的连接点、形成同业间与异业间的结合面,构筑产业线与产业链的集合体,打破企业各自为战、产业互不相关、集群松散无价值的形而下格局。初步形成信息可传导、交互无障碍,技术可对接、开发无台阶,科研可协作、互惠无门槛,人才可共享、产业可共融、市场可共赢的产业集群,在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一体化协同协作下,全方位服务于目标对象,多维度打开、挖掘、拓宽、扩展泛康养、医疗及医疗器械的产业与市场。
就扬州康养产业而言,公立养老机构占比较低,盈利性养老机构档次较低,设备简陋,服务方式单一且队伍不专业[11],部分“康养+地产”形式的商业气息过浓,受众难以实现普惠,结果往往企业难以持续,产业难以发展,群众难以满意,政府难以协调,甚至容易“曲线”的变味为套取政策红利的地产项目。就扬州医疗产业而言,资源有一定丰度但过于集中,市区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小诊所人流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就扬州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多为利润低的医疗耗材生产企业,高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成为近年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壮大形成综合效益尚待时日。在一体化战略里,强调产业质量与盈利能力并重、就业开源与福祉改善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人文进步与技术进步并重,突出协同共济的群聚效应和边际效应。
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从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精准服务开始,形成康养、医疗、康复及辅助器械提供在内的联合体,为康养需求的特殊群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如可以率先在市人民医院等医满为患的公信力强的医院设立医养结合的一站式综合健康服务,同步开通一站式综合健康服务热线与网络平台,以电子处方、联合医案等形式在全市范围通行通用,打破行业产业壁垒,避免患者舟车劳顿,减缓城市交通压力,将小病小恙等常规病症患者留在乡镇等基层医院,将复杂问题的患者分流到专业分诊医院,为失能半失能者提供器械租赁及免费上门服务,为老龄群体提供健康生活咨询及资讯,为急需手术患者提供挂号、应急救助、就医路线及救治通道等医疗指引以争夺黄金救治时间。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从精准服务开始,就是要从服务寻找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从服务寻找产业集群在地区存在的价值,从服务寻找产业存在的根市场,从服务寻找产品设计、科技研发、服务创新的方向与灵感,从服务寻找产业集群的优势力量以更好的服务更广泛的地域与群体。
其次,产业集群要与充分融合地方特色与元素,要把扬州作为旅游佳处、美食之都、宜居之市、文化名城的特色注入到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之中,打造康养与旅游、医疗与食疗、宜居与宜养、文化滋养与器械疗养等兼容并蓄、共创共赢的多重产业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以打破旧有效益低下且固化的产业架构、利益格局和市场态势,为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参与性、吸纳能力强、螺旋式向上的生态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把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虽然服务于人们身心健康,但无法实现使人们达到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人们社会功能的缺失和完全丧失在没有良好疏导下会反噬其身心健康,造成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的价值效率低下。尤其在“老龄化社会”,不能视老人为坐以待毙的弱者,要把老龄作为一种成就,老人有技术、有能力、有意愿和合法性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需要政府积极宣传、合理引导。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深入和康养群体的不断扩容,由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大包大揽无疑是不现实的,最终要依托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而且老年人大多数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热情,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助力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也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会等联合行动与共同努力。
在““政行企校协””联动架构上,政府职责在于政策规划和行政手段,要让计划的归计划、市场的归市场,针对康养群体要合理划分为有完全能力的中青年群体、有监护人完全照顾的老幼群体、半失能的老年群体、完全失能的老年群体,分别采取“大社会+大自由”、“大集体+小自由”、“家庭养+政府护”、“机构护+政府养”模式完成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底层市场架构,由政府对特殊群体进行必要兜底,完善相应的支付、救助、监管。行业职责在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必要的竞争机制、协同的创新体系、完善的产业链和可期的新兴战略,让市场有效运转,做到公平公正地落实好政府政策。企业职责在于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同步地更高质量的开发与提供。学校职责在于产业集群所需的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研发及新产品的联合攻关等。协会职责在于推进行业产业等良性沟通及地区间、国内外的实时接洽、协商及合作等。
浅层次上,对于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出台政策、行业维护市场、企业服务市场、学校服务企业、协会互联互通。深层次上,围绕实现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地方要有针对性制定市场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竞争机制、准入和退出细则;行业要深挖市场潜力并实现市场拓宽拓展,单靠本市的市场很难形成实现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放眼全省、全国寻找市场;企业要在优势产品、核心技术、新兴产业上加大力度;学校要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全方位服务企业、行业及政府,协会要做好产业协调与集群协同有价值、实质性会商,最终形成“政行企校协”的内部共生力和外部生命力。
2019年1月,国家发布《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行业标准,推出首批40家国家旅游示范单位,其中涵盖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等5个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药监局专门印发了《关于支持建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国内健康医疗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扬州作为旅游城市、宜居城市,有建立康养旅游的基础优势,头桥“医械小镇”建设既可以作为扬州健康医疗旅游产业的试点,又能实现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跨越。
在头桥“医械小镇”方案设计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小镇建设的目标定位,若是缺乏高端康养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不高的医械展示,其建设的价值性将很难体现;若是与其他城市雷同的简单康养体验,在地区间的吸引力将十分有限;若是没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充裕的人气带动,小镇的运维将难以持续。特色小镇的定位要“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理念“活而新”[12]。因此,头桥“医械小镇”建设一定要在紧紧依托扬州旅游资源之下挖掘小镇建设潜力,一定要在紧紧把握扬州地域文化之下开拓自身特色项目,一定要在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并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之下研发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和多产业交叉的特色产品,一定要在紧紧瞄准社会需求之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定要在紧紧开发更广泛市场之下体现多方参与的互利共赢。
在头桥“医械小镇”前期准备阶段,首先需要建立“政行企校协”联动机制,以避免思维理念单一性和单一产业荣枯周期性,集合多方优势力量形成合力以提高“医械小镇”在地方知名度和建设价值性所在,要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参考,要着力解决康养医疗旅游中出现的异地就医、医保社保划转、发生意外下法律责任风险和一定的经济损失、康养医疗服务指标标准及衡量等现实性问题,做好康养医疗旅游服务指南。其次要明确“政行企校协”各方在医械小镇建设上的职责、在运维上的权利与义务,形成康养医疗旅游相关政策及规范的白皮书,要做好专业经营、科学评估、多方参与、第三方监管、质量和风险可控。
在具体建设上,要以扬州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为依托,注重人文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避免过重的商业气息和过度的产品宣传,要立足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瞄准健康医疗旅游产业,做好参与式文化活动、优化体验式康养项目。建立医导全程服务组织,提供吃、穿、住、医、疗、养、健的一体化服务,设立专科专床专用窗口及固定医疗点,实现康养服务无沟通障碍、无服务死角、无时间盲点,做到医械体验的服务速度优、服务内容优、服务质量优。要根据国家行业标准更新建设理念,要对标国家级示范基地建出扬州特色,要以建设为契机构建产业集群化集团企业上市,带动并扶持更多的地方医疗器械企业发展。
在具体运作阶段,要注重市场目标对象的培育,要突出医械小镇以旅游带动、以康养吸引、聚焦特色医械的目标定位,要防止入驻企业过度驱利损害“健康中国扬州样本”和机构风险回避造成服务群体的结构性失衡,可以采用“1+1+3”模式。运作模式的第一个“1”是指健康计量表,由第三方对需求群体健康状况进行计量、后续跟踪及咨询服务,确保服务社会的公信力;第二个“1”是多向性需求指引,优化特色小镇服务功能,做好企业公平良性竞争,培育更广泛的市场基础,防止“政行企校协”联动惰性与需求群体的过度滞留;“3”是指利用率、流动率、满意率,利用率着重监控康养及医械使用的频次,流动率着重关注需求群体范围、广度和市场活力,满意率着重评估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入驻企业的市场规范性。“1+1+3”模式的实施,需要”政行企校协”联合行动,也正是”政行企校协”联合行动,才能让“医械小镇”真正扎根并服务于地方人民,并吸引更多的本地人才和外地资源进入相关企业,才能更好的实现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全球“老龄化社会”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重任,许多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后,科技、经济、民生福利等方面都出现了衰退甚至引发了社会危机,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近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调整国家政府方针以积极应对不断深入的“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金融风险并存的当下,发展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应然之举,也是发展银色经济和新兴康养产业的基础支撑,更是面对国内外庞大市场需求的产业振兴和普惠广大民生福祉的地方抉择。康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扬州有其基础优势,也存在一定劣势,要切实抓住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机遇,积极应对市场蓝海的挑战,做好规划部署及试点,尽早一步的探索以尽早一步形成宝贵经验,尽早一步的发展以尽早一步服务地方人民,尽早一步为“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贡献来自扬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