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李楠 朱立人
关键词思政教师 问题意识 辩证思维 正面引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师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
党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党的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大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历经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尤其是文科生,已经烂熟于胸。但如何用党的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脑子里却没有一点概念。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尽量多的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党的理论去思考和解答。
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是:思政教师会提出问题,但起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比如: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问的问题是某个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会议主题是什么;某一个事件是哪一年发生的,它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只是考察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记忆情况,并不能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算不上真正的问题意识的引导。真正的问题是具有张力的,能够触及学生思维发散的,学生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达到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二)思政教师缺乏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不管是思政课,还是其他专业课,老师经常会说出类似的话:“这是常识,同学们不知道吗?”何为常识?确切地说,常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与经验相联系,是经验性思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常识”并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也会经常犯“常识性”错误。比如在毛概的教学中,在讲改革开放时,老师经常会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些图片对比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文化时,老师会播放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以此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强调文化建设等等。这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场景,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的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老师的这种授课思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学生以同样的思维方式来反驳:二战过后,日本的快速发展同样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上的良好风气,比如车辆都会自觉给救护车让道,城市卫生越来越好等,能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那么,老师该如何应答?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片面的、不科学的。这是当前思政课堂上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如果老师在讲课时不注意辩证思维的运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思政教师对“正面引导”理解的存在误区
《辽宁日报》上曾有一片文章,名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该篇文章的作者深入二十多所高校,历时半月,听了近百堂课,其中涉及到思政课和各类专业课。作者说开展此次听课活动的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在其官方公众号留言称“在一些社会学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举例时,正面的例子是外国的,而反面的例子往往是中国,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以骂中国为时尚,以抵制西方制度、文化为迂腐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在留言时反问这些老师“如果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中国的社会像你们说的那么黑暗,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毕业后应该何去何从?”文章一出,引起巨大反响,各界民众纷纷讨论,由此引申出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正面引导”这一新问题。其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正面引导”这一口号由来已久,是评判思政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何为“正面引导”?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一词语不言自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正面的授课方法和教学实例,也就是正面的说理和例子。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往往对正面引导的认识有以下几个误区:第一,“正面”不等于“好的”。关于中国的例子,只讲好的,不讲不好的,实在是绕不开,就點到为止,以此避免学生对中国制度产生怀疑。第二,正面引导不等于完全按照教材讲授。凡是涉及到思政类观点性的东西,教材怎么写,部分思政老师就怎么读;凡是涉及到论证方面的东西,部分思政老师只是举例子来证明。第三,正面引导不等于单一理论。思政教师一般不会围绕教材所涉及到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不一致观点的讲解,避免学生混淆。第四,正面引导不等于教法单一。大多思政教师以灌输为主,少有学生讨论、辩论的开设,以此防止学生出现认知混乱。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关注点具有差异性,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思政课上很难提出问题,甚至是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因此,思政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心中曾经有过的疑惑,做到“发现它、面对它、解决它”。只有真正解决了心中相关的疑惑,才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比如老师讲到解放思想时,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1957年时提出我国钢铁产量15年赶上英国,50年赶上美国算不算思想解放;1958大跃进时期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算不算思想解放;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算不算思想解放。如果这些都不算,那为什么要表现出一种思想解放的形式呢?再比如,讲到政治制度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廉政指数一直排在全球前几名。如果思政老师不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那么学生必然会在某一个时刻出现相应的疑惑,从而动摇到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怀疑一切”,要求我们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虽然我国在发展中存在过一些问题,将来一定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直面它,而不是逃避它。因此,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要坚定信念,树立自己的理论勇气和自信,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思政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而是“白中有黑”“对错相依”。就毛概课来说,一提到资本主义国家,老师多半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进行批判。首先,这在政治上是安全的。其次,在探究上是省力的。但是,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思政老师往往会说“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资本主义的自由,是少数人的自由,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是为大资产家服务的”。但是稍微了解一些美国的选举制度和社会福利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奥巴马大选成功是因为得到多数小选民的支持?为什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多数富豪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捐给那些所谓的底层人民?因此,思政教师不能简单的对一些问题给出经验性的结论,而是要深入分析,辩证探究,在辩证分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目标。比如,关于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思政教师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资本主义,而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低级的。
(三)正确理解恩政课程中的“正面引导”
首先,从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来理解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从内部看,是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具有阶段性;从外部看,大学生道德发展需要受到社会的刺激,这些刺激主要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道德争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从内部看,现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正确的道德认知。因此,来自外部的道德争论、道德决策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思政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举出正面的例子,而且还要设计一些反面的例子供学生讨论,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认知。
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理解正面引导。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手段,因此,什么是“正面”,怎样”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我国思政理论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学生自觉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具备符合社会期望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因此,从教育目标看,正面引导不是任课老师个人所说的“好”或“不好”,也不是教学案例本身是“正面的”或“反面的”,而是让学生自主认知,在老师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建设性的认知方法,从而外化为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不要一味的对一件事情或一个现象作出直接的评判,在案例的选择上也不必执着于积极的案例,只要引导正确,符合教育目标,那就是合理的“正面引导”。
再次,从课程特点来理解正面引导。正面引导不是一刀切,要与具体的课程特点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中,有的课程教学中必须采用“负面”的材料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課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需要正面的例子,更为重要的是—些负面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熟练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再比如,毛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的讲解课程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直面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学生们比较迷惑的问题,比如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部分不良现象的发生等问题,因此,毛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回避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消极问题,而是应该勇于直面问题,讲清楚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消除疑惑,以此培养学生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最后,从理论和案例本身属性来理解正面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理论和案例本身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能直接下定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毛概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道路,国内国际会有不同的解读;二是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我国遇到过不少挫折和问题,关于这些挫折和问题所受到的国内国际的评论,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哪些是善意的,哪些是恶意的。在讲这一节时,选取的材料必然或多或少带有“消极因素”,如何做到正面引导,老师的主要任务就要放在案例材料本身的选择上和讲解上。第一,在材料的选择时,“消极的材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外媒的恶意抨击。第二,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厘清各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解和曲解,直面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