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吴楚文化“CBD”

2020-12-11 09:08马季
金山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东乡门楼砖雕

马季

近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行政区域走进了历史档案中,尤其是县级建制,不是改为市就是划入区,比如镇江的最后一个县——丹徒县,2002年撤县建区了,同时也带走了一代人的记忆。丹徒不像其他几个县,有自己独立的区域,它有很大一部分是和镇江市融合在一起的,在我幼年时的印象里,它类似镇江的“乡下”,也就是所谓的郊区。在我们那一代人中,没有一个小孩子不喜欢乡下,那里的田野、鱼塘、乡风和各种瓜果实在是太诱人了,关键是还可以尽情地奔跑、玩耍和撒野。到了青年时期,集体骑自行车到“乡下”玩耍,成为一种时尚,东乡当然是极佳的目的地。

丹徒东乡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而是一个生活习惯和风俗相近的地域文化圈,包含了若干乡镇。如果将考古发现、民问传说、历史故事、古代遗存、民俗传统整合起来考察,东乡更像昊楚文化交汇之处的“CBD”。1954年6月丹徒大港爆出一个新闻,烟墩山下出土了西周初青铜器——宜侯矢簋,这个“国宝”级文物上记载的是西周康王时期(前1020年至前996年)发生在诸侯国“宜”的一次徙封活动。西周疆土领域和当时社会的奴隶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以及吴文化的发源由此被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想象:三千年前,远离镐京,千里之外,烟雨江南的周天子领地上,一代诸侯国君“矢”统领下的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景致。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我国著名的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中的第一首。《华山畿》传说发生在当时南徐州治(今镇江市)至云阳(今丹阳市)的华山,就是今距镇江主城区30多公里的丹徒姚桥镇华山村,此村位于镇江——丹阳的陆路要道中点,也是丹徒、丹阳两县交界处。据元朝《至顺镇江志》卷二十记载:“境内华山村,为乐府诗《华山畿》所咏悲剧发生地。”华山村至今文化遗存有神女冢、玉女祠、奈何桥以及大帝庙、万年台、龙脊街、南朝古银杏等。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首句便是这句惊天地、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千年来,《华山畿》既为人们所传诵,历代诗人也多有仿作。华山畿传说,郑振铎认为其结局与著名的梁祝传说有相似之处,或许梁祝传说是从华山畿故事“演变而成”的。(见《蝴蝶的文学》,载《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

华山村的黄花塘,碧波荡漾,垂杨轻拂,清晨秋雾轻飘,早上淘米的捣衣的村妇,演绎着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据讲华山村宝贝都藏在水塘里,不信你可以去看看,自古以来,不管是旱灾还是水涝,河塘永远是这个水平面,从来没有干涸过也没有发过洪涝。河塘坐落在高高的华山上,下面就是落差很大的捆山河,捆山河也是碧波荡漾,杨柳婆娑,据说一千多年前山下就是汪洋大海,由此登陆上岸的商贾推着独轮车就上了龙瘠街,街上货物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繁华热闹。

圃山,位于丹徒大路镇,海拔仅290米,但却是宁镇丘陵东段的最高峰。当地百姓们都把每年清明节的后一天,称为黄明节。每到黄明节万人登圃山是当地百姓的传统节目。

何为黄明节?一是“亡命日”说。“黄明”是“亡命”的谐音,亡命者,孤魂野鬼也。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后一天,人们要登山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烧些纸钱,以求一方平安;二是“望绵”说,说的是爬圃山望绵山,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忠孝节义、抱母殉难的高尚品德。圃山黄明节是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它只发生在圃山,因而具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晨光依稀,岚烟笼罩里的圃山,茫茫苍苍,隐隐绰绰。随着东风徐徐,冉冉升起的阳光撩去了袅绕着的烟岚,威严的圌山显露出高耸陡峭的五座山峰,山顶上,青色的宝塔高高矗立,白云从塔顶掠过,这座被称为报恩塔的宝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直立山巅,傲指蓝天,被天下人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拾阶而上,一路登攀,于峰回路转之时,西南山脊的一穴天然山洞映入眼帘:洞高百余丈,如天桥悬空而架,巨石突兀两侧,洞穴贯穿中间山壁,这就是圃山著名的风景点——箭洞。都说它的来头不小,涉及它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其中广为人知的有三种:后羿射日时,一箭没射到太阳,而将圌山山腰射穿;小秦王吆山塞海时,圃山不肯移动,用神鞭将圌山山肩抽穿;大禹治水时,用“柳枝箭”,射穿圃山,造就了奇异的箭洞。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为箭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引得游人络绎不绝。其实,箭洞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质学上称其为“天生桥”。

圌山在历史上长期发挥军事要塞的作用,唐朝时,圃山是长江的人海口,唐朝在这里建有镇海军,设有镇海关。公元1129年9月,南宋韩世忠在此建圃山寨,屯兵抗金。山上有烽火台、宋军军营遗址,山下有韩桥、韩阙、营里、寨下等地名,都是南宋韩军驻扎的历史遗迹。明朝圌山设有“游兵厅”,有“把总”领兵驻守。清朝这里设立了“圃山关”。公元1556年,倭寇沿江侵窜到圌山地带,大肆烧杀抢掠,遭到明朝无为州同知齐恩奉檄率水军迎头痛击,斩敌百余,奋勇追击,在一处叫安港的地方,英雄齐恩与子侄等二十余人中伏,力战至死阵前,壮烈殉国。现在看来,圌山扼长江,锁关隘,说圌山为战略要地,身临此地,果真名不虚传。

丹徒儒里镇的朱氏宗祠,一色徽派建筑群,雕窗花格,走廊上“忠孝家传”四个大字映人眼帘,书画作品飘香,“虹井流芳”高悬在门楼上,各种砖雕保存完好,墙壁上写满了朱熹的治家格言,庭院秋花秋树显得非常别致,特别是朱姓祖先书写的孝字寓意深刻。朱氏宗祠的祭祖礼制相传已有600余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祭祀表现了炎黄子孙后裔对先辈列祖列宗的崇敬追念之情,也是遵从圣人教导“慎终追远”的一种表现形式,借以传承孝道,表达孝悌之心。

自汉代以来,镇江民宅就开始用木雕、石雕、砖雕艺术装饰门楼、梁楹、廊坊、栏栅、影壁,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明清以后,木雕、石雕、砖雕技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雕花门楼这种建筑技术也在这一时期遍及城乡。

丹徒东乡的雕花门楼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这种砖雕技艺,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人们喜欢在砖上雕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图案,用来装饰宅第、园林、桥梁、寺院等。砖的质材不像石头那么硬冷,雕刻出来的物件、故事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

东乡的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上。砖面图案或借形寓意,或谐音寓意,或几种手法混合运用,来表达美好的愿望。人们尤为喜爱“梅兰竹菊”“高中三元”“吉星高照”等题材。

东乡的这些雕花门楼及其它民居砖雕,在中国传统古建艺术的南北交融演变研究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因为镇江历史上南北要津的位置孕育出镇江南北文化汇通,艺术杂糅丰富、包容并蓄的气概与风貌。作为民居砖雕的雕花门楼也具有南北兼容的风格,虽然与徽派砖雕同属一脉,但已有诸多演变。

与徽派建筑近乎张扬的雕刻相比,丹徒东乡的建筑雕饰则显含蓄、大气,既有徽派磚雕的层次分明、细腻繁复,又有南方苏派的精细典雅、朴素流畅。它不是单纯的装饰,不盲目追求轻巧和纤细,大多实用与观赏并重,形象简练,风格浑厚,建筑构件坚固,颇能经受日晒雨淋。

丹徒东乡的美景和文化遗存观赏之后,得尝尝美食了,东乡羊肉当然是不能错过的传统美食。东乡羊肉用蜂蜜烧制,不仅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羊肉”可恢复元气,不习惯吃羊肉的人,一旦吃了东乡羊肉,则会满口生香,从此爱上这一口。

最近一次回家乡,正好遇到本土的影视创意团队筹划拍摄网络剧《双世白蛇》,从编剧、摄影到导演都是三十岁左右地道的镇江人,他们决定在圃山附近取景展现自己的想象力,用快乐有趣的玄幻穿越故事讲述白蛇和许仙的前世。他们口若悬河、目光闪亮地向我介绍剧情,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一代年轻人的玩法真是嗨,他们的梦想令人迷醉。

猜你喜欢
东乡门楼砖雕
门楼
东乡五月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快乐东乡娃
前门楼子九丈九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