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例足跗骨细微骨折X 线和CT 影像表现的比较

2020-12-11 10:02:12李毅强贺燕娇吴春华黄德荣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跗骨距骨隐匿性

李毅强,贺燕娇,吴春华,黄德荣

(1 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81)

(2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澳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 惠州 516081)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户外运动和健身的人相比于之前也增加了许多,而由此造成的运动损伤也开始增加。在这类损伤中,足踝部的损伤占比非常大[1]。而足跗骨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距骨、足舟状骨、骰骨、内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距骨与胫骨和腓骨形成关节,距骨下面是跟骨;足舟骨中部位于距骨的前部和内侧。第一排是从内到外,分别是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三楔骨位于舟骨前,骰骨位于前外侧。足跗骨外伤性足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足部各种骨骼结构复杂,因此,常规的X 线检查由于各骨相互重叠而无法很好的观察,使得中后足部的骨折很容易漏诊,不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在DR的X 光片下,骨折征象往往不能充分显示出来,漏诊率较高[2]。而螺旋CT 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跗骨细微骨折的发现史上应用最早,并且相对来说准确率也最高,具有临床指导性意义。因此,相对于X 线,CT 在足跗骨细微骨折的诊断中具有优势。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在本研究中,选取选取我院2015 年8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50 例足跗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 个患者足跗骨的数据从2015 年8 月—2019 年11 月,行常规X 线检查阴性或疑似足跗骨骨折,后行MSCT 检查并诊断为细微或隐匿性骨折的病例。其中包括35 名男性和15 名女性。50 例患者中年龄年龄最大为79 岁,最小为18 岁,平均年龄为(32.5±0.7)岁。

1.2 方法

X 线检查:采用飞利浦双板DR X 线机(Digital Diagnost)进行检查和扫描,患者采用足部X 线常规正、斜位检查。摄影条件为60kV,8mAs,投照距离90cm,15:1 固定滤线栅。

CT 检查:东芝64 排螺旋CT(Aquilion TSX-101A)扫描仪,扫描患者足部,患者取仰卧位,足部放松,置功能位,足底平面与床面垂直,脚先进,扫描患侧足部。管电流设置为250mA,管电压设置为120 千伏,扫描层厚为1mm*64,螺距为41。图像原始数据进行1mm 层厚/0.8mm层间距的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患者足部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任意斜面重建(MPR)和表面阴影显示法(SSD)等后处理。

1.3 影像评价

所有X 线DR 平片和MSCT 图像均分别由两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阅读,即DR 组与CT 组间互不知对方诊断结果。每诊断组2 名医师对该组图像的诊断结果需达成一致意见。

足跗骨骨折的诊断标准:X 线DR 平片和MSCT 图像上至少出现以下一条征象:贯穿整场骨小梁的线型透亮影、边缘锐利,或骨皮质不连续,或有骨折片、或位移[3]。

1.4 统计方法

严格将数据录入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诊断准确性和影像学表现以[n(%)]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 线、CT 检测准确率

患者经X 线检查,其骨折检查准确率为56.00%(28例);患者经 CT 检查,其骨折检查准确率为88.00%(44例)。CT 对足跗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 线的检出率(χ2=6.7659,P<0.05)。

表1 X 线、CT 影像学表现对比[n(%)]

2.2 X 线诊断准确度为84.0%,CT 准确度为90.0%,两组患者诊断准确度对比,t值为0.75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X 线、CT 影像学诊断准确度对比

3 讨论

X 线检查是足部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成像速度快,辐射剂量小,价格经济实惠,患者易接受。但是,足部骨尤其足跗骨结构复杂不规则,骨性重叠多[4],X 线足部正斜位检查属于二维成像,受限于空间分辨率、投照体位和不能避免骨性重叠等因素,在显示隐蔽重叠部位细微骨折线和骨折端轻度移位撕脱等情况时,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螺旋CT在检测过程中具有逐段分层扫描、检测时间短、图像清晰易分辨等优势。一般情况下,螺旋CT 对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这种诊断可以在无论骨骼疾病生理解剖结构如何复杂的情况下最迅速得出诊断结果[5]。C 在足部检查中具有三维成像,空间分辨率高,重建手段多样化,观察更直观,能有效弥补常规X 线检查因足跗骨重叠和投照体位等因素带来的不足。但辐射剂量高,价格是X 线检查的数倍是其不足。CT 后处理技术的合理联合应用[6],才能达到更好的诊断效果。

SSD 重建技术能较客观足背各骨的形态,整体直观显示足跗骨的凹陷、位移和骨碎片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临床医师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来观察踝关节骨折移位的情况,便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助于足跗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但SSD 存在容积数据过滤较多,细节显示不够,成像质量受阈值影响大的缺点,对足跗骨微骨折或者隐匿性骨折显示不够或完全不显示,易导致漏诊。

MPR 重建技术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直观等优势。在发现足跗骨隐匿性骨折、微小骨折方面有重要价值,能帮助判断小骨碎片的来源,详细了解骨折细节。单纯的2DCT 平扫图像,无论是冠状位还是轴位扫描对平行于扫描基线的微小骨折,都可能会遗漏,而MPR 消除了单纯2DCT 的这个缺点。MPR 操作较简单,通过对骨窗薄层数据进行任意层面的矢状面、冠状面重建,根据解剖结构或骨折方位进行针对性方向重建,多方位观察,能清楚地显示足跗骨块和关节的详细情况,能发现游离于关节间隙内的小骨碎片,帮助判断骨碎片来源,减少漏诊的可能[7]。

综上所述,X 线和CT 对患者足跗骨的检查中都各有优缺点。总的来说,MSCT 在足跗骨隐匿性微骨折和撕脱性骨折诊断中,能很好的弥补常规X 线检查中的不足。尤其是X 线检查有所怀疑微骨折或者患者主要症状怀疑微骨折,一定要及时行MSCT 检查,有助于微骨折的明确诊断和骨科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8]。

猜你喜欢
跗骨距骨隐匿性
跗骨窦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距骨全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分析不同入路治疗距骨骨折的疗效
隐匿性HB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距后三角骨误诊为距骨后突骨折2例
多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隐匿性胆总管结石47例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的观察
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