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夏季生猪安全复产八项关键技术措施

2020-12-11 23:39
北方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公猪猪舍猪瘟

当前生猪生产正处在加快恢复的关键时节, 针对夏季各地生猪恢复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按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统一安排,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总结提炼了夏季生猪安全复产八项关键技术措施, 助推生猪生产恢复发展。

一、 完善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是生猪复产增养、稳产保供的关键。 养殖场应严格执行 《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 主动开展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及早发现疫情风险并及时处置,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严禁发病猪和感染猪进入运输、销售、屠宰环节,切实阻断非洲猪瘟传播。 做好引种检测, 切断非洲猪瘟经引种造成的传播。 强化养殖场人员、运输车辆、物资、 饲料等各个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 南方生猪主产区要做好生猪养殖环境的监测与消毒工作, 雨后及时对猪场周边环境和道路进行消毒, 对可能受到污染的水源进行酸化和消毒处理,及时做好灭鼠、蚊、蝇和防鸟等工作, 以消除环境与水源污染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过的猪场要彻底清洗消毒, 有针对性升级改造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环境检测合格后有计划恢复生产。 新建猪场应科学设计生物安全防控方案,严格分区布局和物理隔离管理, 完善全覆盖qPCR 采样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清除、 分区分级管理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形成一场一策的有效防控格局。

二、 优化其他生猪疫病防控策略

养殖场要做好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疫病免疫工作, 结合生产实际, 可调整优化疫苗免疫防控策略, 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安全的免疫程序, 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疫苗免疫接种,降低疫苗的接种频次,减少应激。 基于当前种猪、仔猪长距离频繁调运的实际, 尽量避免从多个猪场引种或购入猪只,对购入的种猪(猪只)要进行全面检测,避免无序引种和购猪造成蓝耳病新毒株的传入。有条件的养殖场, 应采用后备猪驯化、封群驯化、免疫驯化等多种综合措施, 逐步实现蓝耳病稳定控制和净化消灭。

对于“公司+家庭农场”生产体系,应重点完善“家庭农场”防护设施升级改造,如饲料中转、洗消间、物质消毒间、 封闭连廊、 虫媒防控网、实体围墙等,有条件的区域可通过科技特派员点对点帮扶的方式,提高养殖场(户)的技术水平,平稳度过夏季关。 对于专业化育肥小区,重点完善全进全出生产工艺改造、封闭连廊等。 对于一条龙养殖场,要重点控制好猪舍内环境的温度和空气质量, 摆脱环境条件性疫病对养猪生产的困扰, 有条件的场可考虑加装空气过滤、臭气处理等装置,降低蓝耳病等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对于标准化育肥小区严格执行“五统一”措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驻场管理, 防止因夏季高温带来的应激损失。

三、调整种猪繁育模式

受疫情和三元母猪留种影响,去年以来我国能繁母猪种群综合繁殖效率有所下降。 要通过后备母猪的及时选择、 把控好母猪性能选择关,提升繁殖效率。 加快繁育二元母猪, 尤其要增加无非洲猪瘟、 蓝耳病、 伪狂犬病等疫病的优质种猪供应。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优秀的二元母猪群体, 采用长白或大白轮回杂交的方式生产父母代母猪,缓解种源供应偏紧的局面。 对于种公猪精液供给, 由于社会化种公猪站数量少, 鼓励健康水平好的场内种公猪站对外供应长白、 大白种公猪精液,缓解长白、大白种公猪精液供不足的问题。 应用地方猪种生产优质猪肉的企业, 重点要加快地方猪种资源的群体恢复, 可利用部分二元(含50%地方猪血缘)、三元(含75%地方猪血缘)的优秀母猪作为父母代母猪, 采用横交等方式进行商品猪生产, 充分利用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优秀性能, 建立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制种方式。

四、 科学开展三元母猪选种和饲养管理

针对二元母猪供应相对不足的情况, 短期内确需留种三元后备母猪的,应尽早计划,精心挑选,三元母猪体重50~60 千克即开始选留,长到90~100 千克再选一次。 选留方法应参考二元母猪的选种要求,乳头数要7 对,外阴较大下垂,毛色白色,体大身长后宽,初期选择数量可多一些。 后备母猪在160~170 日龄开始诱情, 保持猪舍光照时间与强度,配种时间240 天左右,体重120~140 千克,避免近亲配种,优先选择大白、长白公猪进行配种,尽量不配杜洛克。 加强产房母猪的营养与管理,饲料中增加优质纤维素,防止便秘, 增加膨化大豆、 鱼粉等优质蛋白,添加酸化剂、诱食剂,提高适口性。 随着夏季到来,重点关注防暑降温, 防止母猪采食量不足导致失重过大,甚至中暑死亡,可采取增设隔热层、滴水降温、墙体保温等综合措施,产房温度不高于25℃,水压保持在2.0~2.4 升/分钟。做好三元母猪断奶期饲养管理,提高泌乳期采食量,断奶后继续饲喂哺乳期饲料, 并保持适当运动,采取公猪诱情查情,及时淘汰繁殖性能低的母猪, 断奶日龄可适当提前,24 天左右可断奶,减少母猪消耗。

五、 精准种猪饲料配制与营养调控

对饲料实行高温制粒, 提高制粒温度,延长调制时间,保证调制温度≥85℃,调制时间3 分钟以上,严把饲料生物安全关。 针对夏季高温、母猪采食量低等现象, 一方面可通过多种降温措施降低分娩舍内温度, 也可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油脂和适量的赖氨酸, 提高日粮消化能和赖氨酸水平, 改善哺乳母猪的营养摄入量。 另一方面可推广应用种猪高效繁殖营养技术, 通过给泌乳期母猪提供10℃~15℃冷水、优化饲料中氨基酸比例 (缬氨酸、 精氨酸、牛磺酸等)、补充发酵饲料、消除霉菌毒素等措施, 提高泌乳母猪采食量,管控体重和背膘,提高泌乳性能, 改善仔猪生长性能。 应用精氨酸、铬、L-肉碱、白藜芦醇、硬脂酰乳酸钠等母猪饲料添加剂, 改善母猪繁殖效率,提高产活仔数、初生重和断奶重。 推广种公猪精细化饲养技术,提高优质公猪精液合格率,保障优质安全猪精的供应。 加快生物发酵饲料应用, 生产新型发酵原料和发酵复合饲料, 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六、 推进促生长抗菌药物替代产品和技术应用

促生长抗菌药物退出后, 为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应从饲料调制、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对不同阶段、不同健康状况的生猪采取针对性综合技术措施,结合应用新型高效替代产品,确保生产效率不降低。 在猪群健康状况一般的情况下,将21 日龄断奶仔猪的日粮蛋白水平下调至17%左右, 可改善仔猪生产性能、 缓解腹泻;在猪群健康度较高时,维持23%左右的日粮蛋白水平, 可实现较好的生长速度。 在无抗菌药物条件下,可选择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丁酸梭菌、植物提取物、酸化剂、大豆异黄酮、低聚壳寡糖等替代产品,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功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 采用发酵和酶解、液态饲料、“焖熟+二次制粒”或“粉料+粒料”等饲料调制方式,结合“低蛋白日粮+益生菌+酶制剂”“有机酸+植物提取物”等无抗教保料配制方案, 可缓解早期断奶应激,提高仔猪成活率。

七、 加强养殖场规范化日常管理

养殖场进猪前重点要做好空栏消毒处理7 天以上, 对猪源按30%比例随机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只有阴性仔猪方可进入猪场。 在进场环节,运猪车不直接进场,在场外1 千米左右设立一级转运点,对运猪车实施一级洗消(清洗车辆外部、底盘和散落猪粪, 再用过硫酸氢钾1∶200 比例稀释液, 车外部消杀20 分钟)和二级洗消(离场距离500 米左右, 司机不下车, 再次清洗车辆外部、底盘和散落猪粪。 用过硫酸氢钾1∶200 比例稀释液, 车外部消杀20分钟),仔猪转运至事先清洗消毒彻底的中转平台(中转车)。 进入保育舍前的三级洗消, 在保育舍门口设计消毒点,用过硫酸氢钾1∶200 比例稀释液,车外部消杀20 分钟,仔猪转入保育舍。 人员进场、进猪舍必须淋浴更衣。 衣物需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使用袋装料的,饲料进猪舍前在储存间 (单向流动) 熏蒸消毒后,储藏3 天左右再用。 使用散装料的,应选择无接触式输料方式,输入保育育肥舍料塔。 长期监测非洲猪瘟病毒, 一般间隔3 周采集一次猪口腔液检测, 每批饲料都需要采样检测。 加强环境消毒与防疫措施,选择适宜的消毒剂, 每间隔两天带猪消毒一次,猪舍走道、外围每周消杀两次。 猪舍外围还可加装驱鸟器、防蚊网。 销售猪只,外来拉猪车严禁进入生产区, 应将猪只中转至1 千米以外的中转平台销售, 防止车辆交叉污染。

八、加快利用闲置存量产能

宣传推广“以大带小”五种典型帮扶模式, 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并购经营、租赁或合资经营、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有代养能力的中小养殖场户加快增养补栏, 解决大型养殖企业现阶段育肥能力不足的现状, 实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养殖场户互促互进双赢。 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帮助中小养殖场户提升非洲猪瘟防控能力,通过实体围墙、二级洗消、中转站等关键环节的改造升级,实现装猪并投产。 进入炎热多雨季节,养殖场建设户外施工将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工业化方式进行猪舍设计与建设, 加速新增产能的快速投产。

猜你喜欢
公猪猪舍猪瘟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江苏楼房猪舍臭气处理模式
夏季环境湿度对生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如何调教种公猪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