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安徽段沿岸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2020-12-11 20:26戴晓峰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植被状况

戴晓峰 徐 升

(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230071)

0 引言

长江经济带在经济领域因其占据的突出位置而广被世人瞩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的重要人力、财力、物力支撑,这就形成了历届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这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面。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层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构成了长江经济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长江流域安徽段沿岸生态环境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价,可以为生态环保顶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实施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保障。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长远谋划,在人类发展史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杆和样板。

1 研究的基准点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关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事关子孙后代的长远生存和社会发展。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进而会导致不同检测机构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认知标准有了区别。2015年,我国生态环保机构经过科学论证正式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统筹掌握我国的生态环境变化质量变化状况。这一技术规范可以更好地对市、县域和自然保护区等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多样性等原因,检测数据的科学与否也会受到一定干扰,但总的研究方法与基点合乎科学理性。

长江流域安徽段在整个长江流域占比颇重,对其进行科学而细致的研究,可以做到点与线的有机测验连接,通过局部分析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树立一个标杆与砝码。对于生态环境检验和检测,其中市与县两级区域研究选取的观测范围与标本对象要力求做到统一,只有这样,数据与结论才会更趋准确。长江在安徽省境内历经五座城市与八个县城,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因为牵涉到样本的科学选取,研究人员需要往返于整个安徽段区域。

2 研究方法概览

笔者将依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相关规定,在实地考察和提取样本的基础上,对长江流域安徽段市、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检测与分析,同时结合统计学等学科理论,试图对长江流域安徽段各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考量,力求科学地呈现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概况,从侧面反映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进而寻找导致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

2.1 县域环境状况评价

2.1.1 关于EI指数的计算

笔者依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通过安徽省13个市、县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数据,科学计算出市区县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具体计算方法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25%×植被覆盖指数+35%×生物丰度指数+15%×水网密度指数+15%×(100-土地胁迫指数)+10%×(100-污染负荷指数)[1]。

2.1.2 关于环境状况的分级

根据计算得出的EI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现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为五个等级:EI值超过75(含)评价为优秀、EI值介于55(含)~75之间评价为良好、EI值介于35(含)~55之间评价为中等、EI值介于20(含)~35之间评价为较差、EI值在20以下评价为差。[2]

2.2 评级数据的科学性

该数据比较科学的再现了生态环境变化的分布状况,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状况,为研究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比较直接的科学依据。当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简单从数据上审视生态环境状况只能算是一个笼统的大体呈现,更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的还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做到数据演算与现实结合的科学论证。

3 指数评价与分析

笔者根据评价方法要求,根据行业内的特定规范与相关要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运用技术规范中评价公式计算出五个二级指标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尝试对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析。

3.1 关于“生物丰度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指的是对某一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宏观统计与数字反映。具体来看,皖中地区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市区和县域的生物丰度指数在29.11至56.82之间,该区域农用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山地丘陵分布较为广泛,草地和林地面积分布均衡,河渠及水库坑塘网罗密布,人类活动范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类型成多样化,生物类型成多种多类[3]。

生物丰度指数最高为池州地区在72.74至77.58之间,该地区土地覆被以山区林地为主,多为有林地,森林植被覆盖度高,耕地分布较少,主要为丘陵和山区水田,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同时本区农村百姓居住稀疏,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较好地保持了本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4]

3.2 关于“植被覆盖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指的是具体区域内植被种植的面积与所占比,同时用具体数字和标码进行呈现,其为生态环境中的绿色植被覆盖提供依据和参考。

安徽省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性直接影响到植被的地理分布,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尤为丰富,皖南山区针叶林广泛分布。沿江流域各市区、县域植被覆盖指数在在66.48至94.31之间,均高于65,但各市区范围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为发达,植被覆盖指数低于各县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最高的地区分布在皖南山区,以东至县最高。

3.3 关于“水网密度指数”

“水网密度指数”指的是水的丰富程度,评价某一区域内河流湖泊水源的分布状况,以及水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

依据卫星遥感监测的结果,铜陵、马鞍山、安庆、芜湖和池州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长江干流附近,河流和湖泊较多,水网密度指数在55.52至108.60之间。马鞍山市区因河流和湖库坑塘较少,河流数量和水域分布程度较低,因此其水网密度指数很低。

3.4 关于“土地胁迫指数”

“土地胁迫指数”指的是检测区域土地受污染以及建筑占地的具体概况,是土地使用现状的深度呈现。沿江流域各市区范围由于建设用地占比高,商业开发的建设用地变化较大,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较强烈,使得土地胁迫指数高于各县域指数,各县域土地胁迫指数在3.77至9.27之间,各市区土地胁迫指数在9.19至20.38之间。

3.5 关于“污染负荷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指的是单位国土面积上所承载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压力,以市、县域为评价单元,所受纳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固体废物、氨氮、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沿江流域各市区范围污染负荷指数高于各县域指数,县域污染负荷指数在0.04至15.33之间,市区污染负荷指数在1.54至48.08之间。市区范围污染负荷指数高的主要原因是沿江各市区工业化水平较高,且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为剧烈。而沿江各县域多以农业种植为主,人口相对稀少,单位国土面积内产生污染物较少,且沿江地区年降雨量较为充沛,环境净化能力较强,故污染负荷指数低。

3.6 关于“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指数(EI)”

“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指数”(EI)反映的是被评价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由以上五种指数组成,数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评价等级根据数值由低到高排序。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以市、县行政区域作为总的评价单元,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总体的科学评价。通过对13个市、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数据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检测,其中东至县和池州市区评价指数(EI)超过75,在80.40至83.65之间;其他沿江各市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EI)高于55,在61.27至73.66之间;仅马鞍山市区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EI)低于55,为54.05。

4 结语

长江流域安徽省段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较为优良,从各市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结果看,2018年13个市、县域EI级别分布于“优”、“良”、“一般”3个等级。其中东至县和池州市区2个区域评价结果为优,占比15.4%;宿松县、望江县、安庆市区、枞阳县、铜陵市区、无为县、和县、繁昌县、芜湖市区和当涂县等10个区域评价结果为良,占比76.9%,马鞍山市区评价结果为一般,占比7.7%;长江流域安徽省段没有“较差”和“差”类等级区域。

池州市地处皖南地区,由于受破坏程度很低,故生态评价状况为优秀;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地区多分布在皖中地区,植被覆盖面积较广,动植物保留了完整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相对稳定,适合人类生活。

从各个等级的检测数据来看,由于长江流域安徽省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长江支流和湖泊星罗棋布,沿岸各市区、县域多以种植水田为主;再加上靠近皖南山区,低山丘陵广泛分布,林地、草地面积分布较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使得生物种类丰富,动植物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适合人类生活。

长江流域安徽省段虽自然资源较为优越,但仍存在着些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各市区人口相对集中,人类活动较为繁多,加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市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逐年扩大,存在城市开发区和新区沿江无序扩张及矿产资源开发挤占生态环境空间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区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植被状况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近10年我国啦啦操研究状况及趋势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