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心理动词历时演变及语义探析

2020-12-11 19:35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单音节古汉语语录

秦 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古尊宿语录》成书于南宋初年,反映了唐代至北宋期间的语言现象。学界以 《古尊宿语录》为语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丁治民考察了 《古尊宿语录》中的偈颂用韵,确定了异部相押的性质[1]。张子开梳理了 《古尊宿语录》的版本源流[2]。王籽郦对方位词 “前”“后”进行语义认知分析[3]。詹绪左等从文献学的角度对 《古尊宿语录》作了校记,共校对出各类误例64条[4]。本文以萧萐父等点校,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古尊宿语录》[5](文中此书的用例直接标示卷号)为语料,对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历时演变作出分析。

一、《古尊宿语录》心理动词的分布情况及语义特征分析

1.情感类心理动词用例统计及语义特征分析

【怜】 “怜”为 “憐”之俗字。 《广韵·先韵》: “憐,爱也。怜,俗。”本义为怜悯、哀矜、哀愍。《说文·心部》: “憐,哀也。从心,粦声。” 《广韵·先韵》:“怜,哀矜也。” 《急就篇》卷四:“坐生患害不足怜。”《庄子·秋水》:“蚿怜蛇。”成玄英疏: “怜,哀愍也。”引申为“爱”。《尔雅·释诂下》:“怜,爱也。”

“怜”在 《古尊宿语录》中共出现35例,其中以单音节形式出现6例,以双音节 “可怜”出现24例,“爱怜”1例, “怜愍”2例, “拊怜”1例,“怜念”1例。

《古尊宿语录》出现的6例单音节 “怜”与1例双音节形式 “爱怜”,皆为 “爱”义。

(1)怜儿不觉丑。(卷三十九)

(2)片云飘逸情无限,不用羁留重爱怜。(卷四十五)

双音节词 “可怜”在 《古尊宿语录》中有三种语义形式出现。分别是 “值得同情或同情”义6例、“可爱”义8例、“可惜”义10例。现就每一种语义形式择1例释之。

(3)半饥半饱淡饭羹,泥里雨里可怜许。(卷四十四)本语境中的 “可怜”之 “同情”义,产生于上古时期,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4)幸自可怜生。(卷十二)

本语境中的 “可怜”之 “可爱”义产生于唐代。在近代汉语时期广泛使用。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急送茅斋也可怜。”现代汉语此义不存。 《古尊宿语录》“幸自可怜生”与 “幸然可怜生”同义,皆表示“本来挺可爱”。“幸自”,本来。“生”,后缀[6]。

(5)可怜园里色,不入镜中来。(卷三十四)

本语境中的 “可怜”之 “可惜”义出现在唐代,近代汉语时期广泛使用。如唐·卢纶《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可怜芳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其中, 《古尊宿语录》所出现的 “怜愍”2例, “拊怜”1例, “怜念”1例,皆为本义“怜”之本义,恕不再举例。

【顾】 “顾”的本义是 “还视”。 《说文》:“顾,还视也。”又 “视”义。《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仆。”引申为 “念、眷顾、顾惜”。《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战国策·齐策》:“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例。”又引申为 “思量”义。 《尚书·康诰》: “用康乃心,顾乃德。”孔安国传: “用是诚道安汝心,顾省汝德,无令有非。”另有 “照顾”义和 “访问”义等。以上义项在 《古尊宿语录》中皆有用例。“顾”共出现112例。除了用于行为动词外,用于情感类心理动词的语境如下。

(6)有不顾性命底汉,试出来道看!(卷二十)

【恋】 “恋”(戀),本义为爱慕。 《说文解字》未有收录,为后起字。 《玉篇·心部》:“戀,慕也。”“恋”的出现最迟不晚于三国,如嵇康 《思亲》: “日远迈兮思予心,恋所生兮泪不禁。”《古尊宿语录》出现8例。具体语境如下。

(7)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处,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无阂,只是自诳。(卷二)

【惜】“惜”本义哀痛。 《说文》: “惜,痛也。”引申为 “爱惜”义的时间不晚于南北朝,如萧统 《文选》: “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南明惜死之人哉?” 《古尊宿语录》共64例。其中,以单音节形式出现34例,双音节 “可惜”出现20例、“护惜”4例、“痛惜”1例、“爱惜”2例、“保惜”2例、“悋惜”1例。

(8)不惜躯命。(卷二)

(9)莫因循逐乐,光阴可惜。(卷四)

(10)既收得不护惜,也要众人见。(卷四十二)

(11)入门看,思量痛惜。(卷十二)

(12)不曾造次损田苗,爱惜皮毛不轻贱。(卷三十)

(13)未悟且须保惜,悟了便生厌贱。(卷二十六)

(14)长庆云: “饭未熟。”师云: “太悋惜生。”(卷三十七)

【忻】“忻”有 “喜悦、高兴”义,如 《史记·周本记》: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 《史记》中的 “忻”是形容词。 《古尊宿语录》里的 “忻”共12例,既有形容词用法,如 “忻怿”1例、 “忻然”2例、 “笑忻忻”1例,也有带宾语的用法,当为动词,如下例。

(15)如圆顿菩萨,入法界现身,向净土中厌凡忻圣。(卷四)

【念】 “念”的本义是思念。 《说文解字》:“念,常思也。”《诗经·秦风·小戎》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又 “爱怜”义。 《尚书·多士》:“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又引申为忧虑。《后汉书·孔融传》:“故晁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行为动词 “诵读”义亦产生于上古汉语。《汉书·张禹传》:“诸儒为之语曰: ‘欲为 《论》,念张文。’”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念,背诵也。今犹云读书为念书。”其 “哀怜、可怜”义产生于唐代。杜甫 《述古》: “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名词 “念头、想法”亦产生于近代汉语时期。宋·陈亮 《与应仲实书》: “困苦之余,百念灰冷。”以上词义在 《古尊宿语录》皆有用例,以名词 “念头”义和行为动词 “诵读”义出现的用例较多。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恕不讨论。以情感类心理动词 “哀怜”“爱怜”义出现的语境如下。

(16)念岁月飘忽,已事未明,有失出家之利。(卷十一)

(17)感存念亡,此情弥切。(卷二十九)

(18)麟阁图形,请师怜念。(卷七)

(19)照出万古心,念此百年质。(卷三十)

【敬】“敬”的本义指恭敬、端肃。《说文解字》:“敬,肃也。”引申为尊敬,如 《论语·先进》: “门人不敬子路。” “敬”在 《古尊宿语录》中共有13例。其中,单音节用例3例,双音节 “敬请、敬礼、敬受、珍敬、敬信、瞻敬、恭敬”等形式出现10例。作为情感类心理动词,“敬”出现在以下语境中。

(20)不求法脱,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卷四十三)

(21)王爱于民,民敬于王,爱敬既同王道无外。(卷二十八)

【感】 “感”本义为感动。 《说文》: “感,动人心也。”其 “感激”义见汉魏晋以后的文献。《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双音节词 “感激”出现不晚于汉代。刘向 《说苑·修文》: “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这时的 “感激”不表 “感谢”义,而指感奋激发。 “感激”之 “感谢”义见唐以后的文献,如 《宋书·范晔传》: “又有王国寺法静尼亦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古尊宿语录》情感类的心理动词 “感”共出现13例。双音节 “感谢”“感叹”“感恩”“感悟”“感愧”各出现1例。

(22)师云:“上感圣恩。”(卷四十八)

(23)其于感愧,并集山怀。(卷四十)

(24)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卷十三)

【怖】“怖”的本义是害怕。《说文》:“怖,惶也。” 《韩非子·喻老》:“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古尊宿语录》沿用 “怖”之本义,共出现8例,以双音节 “惶怖” “怖惧” “惊怖”“怖畏”的形式出现。4个双音节词皆表示恐惧、惶恐,从功能上看,当为动词,其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如:《后汉书·冯异传》: “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它是动词,因为形容词也可作谓语。但是形容词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作状语,而 “怖惧”“怖畏”无此用法,因此,判定它们为动词。《后汉书·度尚传》:“怖畏罪戾,伏奏见诬。”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耶?”

现代汉语中,“怖”已经不再单独使用,而是与 “恐”构成双音节词 “恐怖”作形容词。“怖”在 《古尊宿语录》中出现的语境如下。

(25)如盲如聋相似,不惊不怖。(卷三十一)

(26)当来吾界受诸苦痛,梵志惶怖。(卷四十八)

【虑】 “虑”为 “担忧”,由其本义 “思”引申而来。银雀山汉墓竹简 《孙膑兵法·十问》:“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古尊宿语录》情感类心理动词 “虑”表示 “担忧”义的出现6例。其具体语境如下。

(27)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虑他。(卷三)

(28)千疑万虑不敢用,有底信手拽来超今越古。(卷四十二)

【忙】 “忙”未见于 《说文解字》,为后起字,乃 “慌乱”义。如唐代李咸 《题陈正字山居》:“几日凭栏望,归心自不忙。” 《集韵·唐韵》:“心迫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恕不赘述。

(29)如未有领览处,且缓缓参取,不要忙。(卷二十三)

【嗔】 《说文解字》: “嗔,盛气也。” “盛气”义音tián,为形容词。 “发怒” 义音chēn,见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世说新语·德行》:“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杜甫 《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古尊宿语录》共32例。

(30)报道今年米贵,地神恶发生嗔,拄杖即今入地。(卷四十六)

【惑】 《说文解字》: “惑,乱也。”引申为“疑惑、使人迷惑”等。如 《荀子·解蔽》:“内自以乱,外以惑人。”这里的 “惑”即使人迷惑。“惑”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以单音节形式使用。“诳惑”现在只出现在部分方言中。 《古尊宿语录》中 “惑”共64例,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 “惑乱”“诳惑”等形式出现,具体语境如下。

(31)师云:“莫惑我。”(卷十四)

(32)假名阿练若,诳惑世间人。(卷十四)

2.认知类心理动词的用例统计及语义特征

【测】《说文》:“测,深所至也。”又 “度”义。《国语·晋语一》:“抑欲测吾心也。”引申为 “推测、料想”义。如:《左传·庄公十年》:“表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祖堂集》:“然则圣意难测,或逆或顺,亦非慧寂所知。”现代汉语有双音节词 “推测” “猜测” “预测”等在继续使用。 《古尊宿语录》共有 “测”21例,以单音节和双音节 “测度” “预测” “罔测”等形式出现,具体语境如下。

(33)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卷三)

(34)我是凡夫心,不敢测度他老宿。(卷三十四)

【想料】“想料”即 “料想”的意思,是中古汉语词。如南朝·梁·殷芸 《小说》卷二:“张子房与 ‘四皓’书云: ‘……不及省侍,展布腹心,略写至言,想料翻然不猜其意。’”现代汉语以 “料想”替代 “想料”。 《古尊宿语录》中出现1例,其语境如下。

(35)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卷十四)

【审】《说文》:“审,悉也。”又 “察”义。《大戴礼记·本命》: “审伦而明其别。” 《类篇》:“审,知也。”《淮南子·说山》:“不可不审。”高诱注:“知也。”现代汉语 “知”义已经消亡,仅沿用行为动词 “察”义,有 “审查”“审核” “评审”等。 “审”在 《古尊宿语录》中共有261例。皆以 “不审”“未审”的形式表示 “不知”。

(36)师云: “不审从什么处起,在者里时从老僧起,在市里时从什么处起?”(卷十三)

(37)问:“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未审世间有什么过?”(卷三十八)

【体】“体”之 “领会”义出现在上古汉语时期。《庄子·刻意》:“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成玄英疏:“体,悟解也。”现代汉语沿用此义,不再使用单音节 “体”的形式,而是以 “体会”双音节形式出现。 《古尊宿语录》中表示 “领会”义单音节 “体”出现4例,其余皆以 “体究” “体解” “体会” “体悉” “体明” “体得”的形式出现。

(38)此语乃体圣意而对。(卷四十八)

(39)且教伊体会大道。(卷一)

(40)恰似禅和家做功夫相似,今日体得些个,明日究得些个。(卷三十二)

(41)体非凡圣,唤作还源归本,体解大道。(卷十二)

(42)体明无尽句,后有僧请益。(卷四十六)

【商量】 《汉语大词典》 《禅宗词典》等列出了 “商量”的几个义项:商议、计议、讨论;意见、办法、估计、估量;准备;买卖时还价。在禅宗语录中,“商量”还有 “理解、领会”之义[7]。现代汉语已不再沿用此义。 《古尊宿语录》的语境如下。

(43)一日,南院到园问云: “南方一棒作么生商量?”师曰:“作奇特商量。”(卷七)

【思】 “思”由 “想念”义引申为 “思考”义。如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今意义相同,不再赘述。《古尊宿语录》又有双音节 “思惟”, 《说文》: “惟,凡思也。” “思惟”同义并列,多见佛经文献。仅各举1例释之。

(44)所思有许多般,思底无许多般。(卷三十三)

(45)上堂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释迦老子半夜逾城,直往雪山,早是漏逗不少,更个什么?”(卷二十)

【忆】 “忆”(憶)不见于 《说文解字》,为后起字。 《广韵·职韵》: “忆,思也。” 《木兰辞》: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梁书》:“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现代汉语不再沿用单音节形式,而是以双音节 “回忆” “记忆”等形式使用。 《古尊宿语录》 “忆”有 “思忆”连用的形式。

(46)回身却忆来时路,月下腾腾信脚归。(卷二十)

(47)问:“思忆不及处如何?”师云:“过者边来。”

【虑】 “虑”之本义为 “思”。 《说文》:“虑,谋思也。”现代汉语以 “考虑” “思虑”等双音节形式继续沿用。《古尊宿语录》用例较多,为承古词,其语境如下。

(48)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卷一)

二、《古尊宿语录》中的心理动词历时演变考察

《古尊宿语录》中的心理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时期,有的仍在继续使用,有的已经消亡或者被双音化。下文根据王力的汉语史分期[8],对现代汉语双音化心理动词的成词过程进行历时分析,探讨其成词机制,并结合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界定其性质[9]。

1.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上古汉语词

《古尊宿语录》中产生于上古汉语时期的心理动词,现代汉语仍在继续使用的有:爱、恨、嫌、怨、敢、肯、忌、敬、怪、愁、忍、忘、厌、料、愿、顾、思念、忖度、斟酌、留心、后悔、可怜等22个。这组心理动词在上古汉语出现的具体语境如下。

(4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50)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荀子·尧问》)

(51)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荀子·正名》)

(5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53)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诗经·绵蛮》)

(54)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左传·成公四年》)

(55)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国语·越语》)

(56)门人不敬子路。(《论语·先进》)

(57)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荀子·正论》)

(58)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59)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60)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

(6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伦语·宪问》)

(62)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虞师晋师灭夏阳》)

(63)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

(6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65)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与哀殡丧,于是有叹,其余则否。(《国语·楚语下》)

(66)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67)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

(68)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内。(《文子·微明》)

(69)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汉书》)

(70)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列子·杨朱篇》

2.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中古汉语词

《古尊宿语录》中产生于中古汉语时期的心理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仍在继续使用的有:认、怀疑、辜负(孤负)、想(料想)、领会、希望等6个。

(71)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解与之。(《后汉书·卓茂传》)

(72)子犹怀疑,求之明据。(曹植《王仲宣诔》)

(73)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魏书》)

(74)想甚欣然,不为恨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75)汝诸人虽才义丰辩,未必皆惬众心,至於领会机赏,言约理要,故当与我共推微子。(《宋书·谢弘微传》)

(76)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后汉书·班固传》)

3.沿用至现代汉语的近代汉语词

《古尊宿语录》中产生于近代汉语时期的心理动词共21个,这类词有:惊、怕、忙、崇敬、测度、惊悸、疑惑、妄想、感激、预测、理会、领悟、省悟(现代汉语写作醒悟)、体会、思量、忖量、忘却、惑乱、思惟(现代汉语写作思维)、惊怕、顿悟等。除了测度、忖量、惊怕3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作为常用词使用外,其余18个在现代汉语继续使用。由于这些心理动词产生于《古尊宿语录》时期,无需另举用例。

4.现代汉语不再沿用的上古汉语词

《古尊宿语录》中的心理动词产生于上古汉语,沿用至中古、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却不再是词(有的通常作语素、有的消失)的有:虑、悟、知、识、喜、憎、负、悔、怖、惧、畏、惑、疑、欲、念1、测、解、审、省、体、哀、怜、思、晓、惊怖等25个。

(77)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

(78)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尚书·顾命》)

(79)知臣莫若君。(《左传》)

(80)多识天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81)我有嘉宾,中心喜之。(《诗经·小雅》)

(82)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左传·成公十五年》)

(83)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战国策·齐策》)

(84)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85)吾畏其卒,故怖其始。(《韩非子·喻老》)

(8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87)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88)内自以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

(89)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9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张》)

(91)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诗·邶风·谷风》)

(92)表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93)大惑者,终身不解。(《庄子·天地》)

(94)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荀子》)

(95)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列子·杨朱》)

(96)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

(97)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列子》)

(9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四》)

(9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0)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荀子·王制》)

(101)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子·逍遥游》

以上这些心理动词产生于上古汉语,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发生了变化。王力指出: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10]。

《古尊宿语录》中产生于上古汉语,现代汉语已不再沿用的心理动词,其演变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现代汉语作为心理动词已经消失或被其他词替代,如:“欲”“审”“体”“负”已经消失;“怖”被“怕”替代,“惊怖”被“害怕”替换。 第二,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同义单音节词连用构成了复音词,如:“虑”与“考”连用构成复音词“考虑”,“测”与“猜”连用构成“猜测”(“猜”也可以替代“测”单独使用),“疑”和 “惑”连用构成“疑惑”, “惑”与 “迷”连用构成 “迷惑”,“知”与 “晓”连用构成 “知晓”, “惧”与“畏”连用构成 “畏惧”, “哀”与 “怜”连用构成 “哀怜”, “省”与 “悟”连用构成 “省悟”,“识”与 “认”连用构成 “认识”, “憎”与 “恨”连用构成 “憎恨”,等等。第三,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合成复音词,这个复音词的意义由其中一个语素表达,另一个语素失去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即偏义复词。[11]如:“悔”与 “悟”构成 “悔悟”,其意义偏重于 “悔”。第四,古代汉语中的词进入现代汉语组成复音词后在词义、功能等上发生变化。如: “思”和 “虑”连用构成 “思虑”,在现代汉语中成为名词;“知”与 “识”连用构成 “知识”成为名词等; “思”与 “念”连用构成 “思念”,词义变为 “怀念”。

5.现代汉语不再沿用的中古汉语词

《古尊宿语录》中产生于中古汉语的心理动词,近代汉语沿用,发展到现代汉语不再是词的有:念2、会、恋、惜、了、感、忆、怖惧、怖畏、嗔怒、想料、体解、晓了、思议等14个。

(10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4)日远迈兮思予心,恋所生兮泪不禁。(嵇康《思亲》)

(105)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南明惜死之人哉?(萧统《文选》)

(106)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世说新语》)

(107)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8)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梁书》)

(109)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后汉书·冯异传》)

(110)怖畏罪戾,伏奏见诬。(《后汉书·度尚传》)

(111)齐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尝嗔怒。(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12)张子房与 “四皓”书云:“……想料翻然不猜其意。”(南朝·梁·殷芸《小说》卷二)

(113)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魏书·乐志》)

(114)晓了本际,畅三世空。(南北朝《弘明集·正诬论》)

(115)变化之奇,实难思议。(《金石萃编·北齐临淮王像碑》)

以上产生于中古汉语的词,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其演变路径同样是有的消亡,有的被替换,有的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同义单音节词连用构成了复音词。如: “嗔怒” “怖惧” “怖畏” “想料”“晓了” “体解”等已经消失;“思议”只保存在成语 “不可思议”当中;“忆”被双音节词 “回忆” “追忆”等词代替; “了”只有与“解”连用构成 “了解”才能作为心理动词使用, “念2”与 “感”连用构成 “感念”, “会”与 “领”连用构成 “领会”,“恋”与 “惜”连用构成 “恋惜”等。

三、结语

《古尊宿语录》与同时期非禅宗语录文献及整个汉语心理动词系统相比,认知类心理动词所占比例相对要高,其中含 “领会”义的同义心理动词成员最多,这是禅宗语录以禅师和学人之间的问答为基本内容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禅师和学人之间问答内容具有怪异、隐晦、超概念、超逻辑等特点造成的。《古尊宿语录》心理动词继承上古汉语47个、中古汉语20个、近代汉语新生词21个。其中,下启近代汉语后期并沿用至现代汉语的心理动词有49个。这些数据表明,《古尊宿语录》心理动词处于从中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

猜你喜欢
单音节古汉语语录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语录
语录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