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剑英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的陆续发布,外出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逐渐成为我国返乡下乡创业的主体。根据2017年农业部提供的数据,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规模达到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1]。这一批新时期农村 “三创”主力军对催生农村第三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激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交换,带动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要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2],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创造,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近年来,福建省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工和大学生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发展,为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无论是海归创业、劳动力回流还是劳动力返乡下乡创业,都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劳动力回流现象更加普遍。1966年,Lee根据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建立人口迁移的 “推拉理论”,为人口的迁移提供了分析框架[3]。该理论认为,无论是早年的劳动力外流还是如今的回流,都是内外界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关注农村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研究认为,返乡下乡群体不仅带动了社会资本和资金的回流,而且也促进了管理和商业技能的回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返乡下乡创业除了要拥有生产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创业素质[4]。而一些宏观经济领域的学者,则提出劳动力回流与返乡下乡创业是人口转变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的一种表现,是中国整体宏观经济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5]。
在返乡下乡群体的创业动机等研究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也做了深入探讨。刘伟等学者提出返乡下乡创业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模式,即机会式创业和生存式创业,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显著差异[6]。汪昕宇等认为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的动机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类:经济动机、成就动机、社会动机与环境动机,同时,他们的创业意愿与行为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与环境因素影响[7]。林龙飞等基于对全国24省75县区995名返乡下乡创业者的实地调查发现,新生代返乡下乡创业多集中在非农产业,但又与农业有着天然联系[8]。袁方等则从人力资源能力的角度提出农民工在大城市的职业天花板效应是促成其回流创业的关键原因[9]。
研究表明,随着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规模和构成不断发展,返乡下乡创业已经成为区域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与途径[10]。公共部门陆续制定并推出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并通过构建创业园等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来营造返乡下乡的创业生态环境。部分学者对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吸引劳动力回流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有利于创业就业的公共政策环境与服务体系[11]。针对大学生的返乡下乡创业,有学者认为完整的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生态系统应该包括创业培训体系、创新精神体系、创业资本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12]。而美国硅谷的创业生态关键要素被认为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创业生态的源动力,包括人才流动、税收制度、高校支撑、宽容失败氛围等[13]。
针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大类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特点和相应问题,研究设计了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群体公共服务政策与服务调研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背景信息、关注问题、影响因素、支撑政策、培训需求、创业相关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策略问题、对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及服务的评价等。为了保证问卷调研的有效性,问卷在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的协助下通过网络定向发放完成。本研究共收到问卷392份,其中,剔除漏填错填等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主要是未创业者),共确认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90.8%。返乡下乡创业者样本中,返乡下乡创业农民工为146人,返乡下乡创业大学生为210人。
(1)年龄分布
在年龄分布上,37.4%的返乡下乡创业者在21~30周岁之间,41.4%在31~40周岁之间,21.2%在41周岁以上,平均年龄为35.2岁。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占22.5%,男性占77.5%。可见,以80后为代表的中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主要力量。
(2)学历特征分布
在学历与教育背景方面,37.9%的样本为本科学历,27.0%为大专学历,35.1%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可见,大学(大专)毕业生已经成为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生力军之一。
(3)返乡下乡时间分布
在返乡下乡时间分布上,近五年来(2015年及以后)返乡下乡创业者的比例显著提升,占67.4%。其中,2016年和2018年相对较多。在创业经历方面,56.2%的返乡下乡创业者属于第一次创业。
(4)返乡下乡创业动机
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创业动机主要分为两大类,相对比例各占一半左右。一类是发展型返乡下乡创业,其表现主要是家乡发展机会多、获得更好创业机会、返乡下乡创业政策支持、具备技术与经验等;另一类是被动型返乡下乡创业,其表现主要是照顾老人、夫妻长期分居、子女教育、在外生活成本高、身体及年龄因素等。
(5)创业行业分布
在行业分布方面,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者从事的行业相对较多,但最为集中的七个行业分别是:种植业、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业、文化创意类、养殖业、乡村旅游和餐饮业等。调研显示,53.4%的返乡下乡创业项目运用了信息技术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互联网+”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的特点。
(6)创业项目发展情况
在创业项目形式上,38.5%为个体创业,45.2%为合伙创业。在创业项目盈利性分布方面,61.5%的创业项目仍在投入之中,19.7%的创业项目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剩余项目则为亏损状态。总体而言,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项目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聚焦本地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产品以服务本地化为主、资金及人力投入相对较少和对社会网络关系要求较高。
对于大部分的返乡下乡农民工而言,创业创新创造还是属于新鲜事物。大部分的农民工缺乏创业的经验、知识和资源,因此他们对于创业的相关培训具有迫切的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业政策、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融资是农民工创业培训需求的主要领域。
对于返乡下乡农民工创业群体而言,创业政策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风险补偿政策(84.9%)、担保贷款政策(74.0%)、财税优惠政策(67.8%)、工商登记减免政策(58.2%)和办公用房补贴政策(50.7%)等,反映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对于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关键细节不够了解,亟需得到专业人员辅导;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创业(90.4%)、技术改造与升级(88.4%)、电子商务技术(80.8%)、市场与品牌推广(79.5%)、会计与财务管理(76.7%)、创业政策申请(63.0%)、供应链与物流(57.5%)等,反映出返乡下乡农民工创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薄弱,对于创业经营管理以及现代技术的培训需求很紧迫;创业融资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91.8%)、天使投资(74.0%)和商业计划书写作(69.9%)等,反映了农民工缺乏融资经验和筹资渠道,融资培训需求强烈。
创业是返乡下乡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决策,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工作与创业经验,相关创业培训就变得尤为重要[14]。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业政策、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融资是大学生创业培训需求的主要领域。
创业政策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财税优惠政策(77.6%)、工商登记减免政策(59.5%)、办公用房补贴政策(55.2%)、创业大赛奖励政策(42.9%)等,反映返乡下乡创业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地方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市场与品牌推广(74.8%)、电子商务技术(44.3%)、知识产权保护(35.7%)、特色农业创业(32.4%)等,反映返乡下乡大学生相关创业技能的缺失与快速完成个人提升的迫切愿望;创业融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天使投资(71.4%)、融资方式(68.6%)、小额贷款(51.9%)和上市IPO(40.5%)等,反映出大部分返乡下乡创业大学生正在面临着资金困境,亟需了解融资渠道相关知识。
福建省高度重视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扶持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十二条措施的通知》和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总体而言,福建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落实相关工作。无论在市级层面,还是县区级层面,都有一些探索性与创新性的政策与工作实践。
在市级典型政策与举措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泉州市、福州市等。泉州市在2018年推出了 “巾帼建功·助力乡村振兴、跨越发展”倡议书,将女性创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引导女性参与包括思想引领、素质提升、脱贫攻坚、生态家园建设等一系列行动[15];福州市重点支持以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鼓励乡村人才创业,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6]。
在县区典型政策与举措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岩市长汀县、三明市三元区和漳州市平和县等。长汀县聚焦 “332”产业来助力返乡下乡创业群体,并推出 “腾笼换鸟计划”,组建创业专家指导团[17];三元区积极推进 “农创之家”品牌建设,推出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试点,打造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18];平和县挂牌成立了平和青创人才驿站,围绕蜜柚、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搭建青年创业交流平台[19]。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福建省当前所开展的返乡下乡创业群体扶持与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氛围营造问题。部分县区相关部门对返乡下乡群体创业创新情况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基本数据与面上情况的准确把握。部分县区对返乡下乡群体创业创新的工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有效的投入,对当地优秀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创业项目的宣传也不够到位,无法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另外,当前福建省还没有专门针对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大赛,无法有效调动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激情。
第二,精准服务问题。部分县区相关创业政策制定部门并没有根据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性政策与措施。另外有些政策虽然制定出来了,但是没有实施细则,无法真正有效落实。调查显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非常需要各类培训,当前对于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培训服务,针对性还不强,无法做到精准服务。
第三,平台搭建问题。调查中发现,部分县区通过成立创业人才驿站等形式搭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但是这类创业交流平台的规模还比较小,无法真正发挥平台的价值,返乡下乡创业者们得到的有用信息还比较少。另外,当前已有的平台还有局限性,没有形成跨地区的合作平台,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推出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大赛。一方面,可以在福建省现有的省级创业创新赛事中专门设置 “返乡下乡创业组”,让更多返乡下乡创业者加入大赛;另一方面,可以筹划并尽快推出“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大赛”,按照创业者群体来设置分组赛,更大范围与程度地调动各类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业创新热情。
开展福建省返乡下乡优秀创业者年度评选活动,通过遴选一批返乡下乡创业之星,扩大宣传,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参与到返乡下乡的行动之中。福建省可以举行返乡下乡优秀创业者的评选活动,选择返乡下乡创业群体比较活跃的区市开展试点活动,然后再全省推广。每年可以召开一次全省返乡下乡优秀创业者评选大会,发布系列优秀榜单。
调查发现,返乡下乡创业群体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口服务部门,有时候需要多次跑多个部门才摸清楚申报流程以及文件要求,这也制约了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申报的积极性。秉承 “最多跑一次”原则,可以编撰一本 《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指导手册》,将相关政策文件整合汇总发布,并附上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
搭建福建省返乡下乡创业群体多层次培训体系。当前,福建省相关部门所提供的创业培训属于通用型,集中聚焦于创业启动、财税咨询和代理、工商注册服务等普适性的创业培训。未来需要根据返乡下乡不同创业群体、产业领域和创业阶段来设计创业精准赋能体系,为农民工和大学生等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随着返乡下乡创业者群体的不断加大,返乡下乡创业者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势必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力,成立返乡下乡创业者组织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因此,福建省人社厅相关主管部门可以牵头组建返乡下乡创业群体的非正式组织或联盟,搭建返乡下乡创业人士的交流与增值服务平台。
探索 “新农业+新零售”的跨省孵化新模式与新平台,如:构建福建省 “新农业+新零售”的两端交互驱动新平台,该平台可以将电商“全网运营”模块放在 “新零售”的主战场浙江省,将电商 “品控与物流包装”模块放在 “新农业”的大本营福建省,充分发挥两端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以实现高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