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升
(青海天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小微企业是青海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发展实体经济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的大批小微企业,将汇聚成巨大的动能,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小微企业作为就业巨大的容纳器,事关青海经济的活力与繁荣;而从长远看,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推动青海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更好地推动青海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青海省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各类企业总数的93.1%,小微企业从业人数占各类企业从业人数的48.8%,营业收入占各类企业总收入的10.6%。
(一)行业分布广泛。青省小微企业基本属于以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制造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和“传统型”行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民族服饰及工艺品加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
(二)总量稳步增长。青海省规模以下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份量逐步增加,特别是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体平稳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85.5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9.99亿元,同比增长7.5%(可比价)。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走势将会继续呈上升态势。
(三)产销衔接继续向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小企业的市场意识增强,注意开拓市场,以销定产,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销率95.28%。
(四)缓解就业压力作用明显。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其投资小、成本低、经营灵活,对劳动者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吸纳了大量的城乡劳动力就业,为吸收当地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19年9月份,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加一成,为缓解当地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贷款需求旺盛。据测算,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每年不低于700亿元,其中符合金融机构条件、向银行提出申请的约300亿元,而银行的放款为150亿元左右,还有约500亿元的贷款需求进不了银行的大门。由于大多数企业资信状况很难达到银行的要求,没有符合银行条件的抵押资产,也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银行借贷难度不断加大。
青海省小微企业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小微企业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
从总体上看,青海省特别是海西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目前所依托的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及微型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方面:重点资源开发区、工矿区电网覆盖不足,且基本是单回路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程度低,对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比如,海西州电价高于全省其他地区,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交通方面:路网密度仍显不足,铁路运力缺口较大。一是企业资源地与加工地距离远,通往矿区的路况差,生产原料运输难度大。二是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只能通过汽车外运,运输成本压力较大,如:互助石膏产品需用汽车运至兰州,再通过铁路发往广东等地,企业产品积压情况较为严重。三是海西地区尚无危化品运输铁路专用线和车站,危化品运输困难很大。水资源方面:开发和综合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内农业、生态、工业、城镇等用水困难,结构性供水矛盾日趋突出。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是制约青海省中小及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小微企业实力较弱,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节约资源关键技木等研发能力较弱。二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力量和资源难以实现优化整合,对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不足。
(三)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的瓶颈
青海省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加之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导致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竞争力不强,企业工人的流动性很大,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预算、安全生产、盐湖化工、环境科学等专业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及具有一定技能的产业熟练工人紧缺,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在用工方面,企业处于劣势,主要表现是企业不签合同、不交社会保险、执行合同方面略有问题有人马上来执法,但职工不履行合同、单方面违约、甚至在生产高峰胁迫企业加薪、一走了之迫使企业停产却无法追究职工的违约责任。
(四)融资难问题突出,造成小微企业运行困难
1.担保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是担保难。由于规模小、资产少,往往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或者因为自身抵押资源不足而难以获得第三方的担保,企业的产品市场好、订单充裕,却无法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同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部分公司业务开展不足,银行与担保公司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形成,担保资金的放大效应不明显等,也导致中小及微型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一是缺乏担保资源,且担保物的折扣率过低。目前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多为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而中小企业资产拥有的这类固定资产较少。同时,金融机构对担保物的折扣率也比较低,厂房、设备等抵押物的折扣率为30%-40%,土地等抵押物的折扣率为50%-60%,无法形成与贷款量相适应的抵押条件。更多的企业或没有自有土地、或没有自有厂房,也就失去了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资格。二是担保公司的条件较高。由于担保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受风险控制和利润目的制约,在提供担保时同样要求企业以土地、厂房、设备提供反担保,很多企业因此无法邀请担保公司为自己担保。同时担保公司的担保手续也相对比较复杂,对融资效率也有影响。
2.利息和时间成本上升较快。一是贷款资金成本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一般为10%-30%,且往往上浮较大(上浮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情况),实际贷款利率在7%左右。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在贷款基准利率的50%左右,担保费率约为3%,这样企业贷款成本通常在10%左右,部分企业还要承担每笔5000元的担保审验费,每年1%的贷款服务费,0.5%的担保咨询费,2‰的评估费。担保合同和银行贷款合同都需要公证,有时候要支出2份公证费用。二是贷款申请周期长。银行公示的贷款申请周期多为15天,但很多中小企业反映,贷款从申请到放款短的约3-4个月时,长的需要半年,甚至10个月以上,贷款周期长的主要因素是贷前审查30-50天,等待定期召开的评审会15-30天,在评估和公证环节需15天,要在工商局办理设备或股权质押登记需20天,在土地局办理他项权利登记10天,甚至拨款环节也要10-30天时间。总体上看,符合银行条件的企业,贷款周期较短,不符合银行条件或第一次办理贷款的企业所用周期较长。贷款办理周期过长导致商机错过,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反映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周期脱节,收购高峰到了,银行的还款期也到了,企业面临资金上的双重压力。
3.附加条件多。小微企业贷款不仅存在资金和时间成本高的问题,还存在着银企互不信任及其他附加条件。一般受理贷款的银行都会要求企业在本行开立基本户;银行通常都以推荐的方式指定公证、评估等相关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费用普遍较高;每次申请贷款都需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这样无论贷到款还是贷不到款,每次申请都需要承担前期费用。
4.银企信息不对称,互信程度较低。银行和企业之间对投资风险认识不一致,小微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银行则认为风险太高予以拒绝,或者要求更高的利率或抵押品。银行不能满足的贷款需求使中小企业转向了民间借贷和商业赊欠。在调查中,约98%的小微企业表示经常向个人和企业借钱,用于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甚至用于归还银行贷款。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期更为普遍,有的还向农民打白条。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为10-50%,普遍在20%以上,并随着熟悉程度和企业效益而变化。据测算,每年民间借贷的总量在200-300亿元之间。
(五)小微企业利润空间逐步走低
一是劳动力成本升高。与2018年相比,全省上涨水平约40%,其中西宁、海东、海西、玉树上涨幅度较大,有的达到了50%,玉树甚至达到了80%;二是融资成本走高;三是企业间拖欠现象普遍,如某乳品企业,维持周转的流动资金约150万元,其中铺货资金约100万元,导致商户拖欠企业货款,企业拖欠奶场奶款,奶场拖欠职工工资和饲料款。目前小微工业企业的毛利率在20%左右,以上三个因素基本上吃掉了小微企业利润,极大地减弱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如油菜籽生产企业在原料收购保护价和食用油限价的压力下大多数开工不足,马铃薯生产企业由于成品价格走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诚信体系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整体上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信用观念进一步增强。但很多初创企业和领导人文化素质较低的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管理十分不规范,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这在目前银行信贷中银行方面注重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加快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加强对水、电、气等行业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相关企业合理降低收费标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大项目的引进发展,也要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青海省经济的特点,小微企业发展要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产业、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更要围绕龙头产业配套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选择地采用高新技术和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传统技术,形成以先进技术为主,多层次发展的技术体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促进小微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向科技要效益的生产目标,提高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青海省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和农村,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丰富、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和资本稀缺的现状,从县域实际出发,推动一定数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维护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城镇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发挥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既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科技小微型企业,又要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使科技企业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在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企业高新技术应用水平,正确处理发展高新科技产品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小微企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1.政府方面。一是推进职能转换,强化银政企协调功能,确保政银企三方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共享。二是国土、工商等涉贷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各类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增加信贷额部分给予奖励,对向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风险给予补偿。对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幅度大、额度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四是要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评价体系作用,支持银行扩大信用贷款发放规模。五是设立政府背景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低收费的贷款担保。六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投融资平台,大力引进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和鼓励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贷款担保规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整合注册资本小、业务开展少的担保机构。
2.金融机构方面。一是向各总行积极争取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二是加快向市、县(区)延伸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扩大专营机构的覆盖面。三是进一步改进贷款工作流程。坚持对贷款工作日的承诺,推行网上申报,缩短贷款周期;取消向申请者推荐评估、工作机构的做法;按比例分担担保公司的贷款风险;取消要求申请者在本行设立基本户的做法;适当提高中小企业抵押物的折扣比例。四是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首先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较低的上浮利率;其次在同一年度内多次贷款时,只对企业评估一次;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可采用担保公司的评估结论,不对企业重复评估。五是在坚持国家产业政策时,兼顾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六是利用信用评价成果,扩大信用贷款的发放比例。七是积极推出微小企业融资工具,以信托模式、产权质押、贸易融资、银保合作、债务融资等方式为中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八是筹划创立由金融机构发起、政府支持的再担保机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3.中介机构方面。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涉及的中介机构是公证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担保公司、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一是要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取费标准;二是清理现有的收费事项,取消不合理收费;三是推行限时办结制,有效提高办事效率。
4.企业方面。一是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进行技术改造,突出主业,控制规模,培育核心竞争力,做精做强;二是提高管理水平,要利用企业诊断咨询、信息化改造、ISO认证等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强化财务管理,推广财务软件,通过细致科学的核算,积极消化成本上升因素,向社会和银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四是要熟悉办理贷款的流程和要求,避免无谓的时间、财力、人力的消耗;五是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推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六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中介机构的沟通,实现信息对称,同时要积极参与政府、银行推出的融资新产品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七是合理规划和挖掘担保资源,有效提高担保能力。
(四)切实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为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不断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整合全省各类培训资金,充分利用省、州、地、市县职业教育平台,集中有效使用培训资金,通过提升规模等级、扩大培训技种、校企双向合作等措施,大力培养各种实用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二是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培养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服务,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工、学员技能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三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支持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采取半工半读、实习、现场培训,组织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见习等有效措施,使学校教学培训更加符合企业用工的需求,为企业输送更优、更多的人才。四是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努力缓解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和技术入股,促使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项目,研制新产品,抢占发展制高点,不断做大做强。五是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科学、有序的员工流转机制,促进劳资双方的信息对称,完善双赢型的新型劳动关系。
(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
根据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扶持措施,在企业建设用地、环评、安评、能评以及项目资金投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对重点扶持的小微企业予以支持和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积极申报、并列入品牌发展计划的重点扶持企业,优先给予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各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也要向小微企业倾斜。
(六)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业集中区的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工业集中区发展水平,促进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发展,各级政府要从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投资融资、人才引进、财政税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工业集中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注重以孵化器、创业园、创业基地等多种形式集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确定一批省级中小企业工业集中区,比照执行西宁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在省及各级工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投融资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