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镇东
摘要:历代官员离任都要进行审计,其目的是为反馈官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表现,同时为选拔官员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主要从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对清代官员离任审计案例分析,从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交代程序、存在问题出发,进而得出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能为现代官员离任审计带来的启示,为我国官员离任审计做出参照。
关键词:清代;官员离任;离任审计;经济责任
一、清代官员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乾隆年间,杭州知府邵齐然因為母亲患病,需要请旨回家照看老母亲,在上书中详细的介绍离任的原因,离任的交代与离任期限。其解释道母亲再次染病,久治不愈,自己不能侍奉在左右,日夜彷徨、精神恍惚,不能专心致志的办理公务。这是离任的原因。杭州却是政务繁忙的地方要地,自己担心误了差事,特此向万岁爷禀告。这是离任的情况交代。而阁浙总督臣杨景素、浙江巡抚臣王亶望作为审计员,对离任的原因是否属实,离任官员在职期间是否诚恳老实,兢兢业业,在职期间是否处理各项奏章等文件合情合理等事实做审计。
(二)案例二
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久患恶疾的山西忻州知州韩宝锷长期无法下床,无可奈何之下申请离任。韩宝锷一方面按照规定向府、道、藩、抚逐级递交辞职报告,另一方面却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给山西巡抚申启贤写信,内容大意是希望将隰州知州董梁调来接替自己的职位。韩宝锷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忻州现亏地丁银八千余两”,所以暗中找熟人接替。韩宝锷这么做,无疑是因为清代有规章制度。
二、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部院衙门案卷
衙门案卷是各项政务的记录,是记录官员执行公务情况的重要资料。各部院衙门案卷应该各自“各立号簿,加谨收贮”不得“盗取改易”,不论是已经办理过的案件,还是依然在办理没有结束的案件,官员都要在离任之日将自己经管的案件一件一件的交代清楚,而且要出具画押字据,承认所交代事实真实并承担相应责任。不只要一件一件的交代,还要出具画押字据,这就是清朝“逐件交代”并要“出具甘结”,如此繁琐的步骤,就可以看出律例对清朝官员离任的重视程度。
(二)誊录上论的册
上谕是皇帝表达自己命令和指示而下发的一种诏书。它除了是一种单纯的官方文书形式,更重要的还是作为最高统治者旨意传达的载体。审计官员对于上论要进行“缮录成册”,而且还必须“每日观览”。对于要求誊录的“册”要进行传交,“不许失漏藏匿”。
(三)奏措
奏措是官员上奏给皇帝的折子。除奏章牵扯到地方事务处理保存和历史档案的留存,还因为上面有皇帝的朱批。《钦定吏部则例》中不仅要求对奏折进行审慎的交代,“所有奏案稿底如奉旨准行事件办理未竣,必需后任接办及所奏虽未准行仍应存案备查者,均于内署汇录一册”而且还须“铃盖印信恭照廷寄、论旨密封面交”。从盖上印信、密封、面交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程序之严格和对此的重视。
(四)条例
条例是历任官员任职内所总结的办事经验和准则。《钦定吏部则例吏部处分则例》卷六《吏离任》规定:“大小衙门官员交代,将任内奉行条例拨专书经手,汇齐入于交盘之内,倘有遗漏,照遗漏行文例议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称:“倘有遗漏,照遗漏行文例议处。”由此可见,虽然条例并不是正式颁行的律例,但是在重视程度上丝毫不输于正式文书。
(五)词讼卷宗
词讼卷宗作为案件审查的重点材料,在离任时也必须严格交代。词讼卷宗由于涉及到犯罪事件,其准确性、真实性向来是百姓、官员、皇帝所重视的重要内容,为以后案件能够有章可循,其交接有着明确的规定。在离任时,对于词讼卷宗的处理和交代的严格规定体现了清朝对于司法事务的重视。
(六)仓储钱粮
仓储主要包括钱、粮、木料三个部分。钱粮交代是地方府、州、县官员离任时最为重要的交代内容。一般由离任官或接任官或上级官员详细列出库中银两、钱粮数目清单,接任官或上级官员在奏折中报告是否交代清楚,是否有应空情况。
(七)部分专门交代事项
除一般性的交代之外,还有特殊职务或事件而引起的专门交代,现存记录主要包括河工官员交代和学官交代。旧任官员将承建、承修的一切工程案卷、保固期限、工程钱粮、存物料、堆积土木等相关事项一一交代清楚。
三、清代官员离任制度的交代
(一)交代的期限
不同的官职,离任时间有所差异。另外新旧官员各有分限,由于新任官员不熟悉新职位的业务,所以离任时限要更长,有可能达到旧人官员离任时间的一倍。职位相同的官员又依事务繁简情况而又有所不同。
(二)交代的奖惩
交代若出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处罚。在离任交代中按时完成并且清白无误,会在升迁、补缺时有一定的优先权:“官员历任交代无亏缺迟延者,准该督、抚保奏,试用候补人员准其请至遇缺尽先补用,实缺人员准其请至以应升之缺升用。”
(三)交代的意义
首先,完善的交代制度对于新任官员尽快熟悉新职位事务,提高行政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清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体现在词讼这一紧贴民生文书的离任交代上。词讼的交代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官员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的行为,还会为追查违法官员提供线索和证据。
第三,钱粮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交代数量往往细化至两、钱、分等极细微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震慑官员。
四、清代官员审计离任程序
(一)通知离任
离任按照主动意愿可以有主动离任和被动离任,主动离任可以包括告假、休假,被动离任包括官职变动、勒令致仕、革职。官员因生病或有事需要主动离任时,根据官员的品阶大小实施不同的离任程序。被动离任都是吏部发文,官员接文后离任。
(二)离任交代
官员离任时将其任期内办理的各项事务的卷宗整理造入交盘册内,报明上司查核,并在监盘官(一般由上级官员担任)的监督下,将账务、实务移交给新任官员的一种任后审计的方法。
(三)限时离任
1.交代之后,及时离任。一般官员在归还任期内所欠公物,将任内事务移交新任官员等余留事务和交接手续之后及时离任。
2.其他特殊情况。存在一些不需按时间期限交代即可离任的特殊情况,或是暂缓离任的特殊情况。(1)督、抚大员文到即离。解任督抚“部文到日,令其离任,巡抚事务令总督署理,總督事务令巡抚署理,如无总督之省及总督兼管之省,巡抚解任将勅书印签交与布政使护理”。(2)部分降革人员题参之日“即令离任”。“因犯案被题参之降级、革职官员,必须不待开缺而于题参之日即令离任”。
五、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监盘委员要“识得古董”
有一首咏首县的讲述清代官员官场生存法则的《十字令》中说到“识得古董”。浅显的说,在首县监交时,要明确前任官员需要赔偿的项目有哪些?后任可以接办不需要赔偿的项目有哪些?在前任赔偿时用古董作为抵押的,如何折价记账?
(二)接任者有时故意为难、趁机勒索离任者
浅显的说,就是新任官员会利用旧任官员迫切想要交盘走人的想法,借机用各种理由,趁机“勒索敲诈”,包括仓库墙壁被破坏、监狱的墙壁倒塌、所居住的地方破旧不堪、马厩中的马生病死去、坛庙祠宇用具不整、墩台库房修葺不固……这些可笑的理由都会让前任官员不能及时走人。
(三)代理官员和前后任交接有门道
旧时官员的任免都由政府任命,有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官员离任时只能先向暂时代理该职位的代理官员交代,直到新任官员到来,代理官员再向新官交代。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交接的弊端就展现出来,由于代理官员大多为旧任官员的下属,在交盘时必定会存在舞弊问题。
六、清代官员离任审计制度的现代启示
(一)“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重视吏治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审查,审计制度备受关注。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更加重视公务员的离任审计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同时也对审计制度有创新,在职期间的审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官员审计。
(二)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官员审计制度的发展水平
审计机构的置废分合受历朝政权体制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更加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当下的重要目标,以此更好的发展审计。
(三)严格执行独立审计是官员离任审计的前提基础
由于封建王朝的特殊性统治,审计权利是由帝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执行,国家审计也就只是帝王权利的代理机构,不具备和被审计机构相独立的特质。在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坚持官员离任审计独立性原则,强化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地位,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内心状态和外在表现。
(四)官员审计制度对于肃清吏治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清代实行行政与监察相结合的审计制度,使管理财政和监督财政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建立起一套有完整体系的,针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制约体制,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准确、有效。
七、结语
清代审计制度内容精细复杂,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其涉及层面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每个阶层均拥有不同的审计制度,方法从朝代法规到百姓口耳相传,数不胜数,而官员离任审计又是众多审计制度中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清代官员离任审计,从历史的角度深度剖析审计制度的来源,审计内容以及缺陷,为我国现代化官员经济审计提供一定的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董长富.旧时官员“离任”的另类“审计评价”[N].中国审计报,2012(06).
[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措件,文献编号031252.
[3]李莎.乾隆朝官员离任制度研究——以乾隆朝奏折为中心[J].2014(05).
[4]完颜绍元.清代官员离任审计潜规则[J].人民论坛,2015(01).
[5]方宝璋.中国历史上审计的内容、机构和职能[N].会计之友2009年第十期上.
[6]叶和申.简析中国古代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J].2015(07).
[7]刘轶,李锡丽.中国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嬗变及其启示[J].2001,2001(02).
[8]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9]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
[10]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陈李.官员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研究[J].2015(05).
[12]清吏部纂.《钦定吏部则例》(雍正十三年),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3]清阿桂等.《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故宫珍本丛刊》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4]《钦定吏部则例》,第1册,第381页.
[15]《钦定吏部则例》,第1册,第386页.
[16]《钦定吏部则例》,第1册,第387页.
[17]《钦定吏部则例》,第1册,第388页.
[18]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620册,第310页.
[19]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第620册,第314页.
[20]《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1]《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
[2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23]《清实录》第十八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7页.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