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0-12-10 00:43袁溥韩晓亚赵鹤芹
时代金融 2020年30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风险管理

袁溥 韩晓亚 赵鹤芹

摘要:伴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人们对碳排放权及相关衍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建立时间较短,碳金融交易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多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此,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内外与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在界定碳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碳金融市场风险的类别、碳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方法以及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文献,以期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风险类别;风险度量;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一、引 言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大,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先后签订。随着碳排放权和碳排放权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交易的推进,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我国近年来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交易规模逐年提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市场结构仍不完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碳金融市场交易机制仍在探索中,有必要借鉴相关研究的成果,加深对碳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探索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二、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碳金融可以以一种较低的成本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Niizawa 和 Morotomi(201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金融活动对一国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碳金融交易的风险管理,维持碳市场稳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文献研究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类侧重于讨论碳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分类;第二类侧重于对碳金融风险的大小进行度量;第三类更多的是对碳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本文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碳金融”概念的界定

有关碳金融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dales(1968)一书中对污染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讨论,但“碳金融”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则是在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碳市场是气候变化治理的参与国为了实现减排承诺而成立的,具体可以分为强制性交易市场和自愿性交易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相互间的配额交易以满足生产需求和获取利润。Wang 和Liu(2010)、Lin(2012)在其研究中为“碳金融”下过定义,他们将碳金融概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努力的多种贸易活动,例如,与碳排放权或者碳排放权的衍生品相关的交易行为和投资活动、与低碳项目开发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以及其他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由此可见,碳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活动既有不同又有联系,其交易紧紧围绕碳资产展开,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

(二)碳金融风险的分类

对于碳金融市场风险分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传统金融市场风险研究的基础上,再依据碳交易产品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总体而言,虽然有不同的区分方法,但大多数学者主要将碳金融市场的风险归纳为如下几类:价格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例如Parks和Larson(1999)认为在碳金融项目中风险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并把碳金融风险划分为价格风险、履约风险和政策风险。Raizada(2008)、王巧芳(2009)、史晓琳(2010)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认为碳金融还存在基准线风险以及声誉风险。基准线风险是指人们无法在企业实施一项清洁生产项目的同时观测到该企业不参与这一项目而是参与其他同类项目所导致的碳排放,这一反事实结果的缺失使得政策施行者没有用以评估CDM和其他政策工具的实际碳减排效果的“基准线”。

声誉风险主要是对于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而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一直在不断探索碳金融业务系统,机制和产品的创新。参与碳金融项目是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利于提高自身声誉。但是,以我国碳市场为例,由于市场结构仍不完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仍在探索中,碳金融的风险评估体系还不完善。碳金融项目的违约、失败会威胁银行的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必须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权衡(Cheng等,2015)。

信用风险则是碳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未能按约定行事导致的风险,如企业进行策略性创新获得银行绿色信贷支持、未能按时还本付息等。Labatt和White(2015)从作为碳减排实体的企业层面出发,将参与清洁项目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监管风险、商业风险和实体风险。监管风险是指企业遵守低碳政策所导致的额外合规成本提高等。商业风险包括企业的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实体风险是基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发展经济的两难选择而提出的。显然,过度关注温室气体减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由于全球性的碳市场尚未建立①,各国的政策步伐和体系不一致,也更容易产生差异性的市场风险。

潘小军(2011)指出在制约碳金融迅速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中,政策风险影响较大,即碳排放权的国际公约能否在承诺期结束后顺利延续,这也是阻碍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郑淑荣和李金兰(2011)简单地把低碳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两类。刘志成(2012)认为我国应根据国际市场趋势的发展,吸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尽快颁布比较完整的碳排放交易法。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许可、收费、分配、交易与管理的具体规则和规定应易于执行。有关部门要明确碳排放权的初步分配机制,参加主要资格,交易规则和程序。也有必要加强对超标排放法律责任的监督。戴小凤(2014)认为商业银行CDM②碳金融风险可分为价格信号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杜莉等(2014)在其研究中则指出:第一,碳金融交易存在較大的政策风险敞口;第二,碳金融交易容易发生由双重不对称性引致的信用风险;第三,碳金融交易程序的漏洞加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四,碳金融交易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与前期文献对碳交易风险分类的不同,王颖等(2019)归纳总结了各类风险的共性,将碳金融风险划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

(三)碳金融风险的度量

前述中提到,碳金融交易面临价格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除去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因具有特殊性而难以进行量化评估之外,诸如价格风险、经营风险等均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度量。在众多关于碳金融风险度量的文献中,Chevallier(2009)分别基于不同的GARCH 模型对美国碳期货的价格风险进行度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价格风险度量效果最佳的模型为非对称条件GARCH 模型。魏一鸣(2010)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碳金融市场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度量,虽然度量的对象是欧盟碳市场的风险,但可以为我国量化分析碳市场风险提供方法经验。蒋晶晶等(2015)利用GARCH-EVT-VAR模型,对于市场风险进行度量。张晨等(2015)利用美国洲际交易所数据,通过COPULA-ARMA-GARCH模型,对于商业银行碳价风险和汇率风险整合风险进行度量。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数据,王婷婷等(2016)利用QAR-GARCH 模型对中国碳金融的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度量,并指出相较于CAViaR 族模型,对中国碳金融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刻画时,QAR-GARCH 模型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方法。区别于上述文献只对一种类型的碳金融风险进行度量,杜莉等(2014)针对不同类型的碳金融风险提出了不同的度量方法,例如对于碳金融的信用风险,可以采用现代信用分析法进行度量,对于碳金融的市场风险,则可以采用Jorion(2001)提出的在险价值法(VaR)予以度量。与此相一致,邱谦和郭守前(2017)基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数据,也采用在险价值法(VaR)对碳金融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度量。

(四)碳金融风险管理的途径

得益于碳金融风险分类和度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于碳金融风险管理途径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碳金融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量化分析并作出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碳金融风险的管控途径。Karl 和 Christian(2005)认为,可以开通场外交易并实施集中清算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场内外市场的发展,因为场外市场的交易必须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透明才能实施,从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Linacre等(2010)提出,建立严格的碳排放审核机制是管控碳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因而有必要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周剑初(2008)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指出金融机构在进行碳金融创新时要重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进行风险管理,不要盲目创新。王留之和宋阳(2009)认为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开展碳金融业务,就可能帮助企业融入资金,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然而如果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对于碳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管控应该从源头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积累,培养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程凯和许传华(2018)在确定碳金融市场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英国、美国以及欧盟在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途径的建设提出了有益参考,他们认为有效进行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除了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碳金融交易机制的设计之外,还需要在碳金融业务上开展跨国合作,最大程度上分散风险。

三、文献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许多学者已经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对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对中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国碳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对于碳金融市场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现有文献较多地集中在对单一风险和个别风险进行研究,但对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项目风险等构成的碳金融市场整体性风险研究不足,对于碳金融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研究不够深入,对于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也缺乏较为深入的思考。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进行突破。

其次,在碳金融风险管理实证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学者对于碳金融风险的研究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势,从研究初期主要探讨碳金融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逐步过渡为研究碳金融风险分类及各类具体风险的特点,到最近几年对于碳金融风险度量的研究开始增加。但总体而已,国内学者利用国内区域性碳交易所数据,对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的文献仍然相对有限。

最后,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全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正在形成中,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同时影响碳金融市场各类风险的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对于未来各类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的应对,对于极端风险的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注释:

①国际上主要的碳排放市场是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ropea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ETS),以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②CDM是英文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缩写,中文译为“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凯,许传华.碳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8,15(10):44-47.

[2]戴小凤.基于CDM机制的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J].价值工程,2014,33(18):16-18.

[3]杜莉,王利,张云.碳金融交易风险:度量与防控[J].经济管理,2014,36(04):106-116.

[4]杜莉,张云.碳金融交易问题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13(01):44-49.

[5]蒋晶晶,叶斌,马晓明.基于GARCH-EVT-VaR模型的碳市场风险计量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03):511-517.

[6]刘志成.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武汉金融,2012(06):31-33.

[7]潘小军.低碳经济浪潮下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J].软科学,2011,25(07):16-20.

[8]邱谦,郭守前.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2):188-193.

[9]史晓琳.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论坛,2010,15(S1):21-26+35.

[10]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6):30-34.

[11]王巧芳.浅议碳市场中银行的业务模式与风险[J].学理论,2009(25):142-143.

[12]王倩,黄蕊,双星.“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家,2011(10):45-51.

[13]王婷婷,张亚利,王淼晗.中国碳金融市场风险度量研究[J].金融论坛,2016,21(09):57-68.

[14]王颖,张昕,刘海燕,张敏思,田巍.碳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J].西南金融,2019(02):41-48.

[15]魏一鸣.碳金融与碳市场:方法与实证[M].科学出版社,2010.

[16]郇志坚,李青.碳金融:原理、功能与风险[J].金融发展评论,2010(08):102-122.

[17]张晨,杨玉,张涛.基于Copula模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风险整合度量[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04):61-69.

[18]郑淑蓉,李金兰.低碳技术商业化风险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76-77+92.

[19]周剑初.谁能抢占碳金融市场先機[N].金融时报,2008-07-12(D05).

[20]Chevallier J.Carbon futures and macroeconomic risk factors:A view from the EU ETS[J].Energy Economics,2009,31(4):614-625.

[21]Cheng B,Dai H,Wang P,et al.Impacts of carbon trading scheme on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J].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27:174-185.

[22]Dales J H .Pollution,property and prices: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8.

[23]Jotzo F and Pessey J C,Optional Intensity target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under uncertainty[J]Springer Netherlands,2007.

[24]Jorion P.Value at Risk[M].2nd Edition.New York:Mc Graw-Hill,2001.

[25]Kanter J.In Londons financial world,carbon trading is the new big thing[N].New York Times,July 6,2007.

[26]Larson D F and Parks P.Risks,Lessons Learned,and Secondary Markets for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90,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ashington D.C,1999.

[27]Linacre N ,Kossoy A ,Ambrosi P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1[J].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2010,1(1):1-89.

[28]Lin L.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arbon Financ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isk in Low Carbon Economy.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2012:51-8.

[29]Nie P,Chen Y,Yang Y,et al.Subsidies in carbon finance for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9:677-684.

[30]Niizawa H ,Morotomi T .Governing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y[J].general information,2014.

[31]Raizada G,Carbon Credits Project Financing the “Green Way”[R/OL].Working Paper Series,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Lucknow,http://ssrn.com/abstract=987651.

[32]Sonia Labatt,Rodney R.White.Carbon Finance: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2015.

[33]Wang Y,Liu Q.Carbon finance market:global situation,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China strategy[J].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2010:64-70.

[34]Zhang Y J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arbon emiss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1,39(4):2197-22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编号GD15XYJ02)“广东省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新版GMP中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