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亮,谢静霞,王小燕,王怡香,叶志方,王耀兴
(1.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清远 511510;2.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关节突移位、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60%~70%),好发于颈C5~6和C6~7椎间隙,以颈痛、颈部发僵、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症状[1]。目前多以手法、理疗、牵引、封闭、艾灸、针灸、药物内治外敷等保守治疗为主[2-4]。本研究用浮针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60岁,平均(40±4.5)岁;病程0.5~15年,平均(7.2±2.3)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59岁,平均(39±5.6)岁;病程1.6~16年,平均(6.5~3.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①有慢性劳损病史,或颈椎退行性变;②多发生于20岁以上,有长期低头工作者;③头痛、颈肩背疼痛、颈部僵硬,上肢麻木、疼痛,好发落枕;④颈部活动明显受限,病变部位颈椎棘突、棘突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伴有压痛,能摸到条索状结块或硬结,压顶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颈椎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MRI或CT检查可见相应改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肌肉骨骼康复学》[1]:①有颈部疼痛和颈部发僵、活动受限等症状;②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压头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出现阳性;③颈椎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4~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治疗期间没有使用其他方法。
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精神病、痴呆;②有颈椎结核、感染、颈椎骨折、骨质疏松、脱位、肿瘤等;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或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④治疗部位有糜烂、湿疹、溃疡。
两组均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6]。灸疗部位:C1~C7椎,两侧颈部。取风府、风池、大椎、肩井、肩俞、曲池、合谷、百会、中冲和阿是穴。患者坐立位,点燃1~2支灸药,固定在灸具上。距离皮肤2~3cm,首先灸C1~C7椎,再灸颈椎横突两侧的颈部,15min。用雀啄法,距离皮肤1cm,灸风池、风府、颈椎压痛处阿是穴、大椎、双肩井,若疼痛麻木至手加灸患侧肩俞、曲池、合谷、中冲,每雀啄8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下,每穴各灸8壮。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持续3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浮针疗法[7]。肩、颈、上肢远端开始,寻找患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肌主要是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肱桡肌等)。距离患肌4~5cm处确定进针点,取4~5个进针点,用中号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先消毒进针部位,右手持浮针,针体与皮肤夹角15°~25°,快速透皮;进针后平放针身,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保持在皮下,皮肤呈线状隆起,使针身退于皮下;持针座使针体做扇形运动,扫散时以拇指为支点,示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动作要稳、柔、匀,每个进针点大约扫散2min,150~200次,配合主动或被动的再灌注动作,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留置4~5h,留管期间患者可照常活动。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两组均给予健康指导:①注意颈肩部的保暖;②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不宜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玩手机或打麻将;③避免剧烈或大幅度的颈部活动;④枕头的高度和软硬度适宜;⑤每2h做15次颈部回缩的动作。
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8],0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有效: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但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7.51±1.05 1.23±1.13*△对照组 30 7.47±1.09 2.45±1.8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浮针疗法是1996年由符仲华博士发明,以肌筋膜触发点为切入点,在患肌周围进针,并进行扫散和再灌注活动的现代针刺方法。符仲华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肌肉等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密切相关,而肌肉组织功能失调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姿势、体位平衡及稳定,肌肉随时都要作出适应性的变化,肌肉张力不平衡容易引起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9]。颈椎病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项背部相关肌肉上可触及局部紧张的肌肉和绷紧感,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组织或远处部位放射痛。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能是急性损伤继发局部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慢性肌肉病变结构,因此可纠正肌肉缺血缺氧的状态,改善受损组织的代谢和微循环,能有效打破疼痛的恶性循环、促使功能的恢复[10]。浮针治疗机制在于用一次性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皮下组织,特别是在扫散时可致液晶状态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而具有良好半导体导电性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离子通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肌肉等软组织的修复[11]。研究表明[12],局限性疼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浮针治疗后血流量明显增加,可使致痛物质减少,而起到治痛作用;浮针能迅速起效,也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颈椎病属中医“项痹”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多为风寒阻络所致,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治疗当以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为主。赵氏雷火灸药力强、渗透性强,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功效[13]。
浮针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