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莹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剖宫产手术对于分娩阶段中难产、产程延长等不良事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减轻了产妇的痛苦,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二胎政策的开放,近年来我国二胎产妇数量急剧上升[2]。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伴随较大风险,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产妇和胎儿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中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3]。本文将对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中实施不同临床处理方式的效果展开讨论,详情参考下文。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3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产妇首次分娩均是剖宫产,同时排除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妊娠并发症等情况。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1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34岁,平均(29.15±1.25)岁,孕周38~40周,平均(39.01±0.02)周,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3~8年,平均(4.58±1.14)年;实验组(1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35岁,平均(29.21±1.17)岁,孕周 39~41周,平均(39.05±0.03)周,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4~9年,平均(5.41±1.03)年。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了此次研究,所有产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对比年龄、孕周等基本信息两组产妇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试产条件如下:①首次剖宫产切口部位在子宫下段,且为横向创口,术后未发生切口裂伤、感染等情况,恢复良好;②距离首次剖宫产时间大于两年;③本次妊娠分娩符合阴道自然分娩条件,骨盆测量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宫颈评分>8分;④B超显示,子宫前壁状态良好,瘢痕厚度适中,子宫未见胎盘附着情况。
给予对照组产妇缩宫素引产,将2.5 U缩宫素与5 0 0 mL5%葡萄糖溶液制为混合液,每毫升溶液中包含5 mU缩宫素,滴速设置为8滴/min。观察产妇状态,若无异常情况可适当调整滴速,最高不能超过60滴/min。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再次剖宫产率,例如对产妇和家属进行产前教育,讲解再次剖宫产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给予实验组自然分娩方式,分娩过程中未使用任何药物促产,若无法顺利产出,采取相关措施助产,若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①调查两组产妇分娩情况,包括顺产、新生儿窘迫、新生儿窒息;②观察两组产妇并发症情况,包括产后出血、感染、产后发热。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结果得知,实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以及新生儿窘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对比[n(%)]
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详情见表1。
表2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分娩过程中通常伴随强烈的生理疼痛,大部分产妇由于害怕疼痛因此选择剖宫产,其也是产科较为常见的分娩手段[4]。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原因可能是剖宫产能够有效解决分娩中出现的难产、胎儿窘迫等不良情况[5]。在二胎政策开放的背景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人数逐渐增多,临床越发重视此类产妇的阴道试产可行性。由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容易发生子宫破裂等较多并发症,因此给予产妇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保证母婴安全[6]。以往临床传统观念认为,在产妇产科处理措施中,剖宫产只能进行一次,但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缺乏相关定义。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愈发完善,在抗生素广泛应用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产科处理中,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可行性大幅增加[7]。经大量临床实践,该方式具有安全性较高、分娩成功率高等优势。产妇首次分娩后,子宫通常会随之增大,同时子宫肌纤维发生改变,当产妇临近分娩时,通过子宫规律性的收缩运动自然将胎儿分娩出[8]。但此种情况只适用于正常子宫,若产妇为瘢痕子宫,由于自身为薄弱区域,对于收缩过程的疼痛感无法承受,容易导致瘢痕破裂,进而引发不良风险事件。因此,瘢痕子宫产妇在剖宫产术后两年内应避免再次妊娠,两年后再次妊娠应定时完成产前检查,预产期前半个月入院观察。从本次研究结果得知,实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以及新生儿窘迫率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更少,说明了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中采用自然分娩产科处理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对母婴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应全面检查子宫状态,准确评估风险,明确产科处理方式。尽量采取自然分娩,能够有效提升顺产率,降低产后并发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