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莹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江苏 苏州)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亦称之为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常为双侧性,发病可有先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也可不一致,具体是指中老年开始出现的眼球退行性变化,晶状体发生混浊,最终造成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对患者日常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1-2]。本病的发生与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患病率逐渐增高。有研究指出[3-4],手术患者伴随心理障碍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因素,焦虑程度高,往往能够使痛阈降低,从而在手术中或术后感受到更强烈的剧痛和痛苦[5-6]。因此,通过心理护理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影响,本组收集80例老年性白内障案例,通过对案例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研究选取本院住院部老年性白内障病人,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性52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9岁,自行承担费用的共22例,其余均为医疗社保缴费。此次研究多为农村老人,经济条件较差,思想保守,对白内障相关知识了解以及住院期间承担的费用认知不够,导致患者焦虑程度偏高。
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对我院择期行局部麻醉手术的老年白内障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采取随机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护士在术前一天进行术前宣教,包括讲解白内障的病因、手术的目的、住院期间费用、手术时的环境介绍、术前的食宿情况、麻醉的安全性、术中的医患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出院指导等;积极回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并尽可能地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可派发白内障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单予患者家属;对干预组患者记录围术期的血压及心率等生理变化作为辅导指标;对围手术期患者随时进行心理护理,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及病情。
出院时将我院定制满意度表格给予术后患者填写对我科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评分。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调查,80例患者中有22例因出院匆忙(未填写表格者含20例为常规组患者),家属拒绝代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其余问卷反馈86%人对我科护理人员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认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好、做事谨慎,操作前多次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对患者提出问题的回答也均能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满意;此外,护士对患者出院带药的使用方法描述详细,对出院健康宣教也格外耐心,其中干预组在进行心理干预后,主动点名表扬我科护士数名,认为心理护理有效地减少了高龄人内心的焦虑(对比显示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如表1);其余14%人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因此在适量的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质量满意度优于常规组,P<0.05,如表 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 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40 63.2±6.0 45.7±6.5干预组 40 65.4±5.5 34.6±5.0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n)
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况,由于病人性格内向、心理适应能力较差、术前造成睡眠形态紊乱,精神疲惫;自费者顾虑住院期间手术费用问题,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对手术过程及手术室环境感到陌生,对手术麻醉安全性不了解,惧怕疼痛;对手术相关认知较少,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易产生不信任;患者多为留守老人,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和成年人不同的是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特殊,普遍存在性情执拗,认为自己生活经历丰富,不能够轻易与旁人合作,因此,无论是做什么操作,开展之前一定要详细和耐心的说明操作目的,以及操作的必要性,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配合[7]。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常规住院3~5 d,手术患者为老年人,多数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加之住院期间术眼包封,使老年患者活动稍受限,轻度或中度依赖他人,做事需小心翼翼,有受伤的危险,此时受到家属和护士的关心与照顾,易产生依赖心理。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年龄稍长,身体抵抗力低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视力减退;部分患者入院后常因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手术的担忧,容易出现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将更多注意力放于术后,导致住院作息不规律,更有甚者要求医生给予口服助睡眠药物,长此以往,患者不自行尝试入睡,而是习惯依赖于助睡眠药物。
两组白内障患者均为二级护理对象,护理人员遵医嘱两小时巡视一次病房;年龄稍长者在没有家人的陪同下,从热闹的家庭到安静的医院,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白内障术后效果不仅仅在于手术方式及手术技术,更是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眼底情况。白内障术后常并发症有高眼压、水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出现悲观情绪,认为术后效果不佳,康复无望。
患者对探视人数产生复杂心理。探视人数多,患者担心自身的病情是否加重,是否仅限于白内障诊断;探视人数减少,老年患者易产生自卑和孤独。
人到老年阶段,脑功能逐渐走向衰退,智力逐步下降,记忆力明显减退,心理灵活较差,不少老年人过早出现健忘等症状。住院期间老年患者亦是对听到的信息和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健忘,忘记吃药,忘记术眼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应及时、反复多次、耐心地进行宣教[8]。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普遍老年人的认知较为陈旧,护士应及时主动地对新入院者介绍病区环境以及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使患者熟悉环境,消除对环境的不安感;对于知识分子可发放入院宣教手册,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白内障相关知识讲解[9];避免患者由于疾病产生错误认知;关于手术费用有疑问者,要及时向其及家属进行详细解释,并按时发放每日清单,以提高对方对手术的认知。
术前一日督导患者完成入院相关检查,并及时告知检查结果,使其放心。术前麻醉护士到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讲解术中麻醉剂的安全性,向患者交代手术中配合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焦虑情绪。
术中向患者介绍参与手术人员以及周边环境,消除其紧张感,帮助患者取舒适平卧位,交代患者术中避免移动头部、咳嗽、打喷嚏,若需打喷嚏,舌尖顶住上腭,逐渐缓解打喷嚏的冲动,尽量做到配合医生固定好眼球,如有不适可举手示意[10-11]。
术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勿揉眼、勿对术眼施压、避免长时间低头、术眼一个月内勿进污染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蔬菜、(低糖)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患者难以理解,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视力提高与否取决于眼底情况,此次手术为下一步诊疗提供依据。
对出院患者说明出院办理流程、交代相关注意事项(饮食、药物、功能锻炼、复诊时间等),对患者需求问题进行解答。
护理人员主动巡视病房,告知其床头铃的使用,如需要协助可随时按响床头铃呼叫医护人员,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在食宿和督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兴趣爱好针对性的进行放松治疗,听广播、音乐,转移注意力。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情绪[12]。
多次反复进行有效沟通,讨论他们所担心的问题,积极回答老年患者的心中疑虑,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介绍进手术室至返回病房预期时间,并及时做好相应安抚。鼓励熟悉患者状况的家属陪护,进行三方有效交流、沟通。血压、心率随手术时间接近而越发升高者,及时汇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问候和沟通,对其表示理解与同情,在护理上及时的消除负面思想,稳定患者的情绪,把握好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让双方的治疗及工作变得更为高效。自住院起,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面对面地进行交谈,促进相互信任,鼓励患者说出心中不安之处,要耐心说理开导,交谈时注意使用合适尊称[13];提前告知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讲解主任术后效果良好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鼓励其术中积极与医生配合;术中协助患者取舒适平卧位,指导其术中配合事项,根据医生指导配合眼球运动及固视。巡回人员全程陪伴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应及时疏导[14]。
术前遵医嘱予抗炎治疗,冲洗泪道、清洁结膜囊,要求护士操作动作保持轻柔,语言温婉,操作过程中主动询问有无疼痛等不适感;术中巡回护士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协助医生手术,随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医护人员不在术中闲聊,减少患者的不满情绪;术后密切观察伤口部位敷料是否干燥,监测患者术后血压情况并记录,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有报道[15]指出手术患者焦虑程度会随着手术时间的临近而加重,尤其是术前2 h,焦虑程度可明显加重。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改善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助于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施行等[16]。
综上所述,给予白内障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全程心理护理,既能减轻负面情绪,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推广应用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