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融星,杨小凤*,李秀琴,阳 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南宁 530022)
呼吸机相关性腹胀的发生是因为患者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胃肠道大量积气,并且无法及时有效排出导致的一种临床症状[1]。严重的呼吸机相关性腹胀患者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目前临床上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腹胀主要是采用胃肠减压、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汤剂治疗等方式,但是对于胃肠减压等,操作复杂,临床疗效一般。中药穴位药熨法是将加热后的中药放在患者的某个穴位且来回缓慢移动,将热力和药力同时自患者体表透入经络、血脉,起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2]。本次研究拟纳入40例呼吸机相关性腹胀患者开展临床对比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一共筛选出40例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此次项目研究的对象,项目启动时间为2017年6月1日,项目截止时间为2018年8月30日。随机分组后,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39例,年龄记录范围为24岁~79岁,中位值(46.76±8.66)岁。观察组男1 0 例,女1 8 例,年龄范围2 1 岁~8 1 岁,中位值(47.03±8.71)岁。40例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书面同意。
(1)纳入标准:①使用呼吸机前无腹胀症状;②经临床表现等确诊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腹胀;③意识清楚。
(2)排除标准:①肠梗阻者;②合并身心障碍、精神异常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等。
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0.1 g+维生素B1250 mg足三里穴位注射,1天2次。
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药熨法,将吴茱萸250 g与粗盐250 g混合,将其放入自制好的布袋中并密封好,放入微波炉中调高火,加热180 s,取出后等待其温度下降至40℃左右,再放入一个大布袋中并扎紧,患者取仰卧位,将其放置在患者神阙穴,30分钟,1天2次,共进行3天药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两个阶段进行评估,标准如下:痊愈:患者腹胀症状完全消失,实现正常排便、肠鸣音结果正常;好转:患者主诉腹胀感有减轻,肠鸣音有所改善,有排气但排便仍不正常;无效:腹胀感未减轻甚至加重。
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腹围变化情况,评定标准:无腹胀:腹软、腹围未出现明显变化;轻度腹胀:腹围增大<1 cm;中度腹胀:腹围增大范围1~2 cm;重度腹胀:腹围增大范围>2 cm。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腹胀程度情况,计分标准:6分:整日腹胀不适;4分:进食后腹胀,2 h内可自行缓解者;2分:食后脘闷胀,30 min内可自行缓解。
将收集到的研究对象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本次研究结果均输入至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19.0),组间数据使用x2,计量资料应用(±s),比较检验用t,P值结果<0.05代表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可见,对照组总有效75.0%,观察组总有效91.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
通过对比两组腹围变化,发现两组护理前腹围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对照组腹围(97.03±9.77)cm高于观察组腹围(94.88±9.67)cm,差异显著(P<0.05)。
两组护理前腹胀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腹胀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中药穴位药熨法的原理是利用中药的热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通过利用药物和温热对局部组织产生刺激,有效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速。通过对经络进行调整,有效促进阴阳平衡,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发挥出较强的药理作用[3]。通过利用中药穴位药熨法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胀。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腹胀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药熨法可有效改善腹胀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