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张 峰*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新生儿时期是胎儿在分娩后的适应外界生活的时期,在此阶段,新生儿的各个身体器官及身体机能都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非常低,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出现感染现象。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在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就应该及时寻找到新生儿的不安全因素,包括院内感染、护理措施不当等,并及时处理,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1],基于此,本文研究新生儿护理应用不安全因素分析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将82例2017年3月~2018年9月于我院出生的新生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中,男女新生儿分别为23例,18例,平均年龄(13.34±2.41)d;研究组中,男女新生儿分别为23例,18例,平均年龄(13.34±2.41)d。所有新生儿身体均较为健康,无严重性疾病。本次研究已取得新生儿家属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知情同意。经检验发现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方面无P≤0.05的统计学差异值,即P>0.05,可开展统计学处理。
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包括新生儿的辅助翻身、针剂注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不安全因素分析配合针对性护理,内容如下:
1.2.1 不安全因素
(1)院内感染:新生儿皮肤薄嫩,屏障功能差,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
(2)护理人员中会有不少新进护士,因为自身业务水平和经验不足的缘故,容易出现护理不当;也会因为医疗仪器设备更新快,在短期内不能熟练进行操作。
(3)身份错误:新生儿出生后即可佩戴手腕带,腕带上有新生儿的基本信息,但因新生儿皮肤薄嫩,肢体自由活动,易导致腕带脱落,出现安全隐患[2]。
1.2.2 针对性护理措施
(1)环境护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仪器设备定期细菌检测病房内设置专职消毒员,每天对新生儿所居环境进行循环风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所用物品清洗消毒,一次性物品用后严格垃圾分类,严密封口,专人回收。
(2)护理人员:医院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组织护士学习新生儿评估及危急重症相关知识,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自身素养,对人员合理调配,实行弹性排班。
(3)腕带护理:对新生儿转入、外出检查、转科、治疗和出院患儿,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腕带识别带和床头卡信息,准确无误;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新生儿的病区通道[3]。
对比患者间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不安全事件包括腕带脱落、皮肤划伤、护患纠纷、院内感染等;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组间检验运算以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20.0)进行辅助,对应执行t检验、x2检验用以开展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s)、 (n)%表示计量、计数资料数据,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n=41):非常满意22例(53.66%),一般满意16例(39.02%),不满意3例(7.32%),护理满意度为92.68%;
研究组(n=41):非常满意11例(26.83%),一般满意21例(51.22%),不满意9例(21.95%),护理满意度为
78.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2.68%明显优于参照组78.05%,P<0.05.
研究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7.32%明显少于参照组19.51%,P<0.05,见表1.
新生儿时期的不安全因素是可控制的,新生儿因其免疫能力低下容易被感染,医护人员必须要严格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和腕带情况,并且要随时保证无菌环境,避免院内感染,且院内也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有预见性的分析不安全因素,继而针对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护理,继而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性,也能提高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经不安全因素分析后使用针对性护理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2.68%明显优于参照组78.05%(P<0.05); 研究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7.32%明显少于参照组19.51%(P<0.05)。
综上所述,不安全因素分析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新生儿护理,能够降低新生儿因护理不当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而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