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莹,王美艳*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不断升高,发病因素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伤害。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会直接危及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为了控制住疾病的发展速度,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急诊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式为主,可起到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的目的。不过,在实际治疗环节中,也会暴露出较多的弊端,冠状动脉再通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窦性静止、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为此,在PCI手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针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状,具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PCI手术治疗的100例AMI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相关检查方式下,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通过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分析,左右冠状动脉狭窄率在95%-100%范围内,共54名男性,其余46名患者均为女性,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为(61.23±5.46)岁,所选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
整理本次研究中10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针对PCI术中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症状,分析原因,对以往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查找文献,寻找相应的护理应对措施,将其应用于护理工作当中[1]。
在所选的100例AMI实施PCI手术治疗过程中,共46人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症状,发生概率为46.00%,主要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两种表现形式,后期处理后,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3.1.1 一般护理
AMI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在手术开展前,患者及其家属均会存在紧张的情绪,尤其是在医护人员告知手术中所存在的风险后,面部表情会略显凝重,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尽全力解答,向患者传授情绪发泄的方法,使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待患者进入导管室后,应给予患者吸氧处理,在心电监护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监测,与急诊科护士做好工作上的交接,测量患者的血压,了解患者术前用药情况等。此外,术前准备好医用物品和器械,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进行核实。
3.1.2 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图波形的识别方法,根据心电图、动脉压力的曲线变化,对患者此时的状态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通常情况下,当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休克、恶心、呕吐等,此时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告知手术医师后,使用阿托品药剂,以静脉注射的方式,向患者以内注射0.5mg,待1-2min后,若患者的心率仍未出现上升的趋势,可另外追加使用异丙肾上腺素。若患者血压值下降,心率升高,可将输液的速度增加至合理数值范围内,使用多巴胺、间羟胺药剂,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注至患者体内。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AMI患者PCI术中常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症状的一种类型,根据症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两种。其中,在患者血压未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若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症状,昝可不予处理,若患者的血压值明显下降,应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害性较强的并发症状,也是多数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电图进行密切监测,集中注意力,时刻做好急救准备,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此外,导管室护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方法,包括除颤仪、临床起搏器等仪器的使用,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予以非同步200J 能量电除颤,仔细观察心电图波形,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实施[2]。
综上所述,PCI手术是AMI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式,为了更好的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旦发现异常,应协助医生来实施抢救,使用正确的护理干预方式,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的概率,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