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2020-12-10 10:46谢伏华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林理论课三农

王 孟 谢伏华

1.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2.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关键要素就是人才,全国近50所涉农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培养优秀农林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教育任务、是服务“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因此,农林高校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培养农科人才的重要作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农林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人生道路选择的时代使命,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突破口,可以为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逻辑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全国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三农”事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林高等教育和农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殷切期望。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战略部署进课堂、进头脑,帮助青年大学生及早树立服务“三农”事业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当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使命和必然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合理性分析

目前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一些新问题,诸如教学特色不鲜明、教学主题不突出,没有很好地立足于当下农林高校的办学目标与学科特色。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林高校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根本遵循。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落实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天然的优势条件和教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体现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体现了“美美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契机,也为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人生道路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内容、新的途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对农村工作主体在认识上的重要突破,也是从文化、教育等层面对“三农”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农林高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农科人才,直接服务“三农”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引擎,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有其重要意义。

(一)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动对接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与重大战略部署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现实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符合我国高等农林思政教育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目标。

(二)有助于促进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与创新

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主干课”均为全国统编教材,各自又有不同特点。虽然有利于加强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但是很难全面、辩证地满足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需求。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优秀乡土文化、生态哲学等资源注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之中,有利于解决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固化、目标泛化等不足,促使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农林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培养目标,以提升当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现实性。

(三)有助于厚值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好服务“三农”工作

由于大众偏见和一些现实因素,目前农林高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而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也存在着大量流失的突出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三农”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由于目前农林高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乡土意识、精神归属、使命意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历史与现状,强化其爱乡爱国意识,引领其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激励农林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之中,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成为未来“三农”工作的主力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高素质人才。

(四)有助于拓展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可以为当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供一种新的范式。以往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特征和模式不突出、不鲜明,没有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很好地立足当下农林高校的办学资源与优势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主动迎接这一新的挑战与任务,以丰富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三、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充实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进行专题式教学,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学习党中央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依据、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具体内容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在2004年至2019年又连续十六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和“三农”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而具体。《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党和国家系列“三农”理论与政策的一脉相承,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将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与政策及时地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从而转化为农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我国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生观”部分,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报效家乡,让家国情怀深深地厚植在他们的血液与基因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在“道德观”部分,可以挖掘乡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建设,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农林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农民与农村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了解我国近代以来,诸多仁人志士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教化等方面做出的不断尝试和努力,如梁漱溟、晏阳初、李景汉等诸位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切实增强农科大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意见》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存在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态脆弱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总体的舌尖安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注入生态文明教育,让农科大学生意识到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谋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另外,生态哲学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中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行动与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情景剧、PPT或视频展示、班级讨论、大合唱等多种形式,诸如设置“青春与梦想”、“家国情怀”、“乡土中国”、“乡风文明”、“新时代农林大学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乡村建设”等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社会调查方面,利用寒暑假或者依托大学生的一些社团,组织、指导农林大学生通过采取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对“三农”展开社会调查,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调查的课题诸如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民风民俗、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文化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实践难出真知。让农林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实践,深入了解“三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认识到目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从而对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获得一种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将个人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

(三)加强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广大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参与和创新,对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夯实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真正顺应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当下农林高校的功能定位和时代担当,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发展规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对接这一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基础过硬、人文素养丰厚、具有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也永远在路上。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6.

猜你喜欢
农林理论课三农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深圳农林渔业局原局长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