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郭鲁江
加强实践锻炼是党对干部的一贯要求,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曾对党的领导者成长道路问题有过一段精彩论述,他说:“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当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恩格斯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者成长的客观规律,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领导干部通过实践锻炼提升治理能力,既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干部是否胜任岗位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
决策是治理的核心内容,领导干部的决策是否科学正确,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意义不言而喻。
一要坚持做好“结合”文章。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既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更是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有机结合”上。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在制定各项决策时,要反复学习领会中央的部署要求,把握其实质,吃透其精神,并对自身具体实际作出恰当的分析研判,推动中央的部署要求与地方和部门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措施。
二要坚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九分调查、一分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查研究的深度和精度决定着决策的科学与否。我们常说,“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走到一线转转全是办法”。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走到一线,真正深入群众,真正勇于实践,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眼力、谋篇布局的脑力、洞悉民情的听力、联系基层的脚力,以调查研究的精准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要坚持“靠总结经验吃饭”。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出谋划策是否科学、管用,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还要在检验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加以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决策失误,从而形成科学决策的良性循环,树立起以“管用”为导向的决策机制。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群众诉求的日益多元,领导干部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挑起身上的重担,已经是一场刻不容缓的“挑战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强化沟通引领能力。群众的意见有对有错、要求有合理也有不尽合理的,群众提出的问题有些可以马上解决,有些则需要创造条件推动解决。如果没有一条通畅的沟通渠道,领导干部又不认真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时间一久就会使简单问题变为复杂问题,群众就会与干部产生隔阂、怨气,乃至引发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为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区分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畅通干群之间的对话交流渠道,提升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与不同利益群体对话交流的水平,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方式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二要强化协商民主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如何针对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领域情况完善协商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在实践中提炼出一套操作性强的规范?要解答好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就要深刻认识协商民主理念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群众工作理念,立足实际,审视现有的工作方式,不断丰富和规范协商民主的形式,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更加注重协商的公共性、广泛性、公开性,确保协商质量,推进协商成果的落实。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党群、干群之间的协商,引导不同利益群体、不同诉求者之间的协商,走出一条新时期高质量的群众路线。
三要强化依法行政能力。积极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需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理意识,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做工作、破难题的习惯,把依法治理要求落实到群众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群众工作任务越是复杂艰巨越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守法治底线。要引导民众依法理性维权,面对群众诉求多样多变的态势,面对治理能力与复杂局面还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党员干部既要能恪守法治底线,又要能融法、理、情为一体,善于引导群众将诉求、争议置于法治的轨道上解决,提高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际效果。要积极营造知法懂法用法的环境和氛围,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善用法治思维、善于依法治理,就能为群众作出示范,从而带动形成全社会尊重法律权威的氛围。
四要强化信息化应用能力。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推进力量;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强大的影响力,也迫切地要求领导干部转变工作理念,高度重视网络功能特质,不断提升信息化时代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学会整合网络资源,畅通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提升在网络上交流发声的能力,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汇集社情民意,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要强化主动接受新媒体监督的意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回应能力,赢得网上群众工作主动权、舆情引导主动权。要不断提升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创新信息化背景下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学会管理网络空间,重视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互动、互补、互通,增强双空间协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线上知民情,线下解民忧,把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真正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事业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趋势。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这里强调的就是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面对当前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领导干部观察思考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利益,只看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域、一个行业的利益,这样不仅大局利益会受损失,局部利益也不会搞好;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要放眼长远,善于站在时代前沿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速度,也要看到发展的质量,既要看到当前的变化,也要看到未来的趋势,既要有经济指标的考量,更要有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生态指标的判断。领导干部推动发展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有敏锐的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切实利用好发展机遇。领导干部还要努力做好战略管控,善于发现影响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变量,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战略部署、战略态势及时作出调整,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善作善成。
二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遵循发展规律。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领导干部既要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也要看到不足和困难;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同时存在的风险挑战。善于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从而作出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判断。注重运用“重点论”,坚持抓关键问题不放松。领导干部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开展工作,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研究思考、寻找答案,着力推动解决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深刻认识统筹推进并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收实效。注重运用“联系论”,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领导干部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看到本地区本部门与别的地区和部门的联系,看到自身与内外环境乃至世界的联系,在联系中制定策略、谋划发展。要看到发展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要善于在变化过程中把握发展,推动发展。要不断增强系统思维,做好统筹兼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领导干部增强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善于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兼顾各方面的发展。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善于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同时推进其他方面的工作。无论什么时候,既要分清主次,反对平均用力;又要全面安排,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
三要理解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刻内涵。善于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作风传承结合起来。既重视抓方案协同,又注重抓落实协同,更注重抓效果协同,实现各项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改革发展的整体效能。要自觉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最大胜利。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囿于守底线而没有高要求和高标准,往往更容易滑出底线,掉入深渊。领导干部在坚守各项工作底线的同时,要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取得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未雨绸缪和积极进取相统一。领导干部开展工作,都要清晰判断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也要看到底线思维不是单纯的守成防御,要正视问题和风险,善于抢抓机遇,善于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坚持“稳中求进”和“蹄疾步稳”相统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是条件、是前提、是基础,“进”是目标、是发展、是创新,在托底求稳的基础上,才能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才能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知难而进、以进促稳。“蹄疾步稳”则要求发展要秉持适度原则、落实底线思维。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切实尊重客观规律,一方面要防止不良因素恶性裂变,另一方面又要促进积极因素良性质变。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之多前所未有。领导干部要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个别干部不重视研究如何处理特殊情况和复杂问题,不注重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当遇到复杂情况时,要么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要么不知轻重、稀里糊涂、简单从事,结果事情越弄越糟、越拖越大。领导干部应当牢记,能妥善处理复杂问题才是硬本事,能应对复杂局面才是真功夫。不练就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硬本事、真功夫,吃亏的不仅是自己,更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
二是必须科学判断形势。面对复杂问题和局面,能否在第一时间把问题剖析清楚,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关系到问题能否得到正确及时处置。对问题的分析研判不一样,应对举措和处理结果也就不一样,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洞察力强的领导,往往能够敏锐地发现别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往往能够在“桅杆刚刚露出海平面”的时候就能意识到“大船即将临近”,这就是一种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其关键就在于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能够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必须善于协调利益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转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大多涉及利益关系。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市场机制、行政方式等,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还要特别注意推动不同社会阶层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实施,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利益诉求在机制框架内统筹协调,使效率与公平在机制框架内融合推进。
四是必须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领导干部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殊“战场”上,要提升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在事件未发生之前,及时准确判明情况,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提升驾驭全局的能动性。始终做到通盘考虑,牢牢把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既能抓大又不放小,有效地控制局面,防止事态向不利的方向发展。要提升快速反应的果断性。善于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进行分析权衡,真正做到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置身一线组织指挥,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担当责任,果断决策、果敢执行。要提升应急动员的协调性。能够及时准确下达指令,善于在第一时间内汇集各种应急处置要素,同时,善于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不推诿、不隐瞒、不掩饰,在应急动员中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赢得群众信任、树立党和政府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