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2020-12-10 09:54文_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心群众建设

文_ 杨 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贯穿治国理政实践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增强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发现了生产方式之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揭示并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这一原理主要包括三重内涵。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正如列宁指出的,“无产阶级在实际上表明,它而且只有它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它的劳动是我们整个‘文化’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劳动,任何精神财富任何文化就只能陷于空洞的幻想。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的实践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切社会发展中,起最根本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没有千万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真理的揭示,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坚实根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载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最高目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朝着理想奋斗,自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思想和理论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极为深刻,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这一思想主要蕴含着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人民是发展的目的。为谁发展,这是对发展进行谋篇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是共产党人政治立场的经典表述。这样的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人民为目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民对党的事业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致力于满足人民在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始终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的价值旨归。虽然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我们的发展目标不能偏离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引。

第二,人民是发展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也要靠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说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是广大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这就要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激发人民创新创造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在人民面前永远做“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效,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第三,人民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是体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发展的主体,理所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内在地要求共享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共享的普惠性与共同富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普惠性意味着主体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既得利益的少数人;普惠性意味着领域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的领域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普惠性意味着区域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的区域是涵盖所有城乡、区域的全国范围。共享的公平性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公平性的前提是做大“蛋糕”,这要求我们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公平性的原则是分好“蛋糕”,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好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奋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党和国家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发展以及人民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与“以人为本”都是具体实践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并不存在前者对后者的根本否定,而是新实践基础上对后者的继承与超越,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从内在联系上说,两者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体现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两者都与为人民服务具有内在关联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全体党员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灵魂的“以人为本”,从人与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从理论上升华了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与发展,阐明了人民在新时代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解决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彰显了人民在发展中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坚持和深化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相互区别上说,“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从话语表述上,还是从思想内涵上都更具科学性、系统性。话语表述方面,相对于更加抽象的“人”而言,“人民”范畴表达了具有一定阶级和历史内容的、处在一定社会政治关系的具体现实的人,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换句话说,新时代的“人民”范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即一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更为明确、具体,实现了“民”与“人”的内在统一,直接从表述上与西方人本主义划清界限,符合中国人民的认知特点、文化背景和语言范式。同时要看到,“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通俗表达,更将人民切实贯穿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着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归结起来说,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的提法上的变化,而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表述科学性上的重要提升,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学界有种观点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否定。这种观点将当前中国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归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指导。显然这是一种误解,不仅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误解,更是对两者关系的误读,必须予以澄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要点,是不可动摇的,是坚定不移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依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当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解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视了经济建设的目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与途径。经济的发展为其他一切方面的发展甚至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离开了经济发展,其他一切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离开人的、片面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离开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力量,脱离人的经济发展必将失去发展动力而难以为继,也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刻要关注人的发展,这一正向的价值导向无疑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参与经济建设干劲更足。以此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归结起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相互否定,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基本国情不变的新时代,正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要求我们仍要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牛鼻子”,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把人视为大自然的支配者,强调人的地位高于自然界,把人置于自然界与其他物种之上,目的是主宰自然界,实现人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种无限制地开发自然、掠夺自然的极端化发展方式,最终会使人类逐渐走向自然的对立面,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悲惨结果与其目的背道而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民为中心”站在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这个基础上,仍然关照自然与其他物种的发展,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恩格斯曾警示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离开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界,人类自身也会失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人民利益的实现更无从谈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又要保护生态和谐发展,建设好维护好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还人民一个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中心群众建设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