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之方略探索

2020-12-10 09:11:20李宝贵庄瑶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语体系国家

■ 李宝贵 庄瑶瑶

在汉语逐步纳入多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下,梳理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的分布特征、纳入方式及纳入过程中的制约瓶颈,有助于分析各纳入国的纳入规律和特点,进而探寻助力汉语平稳纳入更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效方略,推进汉语国际传播行稳致远。

一、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分布特征

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海外各国通过颁布法令、教学课程大纲等形式,以大中小学开课、高中会考、汉语专业学历教育、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学段进行汉语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既促进了汉语在海外的多层次传播,也增强了各国民众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更提升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力。

孔子学院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由此可见,现阶段汉语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范围持续拓展,程度不断深化。

通过搜集汉办官网和国内各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整理出已经和明确表示即将把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共64个,其中亚洲19个、非洲13个、欧洲23个、美洲7个、大洋洲2个(详见表1)。

归纳和分析这64个国家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发现,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从整体上看,欧洲和亚洲,特别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纳入比例较高,在欧洲21个合作国家中有12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亚洲42个合作国家中有15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洋洲和北美洲的纳入比例较低,但纳入国基本为当地发展水平较好的重要国家。近几年,欧洲和非洲国家的汉语学习热度持续走高,在各国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两大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在数量上“爆发性”增长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欧洲,2019年俄罗斯43个地区共有289人登记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相当于高考)的汉语科目考试。①意大利于2008年就将汉语纳入高中毕业考试可选科目,2016年颁布《高中汉语教学大纲》。法国、匈牙利、比利时等国的汉语教学已在学前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反映出汉语教学在欧洲的普及与深入。

在非洲,乌干达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35所中学引入了汉语教学,汉语课将作为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②;马凯雷雷大学商务与管理学院除了计划在2019—2020学年开设汉语和文化学士学位课程之外,也将其引入硕士课程提上日程。南非已有44所学校正式引进汉语教学,根据南非政府拟定的推广计划,5年之内南非将在500所学校引进汉语教学。③赞比亚中学汉语教学点已覆盖全国10省,汉语已成为试点中学三种选修外语之一;④赞比亚大学和穆隆古希大学开设了汉语学位课程。非洲各国大规模、集中性地开展汉语教学,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出非洲各国对汉语学习持续攀升的需求度。

汉语平稳落地多国国民教育体系,带动了更多国家汉语教学的普及和强化。在亚洲,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克罗媞达在汉语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研讨会上提出,希望通过研讨会达成共识,推动汉语早日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⑤在欧洲,乌克兰基辅市第一东方语言学校从1年级到11年级均开设汉语课程,在校学生中有800多人选修汉语。⑥在非洲,莫桑比克的汉语学习已作为一门学制四年的新专业在蒙德拉内大学文学院正式设立。⑦在美洲,秘鲁的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已将汉语列为正式专业⑧;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政府在全省中小学试行推广汉语普通话⑨。这些国家虽尚未有明文规定,但汉语教学已然在各教育阶段扎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部分国家已陆续以省、市为单位开始了纳入汉语的试点。可见,汉语教学已“实质性”地融入更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方式

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量。从时间维度看,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方式分为“先高后低”、“先低后高”和“高低并进”三种;从空间维度看,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有两种,即“完全纳入”和“部分纳入”。

1.“先高后低”方式

“先高后低”方式是指汉语教育首先纳入对象国的高等教育,然后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辐射,是现阶段被普遍采用的有效纳入路径。此种方式形成并被普遍采纳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在大多数国家,如爱尔兰、法国、德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等,汉学首先作为一门学科被引入大学,初期是各国汉学家通过母语对其进行研究,但仅使用母语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确切的研究,因而汉学家们开始学习汉语,进而推动了汉语纳入大学课程的进程。二是在部分国家,如意大利,最初的汉语学习是以传教为目的,而后由于历史原因,归国传教士带回了大量汉语学习资料,创办中国研究中心,开始了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并在二战后陆续普及到各大学中。

2.“先低后高”方式

“先低后高”方式是指汉语教学首先在中小学开展,然后向高校推进。此种方式一是集中于华人华侨聚集的东南亚国家和传统移民国家,如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华人华侨通过开办华人学校的方式传播中华语言和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融合,当地非华裔学生也开始接触和学习汉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当地“国立”中小学陆续开展汉语教学,高校也逐渐开设汉语课程。二是被处于汉语教学初期的国家选用,如部分非洲国家,汉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因而选择先以选修课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汉语学习兴趣,为日后系统化、职业化的汉语学习打下基础。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广泛建立与积极配合,有效推动汉语教学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为汉语纳入非洲国民教育体系开拓发展空间。

3.“高低并进”方式

“高低并进”方式是指汉语教学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同时展开。此种方式一方面受限于各国语言政策,另一方面对汉语教学资源的前期储备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并不普及,只有新加坡这类有一定华人数量的“双语政策”国家和沙特阿拉伯这类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国家选用。

4.“完全纳入”方式

“完全纳入”方式是指对象国在纳入初期通过统筹规划,选取适合本国语言教育政策和现状的进入形式,最终在各学段实现全面纳入。整体上看,亚洲,特别是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及美洲和大洋洲的传统移民国家的汉语教学开始时间较早,学习人数较多,各阶段(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发展较为充分,已逐渐实现了全阶段纳入;而欧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正处于纳入的磨合阶段。具体来看,现阶段已形成完整的汉语教育体系的国家有三类:一是汉语教学历史较长、发展较为充分、配套教学资源储备丰厚的国家,如韩国、老挝、法国等;二是华人聚集和华人学校自成体系的国家,如马来西亚、美国等;三是当地政府极为重视,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在各阶段同步大力推广的国家,如格鲁吉亚、沙特阿拉伯、津巴布韦、乌干达、英国、哥斯达黎加等。

5.“部分纳入”方式

“部分纳入”方式是指汉语纳入对象国某一教育阶段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有明显的“优势层面”和“空白层面”,是目前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研究发现,“部分纳入”的国家的汉语课程类型以选修为主,只有巴基斯坦、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将汉语作为必修课程。

三、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制约瓶颈

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热潮”持续升温,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

1.纳入国家的全球分布不够均衡

欧洲的纳入国家集中在西欧和北欧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南欧、中欧和东欧的纳入比例较低;美洲和大洋洲的纳入国家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重要国家;亚洲的纳入国家集聚在东亚和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纳入率较低;非洲的纳入国家呈零散的点状分布。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工程,语言教育更是联通各国的核心载体和重要纽带,而处于“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欧亚大陆关键区域的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地区,目前却是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发展,这些地区汉语人才缺失与社会需求猛增的矛盾将越发突出,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一带一路”沿线“语言高铁”的顺利贯通。

2.欧美国家纳入的下行压力较大

欧美国家的汉语教学在“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中,由于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标准不同,基础阶段的纳入面临较大困难。汉语的纳入不仅需要我国的推动作为“推力”,也需要各国的主动接纳作为“拉力”,而现阶段,部分欧美国家汉语传播的“推力”和“拉力”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受美国刻意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在“尊重和保护学术自由”包装下蓄意将孔子学院塑造成“文化间谍”和“政治渗透工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理解赤字”和“信任赤字”不断放大,加上部分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与国内院校建立了多层面的互动与合作,认为达到了设立孔子学院的预期目标,部分地区的个别高校选择关停孔子学院。另一方面,各国汉语学习者低龄化趋势凸显,而教育资源适配度却较低,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阶段汉语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统计:2017年,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大中小学达5000多所,学生人数达60万;英国从政府到民间全方位推动汉语教学,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到2020年全英学汉语人数计划达到40万。由于中小学汉语教师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的差异,中国派遣的汉语教师往往只能配合当地汉语教师进行练习课程的辅助教学,而当地现有的汉语师资储备、配套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集中纳入后大量增加的教学需求,无法适应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发展新趋势。

3.华人移民聚居国纳入后劲乏力

华人聚居国家和传统移民国家高校的汉语生源结构失衡,汉语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学生的期待。一方面,非华裔学生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却无法达到华裔学生的水平,在求职过程中汉语也无法成为与华裔学生竞争的优势,严重影响了非华裔学生的学习动力,导致高等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俨然成为华裔学生的专属课程。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多为当地华人,受方言、非师范专业等因素的制约,其语言和教学水平无法支撑深层次的汉语教学和研究,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华裔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英语在全球普遍使用的现状,选择在高校继续学习汉语的华裔学生数量也逐年减少。

4.汉语教学起步期的国家基础薄弱

处于汉语教学初期的国家,在教学体系规划、汉语师资培养、汉语教材和教学方法研发等各方面都需“从零开始”。一方面,构建系统化的汉语教学体系,完善师资的培养和配置,研发配套教材和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短期内难见成效。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汉语教学基础无法满足汉语学习需求猛增的现状,汉语教学更多需要依靠我国作为传播主体国的帮扶。而目前针对此类国家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尚无可遵循的成熟经验,若帮扶力度把握不够精确,会出现传播推力过大引发的系列问题。

5.“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纳入率较低

“一带一路”区域内暂未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汉语人才培养机制仍不成熟,无法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聚焦欧美国家和华人聚居国家的汉语教学建设,对中亚、西亚、北非和中东欧地区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加上该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复杂,更增加了纳入的难度。中亚、西亚、北非和中东欧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带,汉语纳入比例过低会造成这些地区缺少匹配“一带一路”发展的“汉语+”人才,加剧发展增速与人才供给的供需失衡,导致“一带一路”建设起点高却后力不足,无法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愿景。

四、加快推进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效方略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汉语的需求各异,因此汉语教学应倡导“因地制宜”“一国一策”的理念。适度推进汉语纳入方式多元化、当地化发展,减少纳入焦虑,降低文化折扣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对象国主动接纳和积极推进汉语教学的热情,以协同推动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面深度覆盖。

1.拓宽纳入的广度,逐步实现国民教育体系全覆盖

充分考虑供需双方的发展愿景,由大面积迅速铺开转为“以点带面”的分层推进是实现全阶段纳入的关键所在。文化交往的“主体间性”原则,即两个主体的对等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增强理解与互信,寻找交往的共同点和兴趣点,使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具有“走近”和“走进”的价值。因此,应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优化顶层设计,找准突破口,有序推动分层纳入。

首先,协助已纳入国家优化纳入布局和纳入进程,共同解决纳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证纳入进程的平稳推进。其次,巧用公共外交,培育语言市场,激活潜在需求,邀请和带动未纳入国参与共享语言红利,填补纳入空白。再次,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部分国家汉语教学“零基础”的现状,认识到虽然前期建设的压力和投入较大,但一旦构建起完善的汉语教学体系,将对汉语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要避免贪快图大的发展价值观,在规划阶段即有针对性地优先“置顶”有效经验,洞悉盲点、弥合断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全面纳入。

2.拓展纳入的深度,加快实现汉语教学的当地化

纳入进程的当地化规划和发展,是提高纳入延展性和保证纳入延续性的重要基础。当地化体现的是一种汉语教育逐步融入当地因素、逐渐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你情我愿、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的语言学习、语言教育新局面,更好地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欧盟倡导语言多样性,各层次、各语种的语言教学均以《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为依据,关注个人发展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注重公民多语言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多语种教学的当地化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因此,应坚持根植本土、特色发展,以高融入性的当地化纳入方式代替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推进模式。

首先,应配合国家战略,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是主动对接和策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的大幅增加带动中外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拥有专业背景的汉语人才供不应求。应打通高校人才交流渠道,丰富联合培养内容,建立国际等效的学分互认机制,着力培养“汉语+”人才。二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带来的发展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沿线各国的汉语语言服务需求海量增加。应针对沿线国家的具体国情,求同存异、务实合作,以语言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接轨”沿线各国,激发潜在内动力,最大化满足多方的需求和预期,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正向闭环。三是发挥语言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的突出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文明间的互学互鉴,国家和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使语言以多元的方式活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中。完善语言产业链条,提供多样化的语言产品,将有效丰富各国民众的汉语语言生活,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共生。

其次,打造多平台、立体化传播矩阵,尊重选择权,确保共享权。一是重点发挥孔子学院/课堂平台的窗口作用。孔子学院/课堂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优化运营模式,完善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快内涵式、融入型、特色化建设。一方面将服务和资源“模块化”陈列,由接纳国家自主选择,提供精准化帮扶;另一方面建立“汉语资源数据库”,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扩大共享半径,避免教学资源浪费,最大程度发挥孔子学院/课堂的平台作用。具体来看,对汉语教学较为成熟的国家,应从直接提供教学资源转向配合和帮助完善学科整体规划及教学大纲、当地师资培养和教材研发等层面的统筹、组织与整合工作;对处于汉语教学初期的国家,应开展定期评估,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按需提供适配度高的教学资源;对“一带一路”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高层次人才流通,助推各阶段校际互动,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联盟”等区域化教育合作项目。二是有效利用“中国研究中心”平台的增值作用。外国对中国的研究与探索由来已久,依托高校、企业和政府建立起的“中国研究中心”遍及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汇聚各国各地“中国通”的“中国研究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展示“全景中国”,为丰富学术交流、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提供拓展平台。

3.把握纳入的温度,持续提升对象国受众的获得感

中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事业。拓展文化交流路径,丰富汉语语言生活是提升学习者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坚持重心下沉、贴近民众,充分利用大数据和融媒体,加强“互联网+人文交流”建设。

首先,既要畅通国家外交和领导人出访的“主渠道”,也要丰富民间机构和个体交往的“涓涓细流”,通过多元传播主体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一是充分发挥领导人的引领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领导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带动作用尤为重要。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意前夕给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的回信和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引发意大利社会乃至全球热议,为中意交往注入温情,也为汉语教学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二是有效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发挥文学、艺术、体育等多领域领军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三是培养外派汉语教师、留学生和民众的传播主体意识,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做合格的“中国形象代言人”。四是深化汉学家和民间机构的“桥梁”作用,鼓励在华外籍人员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客观展示当代中国的真实现状,提升多元传播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其次,应联动线上线下汉语教学,丰富汉语学习途径,提升汉语学习的交互性。目前的国际传播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新趋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拓展了语言学习的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语言学习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灵活多变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兴趣。充分把握和利用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语言学习新风尚,积极推广和普及网络孔子学院的使用,通过微课、慕课、手机App等方式提供“一站式”“立体化”精品语言文化服务,推进“全民汉语学习机制”的构建。

4.扩展纳入的宽度,着力扩大母语传承的带动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学习者低龄化趋势愈发凸显,华人家庭对子女母语教育的需求也持续攀升。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教育厅厅长黛利亚(Delia Campanelli)在总结该大区汉语教学新变化时表示:“以前在意大利只有到了中学才能开设汉语课程,但是目前伦巴第大区有一所小学也开始了汉语教学,当地越来越多的华侨或华裔家庭要求为他们的孩子们开设汉语课。”

汉语是华人华侨和新移民与祖国联系的情感纽带,华侨华裔(特别是其子女)和新移民对中华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是带动汉语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广大华人华侨创办的近2万所华文学校,是基础教育领域汉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优秀语言文化深入传播的重要途径。为有效对接华人华侨子女的母语学习新需求,首先,应全力支持和协助华人华侨及其子女和新移民的语言文化传承,协同构建“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华文教育体系。其次,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振兴,依托“一网”(中国华文教育网)、“一盒”(华文教育百宝盒)和“一个App”(侨宝App),同步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华人华侨子女的语言使用和文化体验需求,发挥母语传承对汉语纳入的带动作用,为世界各国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夯实根基。

5.加强学术支撑的力度,发挥学理研究先导性作用

发挥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实现风险预判,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纳入计划提供决策参考,是保证平稳有序纳入的核心要素。纵观英语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历程不难发现,英语教学因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而发生了各种变化,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语言政策和语言学习需求,英语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与各地语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引起了语言变异,形成了具有各个地域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本土化”英语,这一现象促使各国学界对当地英语教学展开深入研究,产出的大量实证和理论研究成果,成为保证和推动英语教学在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中“落地生根”的坚实基础。

汉语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新生事物,为汉语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汉语纳入基础教育必将加速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发展进度,推动汉语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适配教材的研发。而现阶段针对“纳入”课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科研力量不够,导致平稳推进的实践尚无成熟的学理依据可参考。目前,除英语外,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已纳入我国高考的可选语种,意大利语也在一些地区的高中开始试点教学,其他语种在我国的当地化发展为汉语传播提供了研究和参考的范例。应加强学术研究,充分借鉴英语、俄语等语言对外传播的有益经验,为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助力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事业从个别试点走向普遍实践,保证纳入进程走稳、走顺、走远。

“一带一路”是一条双向的道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要通过经贸,更要通过人才、思想和知识的交流互通来实现。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语言传播与文化认同、话语体系建设等社会文化进程的联系,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近相亲都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将汉语视为“未来语言”,汉语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程将持续提速。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五个度”,全面推动汉语纳入更多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助力汉语国际教育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俄罗斯首次举办俄国家统一考试汉语科目考试》,中国新闻网,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hr/2019/04-02/8797779.shtml,2019-05-28。

② 《非洲媒体:汉语课明年走进35所乌干达中学 大学还将开设汉语硕士课程》,中国日报网,http://world.chinadaily.com.cn/a/201812/24/WS5c207e02a31097237248f7be.html,2019-05-28。

③ 《南非稳步推进汉语教学今年已有44所学校开课》,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6/07/c_1119007693.htm,2019-05-28。

④ 《赞比亚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6/c_1116685764.htm,2019-05-28。

⑤ 《2016年汉语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研讨会圆满召开》,柬埔寨中文社区,http://www.7jpz.com/article-46675-1.html,2016-12-29,2019-05-28。

⑥ 《乌克兰基辅第一东方语言学校孔子课堂成立》,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24/c_128562230.htm,2019-05-28。

⑦ 《莫桑比克第一高校开设汉语专业》,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2/19/c_1118091467.htm,2019-05-28。

⑧ 《“印加古国”刮起“中文热”——“汉语桥”为中秘两国搭起沟通桥梁》,汉语桥官网,http://bridge.chinese.cn/c16/opr/83/83_1783_1.html,2017-06-06,2019-05-28。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⑨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政府在全省中小学试行推广汉语普通话》,阿根廷华人在线,http://www.argentong.com/article-177371-1.html,2019-04-08,2019-05-28。

猜你喜欢
汉语体系国家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