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言论与平台规制
——基于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议题分析与思考

2020-12-10 09:11:20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听证会扎克伯格

■ 马 澈

一、引言

2018年3月脸书(Facebook)数据泄漏事件(Data Leak)被媒体曝光,在社会公共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各国政府和立法机构相继启动调查。至2019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与脸书就调查达成和解,脸书同意支付50亿美金的罚款(全球针对消费者隐私的最高罚款记录,也是美国政府针对任何违规行为的最大罚单)。然而这并非达成了真正的“和解”,尽管脸书承诺实施新的隐私政策,FTC部分议员仍认为这无助于改变脸书收集和利用用户数据的根本行为模式;同时关于脸书的垄断以及对于言论空间的干涉仍在持续的调查和讨论中。美国、欧洲的政界和立法界在面对脸书事件时究竟在关注什么议题,他们与以脸书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巨头(Tech Titans)为何会产生分歧?在这16个月时间内,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仅出席了三场听证会(其中美国两场,欧洲一场),这三场听证会上议员们的质询、会后的补充质询与扎克伯格的书面证词和口头证词,共同构成了一套详实的反映双方意见和观点的文本。本文即是对这套文本的深读研究,试图基于此对大数据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影响与网络治理进行剖析和探讨。

二、脸书数据泄漏事件的调查听证与调查方向

脸书数据泄漏事件爆发于2018年3月17日,包括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布报道,英国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简称CA)自2013年以来通过脸书违规获取了超过5000万名用户(后续调查证实为8700万)的信息数据,并涉嫌用这些数据操纵2016年美国大选。

2018年4月,扎克伯格应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要求出席了针对脸书数据泄漏事件的两场听证会。美国国会是美国联邦三大权力系统之一,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主要权力为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国会听证会(Congressional Hearing)是美国国会听证制度的运行载体,主要是为国会的立法工作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是立法过程的一项关键环节,听证提出的政策问题或措施很有可能会成为法律。国会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监督听证会、调查听证会、信息收集听证会等类型。①美国国会听证会一般在各常设小组委员会召开,基本程序是由举办该听证会的委员会主席或主席委托的委员主持,先由证人进行简要陈述,然后由委员会委员(通常在党派之间交替进行)向证人提出询问、进行辩论。

对扎克伯格的质询偏向于调查听证(Investigative Hearing),其目的是通过事件调查回应美国选民和社会的关切,并讨论有关的立法问题。2018年4月10日,扎克伯格出席的是由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及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共有44位参议员询问(将近一半国会参议员,体现了脸书事件的重要影响)。4月11日听证会则由众议院能源与商业委员会举办,共有55位议员询问。这三个委员会负责的主要事务包括反垄断法、消费者保护、数据安全、网络隐私权、数字经济以及境内、境外的商业事务等。听证会后,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与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又分别向扎克伯格发出了补充听证函(Post-hearing Questions),要求扎克伯格就听证会上未予说明以及其他补充问题进行回应,脸书公司于6月8日回复了两份书面证词。

5月22日,扎克伯格又应要求出席了在欧洲议会召开的听证会,共有11位欧洲议会议员进行了质询。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两院制立法机关的下议院,与欧盟理事会同为欧盟的主要决策机构,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包括后文提到的《一般数据保护法案》)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美国国会的听证制度要求每次听证会形成听证笔录与报告,再加上欧洲议会的听证记录,这些为开展本研究提供了完整、准确的研究文本。本研究分析了六份文本,包括扎克伯格在美国听证会前的书面证词②、美国参议院听证会记录③、美国众议院听证会记录④、脸书对参议院会后补充听证的两份书面证词⑤、欧洲议会听证会记录⑥。

在政治和社会思想中,公(公共领域)与私(私人领域)是一对研究的基本场域,学者汉娜·阿伦特认为,每个公民都属于两种存在秩序,私人的、私有的生活和政治的、公有的生活。⑦网络政治学关心互联网怎样被用于政治以及互联网给私人生活带来什么变化。⑧通过分析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记录文本,笔者发现其代议机制(议员与其代表的选民)也是从私域(重点是个人隐私)和公域(言论空间与政治)两个方面来向扎克伯格提出质询。议员Duncan在听证会前向其所代表的南卡罗来纳州选民征集问题,选民主要关注隐私被窃取以及脸书存在的偏见,议员Kennedy也指出脸书所引发的问题“一个是隐私,另一个是宣传”。本文首先就从这两方面来回顾听证会上的具体议题,并对它们进行讨论。

三、隐私泄漏与数据失控

1.隐私泄漏的三个环节:数据监测、泄漏与转移

现代社会正遭遇“监控社会”的威胁,学者马克·波斯特认为基于计算机和数据库的监控比边沁和福柯所设想的圆形监狱更加强大,他称之为“超级圆形监狱”。⑨在听证会上,议员们指责脸书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对用户进行监测,获取用户信息,侵犯了民众的个人隐私。议员们发现的监测范围和手段包括:通话信息监测、设备窃听、跨账号追踪(用户使用脸书账号授权登录其他应用即被监测用户在其他应用账户上的信息)、跨设备追踪(用户的其他设备)、影子账号(不是脸书用户,但脸书通过识别信息为其设置账号从而进行监测)、从第三方购买个人信息,等等。监测方不仅是脸书这一家商业机构,同时还有国家权力机构。有议员批评脸书配合美国政府进行极端的人群审查,包括对非裔美国人组织Black Lives Matter等组织的监视,以及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签证生命周期”审查(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审查签证申请人的社交媒体记录)。

数据泄漏则是CA事件的焦点问题,这一事件比较复杂,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脸书应用开发者Kogan获取8700万用户信息,第二个环节是Kogan将这批用户数据出售给CA公司。相比上述所说的脸书直接监测用户信息,这两个环节是数据共享与转移(Data Transfers)环节。首先看第二个环节,Kogan对数据转移出售违反了脸书的规定,是明确的违法行为,扎克伯格在证词中承认了脸书所犯的错误,没有尽到及时发现和控制的责任。数据泄漏后脸书还未对8700万用户进行告知,议员Klobuchar等人提出要保障数据泄漏后的用户知情权,并提出一项提案拟要求科技公司在隐私泄露72小时内通知用户。

根据隐私权的司法观念,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具有控制权。FTC与脸书曾在2011年签署同意令,要求脸书在将用户信息共享给“‘任何第三方’前,应‘明确且在显著位置’告知用户且需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就上述第一个环节而言,扎克伯格认为脸书并未违背FTC的同意令,因为根据脸书开发者平台规则(注册脸书账号时明示且要求用户同意),导致数据泄漏的登陆Kogan应用的30万最初用户同意应用读取他们的个人信息和他们朋友的一些信息,而其他用户也在其隐私设置中允许向朋友分享,从而最终有8700万脸书用户的信息被Kogan获取。

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数据授权共享规则过于宽松、存在漏洞,比如应用获取用户数据的时间较长,获取用户的数据类型较多;二是用户并未真正知情与许可。议员Grassley指出了脸书用户协议的诸多问题,包括相对于脸书收集大量数据的行为,用户协议的数据条款却只有几页;只给出了少数事例,没有披露所有可能被收集和使用数据的方式;只强调了数据使用的正面用途,没有给出任何具有争议问题的提示,等等。以上问题造成了用户协议实际上形同虚设,普通用户既不会完整地阅读冗长的协议条款,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理解去做出知情尽责的决定;再加上如果用户对协议表示“不同意”,就不可继续使用。因此,如何使用户协议既能够清楚说明所有细节,又做到足够简单和易于理解,而不是“强迫性”“责任免除式”的法律文件,是接下来在平台自我规制方面需要解决的难题。

2.数据泄漏背后的隐私权与数据权

1890年,Samuel D.Warren和Louis D.Brandeis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⑩隐私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概念,其伦理内涵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根据学者研究和司法观念,隐私权基本可以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独处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alone),也就是说个人有权自处,他的隐私应处于秘密状态;其次是有限接触自我的权利(limited access to the self),个人可以控制他的个人信息,决定多大程度地向公众公开;最后是个人的人格权(personhood),隐私保护的目标就是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其完整性。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隐私的合理预期及隐私的保护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与挑战,如同脸书数据泄漏事件所呈现的,问题的症结在于隐私权利的边界和脸书的责任。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脸书的数据监测与泄漏侵犯了用户隐私的秘密性;数据共享与转移的问题则侵犯了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控制权;全方位的监测和极端人群审查更是侵犯了用户的人格权。

上述围绕数据泄漏、数据转移、用户注册协议的争论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对数据所有权的理解和把握。议员Nelson质问扎克伯格“把用户的个人身份识别数据视为公司的数据,而不是用户的数据”,扎克伯格则一再强调脸书的规则是“用户在脸书上的所有信息都归用户所有,用户完全控制着谁能看到它以及如何进行分享”。但问题暴露后,公众发现他们实际上对很多数据的使用和转移并不知情,甚至因为存在平台漏洞导致脸书自身就不知情或未尽到责任。议员Pallone批评道:“当Facebook无法控制数据本身时,用户又如何控制数据。”为此,相当一部分用户提出要拥有自己账户的掌控权,包括导出脸书上的所有信息,将其搬运到其他社交媒体,删除脸书账号后即彻底删除所有信息等。更多时候,公众实际上无法逃离社交媒体,所以脸书应该充分履行保护民众个人隐私的责任。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来自于听证会上议员Schatz提出的“信息受托人”概念,它明确了互联网科技公司、用户和第三方在法律关系上的责任,用户具有数据主权,以信托的形式委托脸书在平台运行以及在与第三方的关系中保管用户的个人数据。

美国国会和各州已相继推出多项法案,包括《同意法案》(The Consent Act)、《社交媒体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权利法案》(Social Media Privacy Protection and Consumer Rights Act)、《2018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 of 2018)、《内华达数据隐私法》(Nevada Privacy Law Senate Bill 220)等,均旨在推动用户的知情同意、保护个人隐私等相关条款的完善。欧洲议会也在2018年5月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这项法案将给予用户更大的权利,对互联网公司做出更多的限制,主要的执法原则是加强限制、提高透明度,并建立问责制。法案生效后,互联网公司必须用清晰、简洁的方式告知用户:将会收集具体哪些用户数据;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将会如何被使用;用户可以有权访问互联网公司收集的数据,有权修改,也有权限制算法的干预。

四、脸书对政治与言论空间的影响

1.一种新的信息干预模式

此次数据泄漏事件还指向了脸书对于美国大选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的争夺在国际政治中愈演愈烈,网络空间被认为是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间,是国家主权延伸出的新疆域。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扎克伯格说,他们本以为俄罗斯会采用更为传统的网络攻击方式,比如黑客进入竞选团队的网页,然而CA公司以及背后可能关联的俄罗斯势力(Internet Research Agency,俄罗斯互联网研究机构),却通过740个虚假账号发布广告和虚假信息,制造不利于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活动的信息,这些账号和信息未能被脸书及时发现并制止。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新型的基于网络空间的信息干预模式,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根据大数据和社交网络对一国选民进行精准的心理渗透和影响。扎克伯格表示,脸书将针对这一新型模式启动更为严格的核查程序,对广告主的身份和地理位置进行验证,删除虚假账号和虚假信息,以改进竞选广告与信息发布的合法性,避免外国势力的干涉。

围绕美国的政治选举,议员们也要求脸书确保竞选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扎克伯格表示接受国会正在提出的《诚实广告法案》(The Honest Ads Act),在脸书上显示某个广告主和某个广告活动背后的身份信息和相关广告信息,并且声称脸书对所有的竞选团队都是公平的,采用同样的服务准则。然而,脸书的公平性遭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的质疑。民主党议员认为脸书帮助了特朗普竞选,并举出数据: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有590万条广告在脸书上获得展示,而希拉里则只有6.6万条。共和党议员提出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使用与CA公司相似的应用程序来获得选民的社交图谱,并将其应用于竞选活动。

虽然将私人信息数据用于政治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Grassley指出,“目前(通过脸书)所获得的数据的类型和数量已发生显著改变”,其影响是“有争议”且“不容忽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脸书数据泄漏事件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也不仅是一个隐私侵犯问题,而是公民个人自主性遭遇到巨大的威胁,信息被滥用的后果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可能被操纵。

2.言论自由及其限制

在听证会上,议员们还将问题和议题拓展到更广泛的言论空间。在脸书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人言论、公共言论,其中包括政治性言论,与民众息息相关,不断触及着合法言论的边界和脸书的责任。学者塞缪尔·约翰逊说,“无限自由的危险与限制自由的危险是政治学的一个难题”,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人类通过规范和制度来对言论表达进行约束,如今这个责任必须由脸书等互联网平台承担。

根据学者的研究,一般在立法和司法上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包括五种情形,分别是国家政权和公共安全、公序良俗、色情内容、个人隐私权、个人名誉权。脸书对于内容的限制重点,也大致出于上述因素,比如恐怖主义内容、裸体等。恐怖组织、犯罪网络、仇恨群体以及其他极端群体还常常在脸书上散播“仇恨言论”(Hate Speech),这一问题在美国、欧洲以及缅甸等亚洲国家都很突出。扎克伯格指出脸书的应对方案,一是增加安全和内容审查人员数量,尤其是一些国家的本地团队;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工具,脸书声称99%有关ISIS和基地组织的内容在用户看到之前已被人工智能工具标记并删除。

然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仇恨言论和合法的政治话语之间很难划清界限。议员Hudson质问:“脸书用什么标准来确定什么是‘仇恨言论’,而不是脸书‘不同意的言论’。”多位共和党议员批评脸书的“话题管理”“故意并经常性地压制”保守派言论,出于言论原因关闭了政治组织Planned Parenthood、MoveOn.org与特朗普总统的支持者Diamond and Silk的账号。议员Cruz在听证会后的补充质询,更是紧紧追问,引用美国社会有着广泛争议的堕胎、同性恋、枪支管理、种族、非法移民等言论询问脸书是否认为是“仇恨言论”,并询问脸书的管理者、内容审查者、算法工程师的政治倾向。

即使脸书采用的算法也被指控存在“主观操纵”,有议员引用一项研究指出,脸书的算法在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导致其更倾向于向人们推送自由主义的新闻和信息。这种“算法偏见”还被运用于脸书的广告系统中,产生了“歧视性广告”。议员们引用证据指出脸书上存在着基于种族、性别、家庭状况、性取向、残疾或退伍军人等个人信息的定向广告。这种在公共平台上因为定向而产生的歧视性的信息和言论,不是言论自由,反而侵犯了个人的人格权。

议员Sarbanes的批评严厉而深刻,“许多美国人都意识到Facebook正在逐渐成为某种自我调节的、政治话语上的上层建筑。问题是,民众能否监管自身的政治对话?或者是,扎克伯格将最终接管政治话语?”

五、商业模式与平台中立:对互联网内生机制的反思与批判

通过对扎克伯格听证会议题的梳理,笔者发现,美国政界和立法者并不只是把CA事件视为技术意义上的数据泄漏,而是触及更深入的问题,重新审视以脸书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的内生机制。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概括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深层次的担忧和批判,一是商业模式,二是平台中立。

1.互联网商业模式与隐私的终结

为什么会爆发脸书数据泄漏事件?自脸书诞生之日起,扎克伯格就为这类问题一再道歉。议员Walden质问脸书究竟是什么?扎克伯格辩称脸书是一家科技公司,但其实笔者认为脸书又是一家社交平台、数据公司和广告公司。扎克伯格说脸书要提供一种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免费服务,要帮助实现所有人的连接、和世界的连接。分析其内在机制,免费就意味着存在着某种建立在免费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平台和连接就意味着存在各种形式的共享和转移。这一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给用户以免费的或者极低费用的便利的服务,然后以隐秘的方式换取用户的数据,把用户和用户信息提供给广告商、竞选团队和应用开发者。

尽管扎克伯格认为,脸书并未向广告商出售用户信息,其广告机制是帮助广告商把广告信息传递给广告商的目标对象,广告商并不会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这正是脸书商业模式的“高明之处”,它即使不是“出售”,也是“出租”行为。而在“出租”模式中,用户隐私在各个数据链条上转移,每一个链条都有着巨大的泄漏风险。

有议员问扎克伯格是否愿意为了保护个人隐私而改变商业模式?笔者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合一的,依赖个人信息的商业模式作为网络经济的基础在根本上无法改变。脸书首席安全官Stamos就曾直言:“想要让人人享有隐私、匿名、选择,同时又让坏人得不到这些数据?并不存在这样神奇的数字乌托邦。”

在这个以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社会需要在隐私、便利、商业、公共等多种价值之间作出权衡。此前,公众对知情同意、数据隐私、个人信息权利等问题了解得太少,天平过于倾向脸书等互联网公司那一端。

2.平台的中立与规制

扎克伯格曾发表一篇名为《构建全球共同体》(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的文章,这是扎克伯格首次系统性地阐述脸书的愿景,他希望脸书可以建设成为一个公民共同参与、跨越文化和国家的包容性社区。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产生了社会认同、契约和治理结构,那么,脸书的社区规范是什么?扎克伯格和脸书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是中立的吗?

扎克伯格一方面坚持认为脸书是中立的,另一方面也承认脸书需对发布在脸书上面的内容负责。但是在合法的内容审查和维护言论自由与公平、维护平台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况与尺度,脸书事实上也仍在进行着“言论审查”和“政治审查”,从而遭受“左右双方的批评”(扎克伯格谈及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其的批评)。扎克伯格意识到“在这个用户超过20亿人的社区,想要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管理是不可行的”,扎克伯格更多寄希望于他所描绘的一个“大型的民主程序”、一个“社区自治体系”。这个程序主要依托两点,一是社区公众的个人控制,也就是个人设置自己的内容偏好,对不良信息进行举报;二是开发人工智能,让AI学习社区规范。而这正是令笔者担忧的,过去的实践证明,用户的个人控制很难对抗有组织的信息干预行为,算法和人工智能则会产生更深层次的问题。

学者李伦认为,互联网公司奉行的是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推崇的是数据的权力而不是数据的伦理和人的权利。数据主义主张算法至上,数据名义上是用户的,但算法是商业公司的,没有算法,数据其实没有价值。为实现算法至上以及商业公司的竞争性,算法黑箱是必然的产物,算法赋予公司巨大的权力,主动权总是掌握在公司手中,面对黑箱,用户的权利和国家、法律的监管无从显现与制约。在欧洲议会听证会上,议员Weber提出未来打算迫使脸书公开算法的提案,通过算法公开使脸书的权力透明化。这一立法方向,将直接冲击脸书等互联网公司的底层机制,因为一旦算法公开,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都将岌岌可危。

六、结语

1998年比尔·盖茨到国会接受听证,20年之后是扎克伯格,这犹如一个网络政治的隐喻。1998年以来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软遭受监管只是因为政府担心微软会利用垄断优势控制互联网接入权。《大西洋月刊》刊文指出,计算机那时还是人类的“仆人”,而现在却变成了“主人”,成为足以威胁个人隐私和社会政治的力量。笔者发现当面对美国参议院、众议院、欧洲议会这些政治主体时,脸书已经成为了一种事实上足以威胁主权国家的自治权力,有如“互联网国家”(Net State)一般,这将成为全球权力重塑的一项重要问题。扎克伯格反思其思想根源:“在公司的头十年或二十年里,我认为我们的责任主要是打造工具。然而现在我们得到了教训,仅仅打造工具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确保它们被很好地使用。”对于公众、政府、立法者来说,正如欧洲议会听证委员会主席Tajani指出的,这次一系列的调查听证“只是一个起点”,需要“朝着新的数字平台治理方式迈进”,在这个治理进程中,拥有工具理性的互联网平台要向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性和多元协同治理转向。

注释:

① 陈晗:《美国国会的立法听证》,《新疆人大》,2004年第8期,第37页。

② https://www.commerce.senate.gov/public/_cache/files/d2954be6-3e92-4aaf-881e-84ff975b0dcc/DA7D1727BA739F56CEFC05 9E0A27266.m.-zuckerberg-opening-statement-4-9-2018.pdf

③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he-switch/wp/2018/04/10/transcript-of-mark-zuckerbergs-senate-hearing/?noredirect=on&utm_term=.5e1d8d7b87e8

④ https://docs.house.gov/meetings/IF/IF00/20180411/108090/HHRG-115-IF00-Transcript-20180411.pdf

⑤ https://www.commerce.senate.gov/public/_cache/files/9d8e069d-2670-4530-bcdc-d3a63a8831c4/C8DE61421D13E86FC6855CC2EA7AEA7.senate-commerce-committee-combined-qfrs-06.11.2018.pdf

⑥ https://www.commerce.senate.gov/public/_cache/files/ed0185fb-615a-4fd5-818b-5ce050825a9b/62027BC70720678CBC934C93214B0871.senate-judiciary-combined-7-.pdf;https://www.facebook.com/europeanparliament/videos/10160651754740107/?business_id=10155353013930107

⑦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⑧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⑨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7页。

猜你喜欢
听证会扎克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冬天的画稿
“我”来了
环球时报(2018-11-28)2018-11-28 10:25:48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
充分尊重民意,就是成功的听证会
浙江人大(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浅谈扎克里(Zachery)绿松石的鉴定特征
吉林地质(2014年4期)2014-03-11 16:48:18
该怎样向扎克伯格学习——读《像扎克伯格一样思考》
法人(2014年5期)2014-02-27 10:45:04
醒世图
杂文选刊(2012年8期)2012-05-14 13:38:02
被践踏的民意
源流(2012年3期)2012-04-29 14:00:13
怪圈
杂文选刊(2010年9期)2010-05-14 13: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