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路径探讨

2020-12-10 07:00
关键词:科学报学报学术期刊

杨 爽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学术研究、学术成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伴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增多,从政府到学界,各个层面都加大了对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进步载体的学术期刊的投入及重视程度;同时,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规范形式上进一步向国际化靠拢,研究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整体办刊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对,选题重复、发行量小、学术影响力不大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多数学术期刊,这也是以综合见长的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面临的问题。

今天学术期刊面临的具体生存境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在微博、微信、APP等各种移动媒体产品与体验层出不穷,处处充斥着铺天盖地、纷繁复杂又博人眼球的信息资讯,大众的阅读体验、视听体验被不断刷新,人们有限的关注度被进一步碎片化、短暂化、浅表化的时代,作为精英阅读、小众传播、需深度阅读与思考的学术期刊,在当下媒体环境中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能够顶住竞争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无疑是包括高校社科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内涵

对于何为学术期刊影响力,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答案。韦氏词典将“影响力”解释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能力。影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媒介而言是其存在价值的直接体现,而影响力对于学术期刊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是以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1]。也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问题应该研究“期刊声誉”,认为期刊声誉是对期刊总体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编委会成员学术地位、编辑业务素质、期刊在学术界影响等。其中期刊编辑在提高期刊声誉中起主导作用,应力求论文发表速度、文字准确表达,重视期刊被重要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情况,以提升期刊影响力[2]。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协同思考学术期刊影响力、学术评价指标与期刊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学术期刊评价具有特殊性、系统性、复杂性,具体可划分为期刊影响力指标与期刊来源指标;建议在期刊评价中可以淡化甚至舍弃来源指标[3]。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问题,从事社科基础研究的学者一般从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包含内部质量和外部影响两个方面,而内外两个方面又分别包含诸多内容。自然科学背景的研究者则更多将研究建立在数据统计、构建模型之上,利用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统计等方法,对引用或被引现象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4-5]。其实我们可以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是学术刊物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学者对整个学术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能力,体现为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多项指标,是学者(包括作者、读者、编辑、编委会成员等)、学术期刊自身、社会评价机构等诸多能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期刊的学术质量至关重要。

三、提升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举措

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社科学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学术影响力一方面会影响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另一方面又会对众多科研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推进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提升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多方通力配合、逐步实践且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

(一)优化投稿体验,在与作者交流互动中提升影响力

1.优化投稿体验

在这个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用户以及各种资源,高校社科学报也同样应该如此,让作者拥有便捷顺畅的投稿和论文发表过程,这对于作者再次投稿,以及将学报推荐给熟悉的朋友同事等,都会产生较大的积极正向影响,朋辈间的口碑相传比单方面的宣传说教更容易让人相信并认同,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影响力[6]。

2.酌情缩短初审周期

一般作者在研读过学报的投稿须知并投稿后,最为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稿件能否被录用,以及如何进行修改、稿件的处理进度流程等内容。因此在保证刊发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在编辑修改的各个环节及时与作者保持良好顺畅的沟通,尽可能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给作者及时的反馈也是普遍关注的重点。在通过初审后,稿件的修改加工校对审定等编排过程,都离不开编辑与作者间围绕稿件的出版规范、学术质量、内容提升等内容展开交流互动与信息传递。在这一交流过程中,编辑人员作为学报方面的代表,需要不间断地传递学报的办刊宗旨、用稿标准、出版规范以及论文撰写建议等相关信息,并在与作者交流互动中不断搭建起高水平服务平台,塑造学报品牌形象,这些都与提升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3.同行评议及与编辑交流反馈使作者有所收获

目前多数学术期刊在审稿时采取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同行评议的审稿方式。同行评议(peer review),一般是指邀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有较精深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专家就一项知识产品,尤其是学术论文的意义、价值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并评判该论文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的活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不仅能够在论文规范及写作等方面为作者提供借鉴,能够发现作者论文中结构不够均衡、完整,各级标题及标题与行文间匹配度不够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从学术学理的角度为作者提出需要补充或改进性意见,为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提供助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极大地增加了作者对学报、对编辑的认可度,进而无形中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二)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扩大期刊影响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均应建立由相应学科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下文简称编委会),编委会是编辑部的学术指导机构,指导并配合编辑部完成日常的审题策划、组稿约稿审稿等工作,同时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高校社科学报同样如此。编委会在指引办刊方向、提升学术质量、争取办刊资源、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小觑。尤其在我国目前日益重视西方期刊排行榜和数据库收录、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国内期刊分级评价、稿源争夺日益白热化的学术期刊生存态势下,编委会对高校学报的指导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编委会中各位编委一般是某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其学术水平、专业素养、甚至对待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一般较高;同时,这些编委也往往身处学科前沿,本身就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比较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比普通编辑更加熟悉同行专家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对行业内的精英和高产学者也有一定的了解[7]。因此,编委可以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优势,对论文质量和创新点有一个较为精准的判断,也可能尽快找到并推荐适合的审稿人。同时编委最为熟悉学报的办刊风格、定位和特色,又对学报怀有比较深厚的感情,因此能够开诚布公、有的放矢,为学报发展提出较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报发展进言献策。可以说,无论是从编辑工作实践还是从学报长远发展来看,都必须充分利用好编委会这一重要资源,重视和发挥编委会这一精英团队的积极作用,广泛吸纳高质量稿源。同时对于编委可以采取动态管理的模式,不断吸纳更新扩充编委会队伍,通过编委会这一桥梁纽带,在同行专家,业界知名学者以及本领域高产作者与学报之间建立起 “链接”或曰“情结”,进而帮助学报提升认可度,提升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编辑部及主管单位也需要为编委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方面的支持,共同为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贡献力量。

(三)切实提升编辑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是扩大学报影响力的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参与完成者,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加强学术素养是编辑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和学报长远发展的要求,也是扩大学报影响力的有力保障。编辑作为稿件的审读者和稿件的具体修改完成的参与者,其审稿能力直接关系到稿件的评判和取舍、修改与发表,关系到学报学术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学术期刊长久的生命力。可以说,编辑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以潜隐态的智力支持形式参与了论文文稿的价值生产再创造过程,完成了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最终协助作者共同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信息内涵丰富、外在形式美观的具有传播价值的正式文本。

高校社科类学报内容涉及文史经管、政治法律、教育心理、语言文字等诸多学科,如此众多的学科门类要求学术编辑必须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和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尤其在具体工作中部分论文内容涉及一些小众学科及交叉学科,内容往往比较精深且专业性较强,还有部分论文需要运用到计量学、统计学等理工科相关知识与方法,这些都要求编辑在平时工作中注重知识积累,扩充知识储备,虚心与作者、专家交流请教,从而使自己在多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识储备,进而保证编辑完成的稿件质量过关过硬。同时,编辑人员也应该重视团队式学习,如通过审稿经验交流会、继续教育培训、不定期开展小型专题座谈会等方式,鼓励促进编辑更有针对性地强化业务学习、紧跟学术前沿、了解并分享其他学者的学术研究信息、动态与经验,不断提升与锤炼自身。可以说,责任使然,优秀的编辑应该是视野开阔并不断成长进步和学习的人。

(四)通过设立优秀论文基金、策划选题等方式激发作者热情,活跃学术氛围,扩大影响力

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而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的最重要载体和窗口,本身与高校院系等教学单位一样是重要的学术科研单位。但目前普遍存在对高校社科学报科研重视不足、编辑部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等现象。这既有各个层面认识方面的原因,也与编辑部缺少像院系一样的科研氛围、科研团队、科研土壤及政策导向支持有关。如此现实境遇更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部想方设法寻求各方支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努力营造学术氛围,勇于担当、履职尽责,最终更好地完成坚守高校社科学报这一学术阵地的重要使命。

具体而言编辑部可以通过编委会申请主办主管单位支持,开设“学报优秀论文基金”。该基金一方面可重点资助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在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展开研究,对于涌现的高被引作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基金也可用于优秀论文支持计划、优秀论文评选表彰等活动,表彰鼓励青年学者、高被引作者、高产作者,并将优秀论文向二次文献或更高层次的评选评奖活动优先推荐,努力培育本学报的优秀核心作者群。另一方面,“学报优秀论文基金”也可以用于鼓励和引导编辑部成员积极主动开展专业研究,努力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强化编辑部门整体学术氛围。此外也可以利用重大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策划重大选题,向全社会以及与编辑部联系较为密切的专家学者约稿,同时联系相关院系推荐优秀硕士、博士或具有较好研究基础的作者撰写论文,并给付相对较高的稿酬。这些选题因为密切关注了我国社科领域的重大事件与重点问题,且经过系统策划,论文在发表上具有一定的先机,容易引起一定的反响进而提高转载率和引用率。上述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无疑可以起到激发作者热情,活跃学术氛围,扩大学报影响的积极作用。

(五) 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做好传播推介工作,扩大影响力

微信公众号是腾讯公司研发的,由客户申请接入的移动公众服务平台,客户无需重新开发,即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诸如实时信息推送、个性化界面管理、移动支付等服务。只要利用该服务平台提供的高级端口介入,便可将已有的传统服务移植到公众服务平台中来[8]。目前许多传统纸媒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且运营良好,不少高校学报也陆续开始运用这一移动运营商与网络技术融合的新产品,以突破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受众面狭窄、传播途径局限等发展瓶颈。例如有高校学报在纸质刊物上发表声明:本刊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在线投稿、稿件查询、当期及过刊查询等服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作者、读者,公众号还可推送相关学术动态、特色栏目、精品文章等内容,旨在打造集学术、交流、实时反馈、服务于一体的多样化数字化学术平台。除了投稿查询、热点文章推荐外,也有部分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向读者推送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学术活动情况展示等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方便快捷,可以实现实时反馈、移动阅读查稿、移动订阅等多项服务,目前也为不少学术期刊所使用,但在其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平台提供的信息相对简单、更新不及时、未能有效利用多媒体而是简单复制纸本期刊、即时服务流于形式、内容杂乱有待整合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多数学术期刊包括高校学报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对微信公众号平台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注册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门槛相对较低,但关注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的群体往往又以高学历者居多,这部分人群时间观念较强,一般不愿也不会漫无目地虚掷光阴,对这一平台有较高期待,一定程度上不易满足于简单重复纸本期刊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根据反馈的海量、高增长率且多样化的大数据信息资产,进行捕捉、分析、处理并做出决策,针对不同用户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整合视听等多媒体、不断丰富用户体验,逐步培养并增强用户黏性。这些可能是未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趋势,但这些工作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高校学报编辑部或其主办、主管部门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与拥有强有力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经验的移动媒体供应商等合作打造。

(六)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合力打造高水平网络发布平台,抢占网络出版机遇

数字网络技术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普及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手段。利用网络传播可以缩短出版时滞、降低传播成本、扩展期刊受众,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提升期刊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力。在传统纸媒日渐式微的今天,探索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势在必行。目前,国际上很多知名的期刊开始了由传统纸版向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为重心的转变。国际上类似于SCI、EI和爱思维尔的SCO-PUS等科技期刊发布平台,以及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Link和爱思维尔的ScienceDirect等都在全力打造高学术影响力期刊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发布出版整合公司旗下多家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在信息资源获取、资源整合发布、传播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运作经验,已经在行业和研究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影响力,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收益模式,非常值得包括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与学术信息网络平台学习和借鉴。而目前我国学者需要面对的现状是:现阶段我国大学学科评估排名、学位点授予、科研立项结项、职称评定、科研评价管理、科研人员业绩考核等,往往都存在过分看中西方数据库,重视西方以SCI 、EI收录论文数量为主要考核参照指标,重视西方学术排行榜发表论文数量的现象。这些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优质稿源的大量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期刊学术影响力不高[9]。实际上,这些高水平论都是科研人员在努力争取到的国家各级政府或者研究机构的各类基金资助,是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下才最终完成的,而这些论文在花费了巨额版面费投递到国外学术期刊发表后,我国的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工作者最终还需要支付价格昂贵的订阅费、阅读费才能看到我国研究人员撰写的文章,不得不说,这既对我国学术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更直接威胁到了我国的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甚至文化精神安全。为此必须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合力打造高水平网络发布平台,抢占网络出版机遇,这既是高校社科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甚至国际学术影响力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我国学术期刊立足世界之林、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科学报学报学术期刊
艰难的起步
学报助我成长
——纪念《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40周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