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2020-12-10 01:20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金 石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也是今天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基石和“定盘针”。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领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向

(一)塑造“新闻魂”

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国情做出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还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中国在制度、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同样投射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经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全党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提出:“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讲的独立自主精神不仅贯穿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同样也应投射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制度、新闻理论、新闻实践中。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新闻工作作风。

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带回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的特点,正如甘惜分所言:新闻不讲政治、不问政治,“要么是傻瓜、要么是装蒜”。[1]

1、“党性原则”是鲜明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2](P154)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3](P125)“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4](P6)这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是新时代,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中国共产党对现实矛盾和问题的回应,是举旗定向的论断。

新闻“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达,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政治话语。在一段时间里,我国新闻界受到信息论、公器论、自由论的影响,这些新闻理论成为业界学界暗流涌动的新闻观,他们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说是圆凿方枘、格格不入,至少也是分道扬镳、渐行渐远。[5]这点在民族地区新闻教育界尤应厘清,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往往受到的外部干扰因素较多,加之民族、宗教、历史等问题的相互叠加,一些群众甚至部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片面理解为“一种声音”“单一宣传”,而没有看到在新闻宣传领域坚持党性原则既有特定的中国文化基因、又有现实的斗争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具体提法是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提出的。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一些媒体在舆论导向上出现了严重错误。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新闻工作的政治要求再次被强调和突出。[6]“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所强调的正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政治特点和政治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这是在新时代,对江泽民同志舆论“福祸论”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是对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做到“讲政治”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要结合新闻教育的一般矛盾和民族地区的特殊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事业对民族和地区发展的影响,师生在教授过程中,要真正在思想上理解党性原则的必要性、在政治上突出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落实党性原则的责任性。

2、“实事求是”是实践标准

什么样的新闻实践是有意义的?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中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上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增强“四力”的要求。“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排在首位的即是“脚力”,脚力考验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实践能力,没有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践调研何谈拥有从纷杂的社会现象中提取真相的能力。如果说,为什么要坚持“党性原则”体现的是新闻教育的理性思辨,那么正确理解“实事求是”就是实践标准。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离真相愈行愈远。

2008年《博尔塔报》刊登的《新疆民警抓捕越国界犯罪分子》、2007年《成都晚报》刊登的《川藏铁路线下月开建打通南亚陆路经贸通道》、2017某网络平台发布的《西藏拉萨正在修建地铁大家都非常的期盼》等是典型缺乏踏实的“脚力”造成的假新闻,民族地区的假新闻除了一般性的社会危害外,还可能引发外交、生态、宗教等连锁问题。而2019年宁夏人民医院“清真微波炉”事件,则暴露的是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复杂民族宗教问题时“脚力”是否得到了“脑力”的指导。

“实事求是”不是有闻必录、也不仅是对新闻要素的正确报道,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正体现在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对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选择。

3、“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2013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7]

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更多地考虑到民族地区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中的特殊需求。例如,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的新闻活动,“民改第一村”克松村系列报道、亲历者讲述西藏发展中的“祖国力量”、西藏民主改革60年·高原新时代等新闻作品将镜头对准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是现代政治主体、是一个现代政治概念,是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的。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闻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所指向的“人民”是具有政治内涵的对象。敌对分子、分裂分子不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

(二)筑牢“民族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结合现实国情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治理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制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同于美国的“大熔炉”,也不同于苏联的“大拼盘”。我国各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更是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筑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更具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理解我国民族新闻工作的制度安排、民族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民族新闻的实践内容。

2005年,《新疆法制报》刊载艾尼·居买尔的英雄事迹《放手!她是我妹妹》,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而是“用一滴水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社会风貌;应对2012年“天价切糕”事件,《环球时报》刊载了新疆学者吐尔文江·吐尔逊的《哪个民族的切糕都不值16 万》指出,面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法律不应“打折”;2012年,《北京青年报》刊载藏族青年豆本加的事迹《一颗“自强之星”的上升通道》,在热情赞扬豆本加自强不息的精神外,还看到豆本加得以上大学是得到了国家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绿色通道”的资助,他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央宗卓嘎姐妹”报道通过“家在玉麦,国是中国”的戍边精神,展示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2019年为庆祝建国70 周年,《人民政协报》推出的大型报道《万里边陲再探明珠》,谱写了各民族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奋斗的新时代画卷。

以上报道的成功,除去新闻技巧外,首先得益于新闻工作者对我国民族政策宗旨、内容的认同和熟悉。民族地区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其特色应当是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结合,正确的民族观是理解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前提。

(三)践行“群众路线”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对我国党报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8]民族新闻教育及其研究,从一开始就应当打下践行“群众路线”的烙印。实际上,新闻学教育刚一进入中国,其实践性的特征就非常明显——主张学新闻最佳的方式是实践,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9](P299)毛泽东同志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0](P899)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更是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语言文化也与内地存在一些差异。学生如何扎根基层、扎根一线,如何摒弃重商、重利、娱乐化等倾向,是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很多民族地区高校都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这实际上正是高校立足民族地区,对“培养什么人”的回答。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践行“群众路线”的新闻教育,在对学生职业作风和方法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特殊性。在作风上,需要教育学生,不能只会跑会场、跑城市,要有下农区、下牧区的思想准备,要有走边境、翻雪山的身体素质;在方法上,需要给学生开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语言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深入基层提供本领支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离不开自身富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是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具备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开展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质量研究,对丰富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二、民族地区高校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途径

(一)用足“部校共建”平台

新闻院校和宣传部门进行“部校共建”模式的人才培养,始于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总结推广“复旦模式”,要求省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从四个方面进行共建,即引进业界导师到学院上课,安排学生在媒体实习;学校和业界的项目融合,相互提供帮助;学界教师到媒体挂职;学界为业界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相关培训。部校共建为学界直接面向社会提供了平台,同时学界更多地参与到新闻界的工作中,也为业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4-2015年,五大自治区高校的新闻学院纷纷与当地党委宣传部签署部校共建协议。201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签署共建协议;2014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大学签署协议正式共建新闻传播学院,至2019年,广西12所有新闻传播院系的高校实现了共建全覆盖;2014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宁夏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签约;2015年4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西藏民族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新闻传播学院;2015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大学三方签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框架协议》,2015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分别与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签署《兵团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协议》,三方决定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培养新闻人才。“部校共建”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学院提供了各方共建管理机构、共建精品课程、共建骨干师资、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的更多平台。

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除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参与学院管理、业界导师和学院教师相互挂职、相互参与科研项目等常规动作外,学院专家还参与了2017年、2019年度西藏新闻奖的评选;配合宣传部整体策划,学院举办了“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宣传报道研讨会”;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支持学院“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建设等项目。2019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牵头和支持下,作为异地办学高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了“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中央媒体代表团赴藏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和“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中央媒体采访活动。通过部校共建,拓展了学院专家服务业界的渠道,同时学院师生也获得了更多直观的实战经验。

部校共建,是新闻院校重要的身份待遇,是获取体制内资源的最好渠道。[11]获得各级党委宣传部的直接支持,意味着更多的新闻院校有机会直接接触由宣传部门牵头的大型新闻策划活动,了解最新的舆论宣传重点,参与更多的新闻实践活动。正如原《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所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部校共建为象牙塔中的学院师生提供了更多接近基层的实践通道。

(二)培育红色教育基地

2018年,由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经过5年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红色教育教学基地在全国并不少见,如“延安新闻纪念馆”已成为十多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福建在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等4个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了“福建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情教育实践基地”;一些高校在上海、武汉、井冈山、西柏坡、涉县等地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等。以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红色教育基地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但对于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来说,则缺乏针对性。

在民族地区设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或红色资源优势不显著或难以将现有资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

如在西藏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随军报纸《草原新闻》,其创办经历异常艰苦、办报过程非常感人,是新闻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很好的案例。《草原新闻》有帐篷报社之称,分为前梯队版和后梯队版,除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内容外,也记录了行军过程。海拔五千多米高的瓦合山,同志们扒开积雪,架好帐篷,整理好住处,便开始一边埋锅做饭,一边紧张出报。焦东海和刻钢版的同志把背包放在积雪上当桌子,又拿来几个背包作椅子。因天还未黑,夕阳西照,白雪辉映,反射光线很强,为了保护眼睛,大家戴着风雪镜开工。那景象,也许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报馆”工作场景了。……翻越海拔五千七百多米的丹达山时,夜里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度左右,张成治和负责刻写、油印的战友依然在冰冷的帐篷里坚持出报。钢笔冻得不出墨水,写不出字来,就先揣进怀里暖一阵,再拿出来写,两支笔交替使用。手指冻得僵硬、生疼,放在嘴边哈上几口气,继续干活。[12](P168-169)然而,要在当年18军行军线路上设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显然成本很大,不具备现实条件。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与我国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现实需求存在脱节。在民族地区,如何设立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基地,是民族地区高校和党委宣传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闻学教育甫入中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就被中国新闻学高等教育奉为圭臬。该教育模式强调“学新闻的最佳方式是实践,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11]在媒介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新闻教学的实践性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沿海发达地区、知名高校、传统优势院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社长范以锦出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了“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实践教学模式;每年暑期的大型社会实践分为“我行我动”“我是记者”“寻梦中国”“全球调查”四大系列,全方位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如“我行我动”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设计一个主题,带领学生从戈壁高原到万里海疆,从国家战略到“一带一路”,调研广东援藏援疆工作、重走红军长征路、提升港澳台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心理和行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清华大学的“新闻大篷车课堂”,大力倡导并推进“学在路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新闻教育理念,用自己的双脚、双眼寻找真相。目前,“新闻大篷车课堂”已走过西藏、内蒙古草原、新疆绿洲、黄土高原古城,探访过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北极圈和北冰洋。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起,始于2010年的“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活动,沿着当年范长江的路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开展深入的采访活动,接地气、察民情、看发展。

然而,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育普遍面临着办学时间短、办学规模小、资金短缺、教学改革力度不足、缺少办学创新思维等问题。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实践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校内实践平台、建立实习基地等传统模式上,开放式的、专题式的、品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除了课堂学习外,在增进学生对社会民情的了解,对国家和民族认同,对我国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理论和道路的认同方面,仅靠书本教育还远远不够。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将在学校阶段形成新闻观念能够拓展至整个职业生涯新闻观念的“实践调整阶段”,直至影响到从业者形成成熟新闻观的“自我定型阶段”,[13]系统、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观念在课外实践中得到运用。

结语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 个显著优势,有效转化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容和内在资源,是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大课题。

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院系为我国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新闻工作者,是民族地区新闻业和教育业的重要力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化为民族新闻教育的目的,既适应了时代需求,也是新闻规律的外在表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当既有普通院校的共性,也要体现民族地区的特点。“酥油糌粑味儿”不但应当出现在新闻作品中,也应当体现在新闻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