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伊珞巴民族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0-12-10 01:20朱玉福廉潘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朱玉福,廉潘红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712082)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根据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我国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1]。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为加快我国28 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该战略一经提出,我国的珞巴族等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帷幕。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乡村振兴问题,有学者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乡村振兴与鄂伦春族特色村保护与发展[3]、乡村振兴战略与北方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4]等视角进行研究。关于西藏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珞巴民族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笔者从CNKI 查询到的最新文献资料看,截至2019年12月底,除笔者以传统文化在珞巴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一视角进行过探讨外[5],尚未发现关于门巴族、珞巴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其他研究成果。

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想指导下,21 世纪初我国专门制定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人口在30 万以下的28 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但是,受社会发展起点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制约,总体而言,包括珞巴族在内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困难最多、任务最重。就乡村振兴而言,为谁振兴?谁来振兴?靠什么振兴?如何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必须回答好、解决好这些问题。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以下简称南伊乡)是我国仅有的三个珞巴族民族乡之一,毗邻印度实际控制区,是我国珞巴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南伊乡的珞巴族属于博嘎尔部落,至今保留着浓郁的珞巴族传统文化[6]。为了解南伊乡珞巴族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分析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应对之策,笔者深入南伊乡进行调研,就该乡三个珞巴族聚居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度思考。

二、南伊乡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

南伊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位于米林县南部,距县城所在地米林镇约两公里,是我国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南伊藏语意为“圣地”,1965年珞巴族被识别为单一民族,随后设立南伊人民公社,1988年在原南伊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南伊珞巴民族乡人民政府。南伊乡气候适宜,雨量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森林保留较为完整,景色宜人,有“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藏地药王谷”等美誉之称的南伊沟风景区位于南伊乡境内。南伊乡2018年有珞巴、藏、门巴、汉等多民族杂居于此,全乡下辖南伊、琼林、才召三个珞巴族行政村,共132户553人,其中珞巴族109户42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8%①。调查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7]的乡村振兴总方针,南伊乡以发展民俗生态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积极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从特色产业的发展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村容村貌的变化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文化自信的提升到乡风文明的形塑,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正在探索适合本民族、本地区基本情况且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7]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地处边境等原因,南伊乡产业基础薄弱,这也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掣肘,因此,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兴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就资源而言,南伊乡主要有两方面的禀赋,一方面保留着珞巴族传统文化,如国家级非遗“阿巴达尼”珞巴始祖传说、珞巴服饰,以及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织布、竹编、藤编等传统手工技艺,这些传统文化中不少是自治区级、国家级非遗,特色鲜明;另一方面,南伊乡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清澈的南伊河,红豆杉等原始森林,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光旖旎,宛如世外桃源。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精准扶贫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立足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依托南伊沟AAAA级景区,南伊、才召、琼林三个村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除景区门票分红,三个村的村民或在景区打工,或在景区设置售卖点销售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等;二是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其中南伊村重点发展藏药和食用菌培育和种植。在米林县农技推广站的帮扶下,目前南伊村已种植黄牡丹、藏木香、黄茂、藏丹参、灵芝、香菇等药材和食用菌,种植面积达二百多亩,藏药和食用菌种植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案例1:我叫桑加曲培,南伊村人,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更好地发展藏医药种植,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我于2013年成立米林县扎贡沟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已经成功推动周边群众种植藏药材180亩,培训农牧民两千余人次,我们公司吸收了南伊村全村39户农牧民入股,主要是发展藏药材种植和研发药浴粉,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多元。②

在村支部书记达波儿带领下,才召村依托两项国家级非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珞巴织布、珞巴服饰制作以及珞巴民俗文化体验。才召村投资四十余万元成立了珞巴工坊,该工坊是一间集织布技艺展示、生产、传习、保护为一体的重要场所。利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才召村投资433 万元建设了具有珞巴族特色的山庄、客栈、农家乐,结束了才召村没有村办集体经济的历史。

案例2:珞巴客栈是才召村的集体经济,我们把珞巴客栈每年收益的60%用于贫困户利润分红,以帮助他们实现脱贫,剩余40%的收益作为村集体的启动资金进行再生产。我们的珞巴客栈还优先为有劳动能力而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正常营业期间,每人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工资。③

凭借地处南伊沟旅游风景区腹地的优势,琼林村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2014年起,以“党小组+双联户+贫困户”的形式,在“双联户”中成立4个党小组即珞巴特色旅游售卖小组,分别由4名优秀党员担任售卖小组组长,向游客售卖珞巴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土特产等,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已发展成为琼林村的主要产业。

案例3:我叫巴吉,是从2017年6月进入南伊沟景区的天边牧场开店做生意的。之前一直在家务农,主要种一些小麦和油菜,到了挖虫草的时候,去山上挖虫草卖,收入不稳定,也不多。在天边牧场,我主要向游客销售旅游商品、药材和烟酒副食,与原先务农相比,做生意更加轻松,收入更稳定,也更高了,旅游高峰期一天营业额能达到1000~2000 元。现在冬天农闲的时候,村里也有不少游客,有时候收入比农忙季节还多,通过做生意我家已经实现了脱贫。④

南伊乡充分调动珞巴族村民参与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参与到生产建设之中,发挥特色优势,壮大经济实力,当地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合理的同时,乡村发展的潜力得以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得以增强。

(二)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宜居新南伊

如《乡村振兴意见》所强调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7],生态环境是南伊乡最大的资本和发展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南伊乡注重环境保护,把生态宜居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第一,推行河长制,保持乡域境内南伊河等水域安全。南伊乡按照自治区级生态村的标准和“水岸同治,监管结合,全民参与”的方针,加强南伊曲(南伊河)等辖区水系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比如,才召村南伊曲河段段长达波儿组织村民对辖区河道及周边水域进行垃圾清理,安排水保员检查河面、河岸保洁是否到位,清理河底垃圾淤积,检查河水质量等,这些工作不仅加强了水资源的监管与保护,而且确保了健康安全的水域生态环境。第二,开展乡村垃圾整治工程。按照“户收集、村处理”的形式,三个珞巴族行政村建立了卫生清扫制度,成立了村级卫生清扫队伍,指定专人负责清运生活垃圾;配备了专职的环境保护监督员,划定了每家每户清扫区域,每周五由环保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这些活动的开展,其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当地群众践行绿色发展与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以当地珞巴族群众对于美丽乡村的向往为动因,使其真正参与村容村貌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7]。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前所述,南伊乡珞巴族传统文化浓郁,在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些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精准扶贫、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南伊乡的三个珞巴族村在村民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移风易俗行动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润物无声的效应,村民、村庄的乡风文明水平不断提升。譬如,珞巴族传统文化成为南伊沟风景区的卖点之一,部分珞巴族群众通过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从中发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又譬如,各村建设了民俗文化展厅、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厅等公共文化设施,还成立了文艺表演队。其中,民俗文化展厅以静态文字叙述或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珞巴族的神话传说、文化艺术、教育和卫生、社会组织结构与经济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8](P128),成为外地人了解珞巴族文化的窗口。村文艺表演队则以动态形式展示了珞巴族传统服饰、歌舞、才艺等,每当传统节日活动或客人莅临,文艺表演队队员身着传统服饰,进行迎宾歌舞演出,深受游客喜爱和欢迎。

案例4:我叫格桑旺姆,是村里表演队的,在表演队成立之前,遇到大型活动或节日的时候,大家都是临时被叫到一起的,也没有统一的服装和节目,只是随意表演。2013年以后,县里扩大了表演队规模,还给我们务工补贴。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表演队,现在我们有空就会聚在一起,除排练节目,我们还创作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游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珞巴文化。⑤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通过参与这一经济文化活动,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收入的增加产生了蝴蝶效应,即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珞巴族“文化输出”的同时,村民重拾自信心与自豪感,重新审视、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于提升村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时代意义。

案例5:我叫次仁卓玛,我是前几年跟着村里的亚依学的织布手艺,现在加入了珞巴工坊。加入珞巴工坊之前,由于小孩还小,加上要干农活,不能到外出打工,所以家里收入很少。自从村里建成织布工坊后,我学会了织布手艺,一有时间都会去那里,织一些围巾、披肩等,每个月差不多能赚3000元左右,收入比以前多多了。目前我们村有20 多人会织布,除了织布挣钱,我们平时还要向其他村民传授织布的手艺,保证这门手艺传承的同时,还可以使更多的村民致富。⑥

(四)坚持“三治”结合,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7]南伊乡注重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通过制度建设、村规民约、道德示范、道德惩戒,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开展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讲四爱”等专题宣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村里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情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协商决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譬如,才召村充分发挥珞巴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修订完善了内容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村规民约》28条。通过村规民约,树立标杆,约束不良行为,培育向上向善、崇俭抑奢、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良好习俗。此外,通过宣传栏、法制讲座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村民法律意识,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案例6:我叫达波儿,是才召村党支部书记,过去我们村里的人喝酒的多,钱都用来喝酒了,他们采完虫草,当天就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来的钱都买酒喝了,根本攒不下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带领大家定了新规矩:当天采到的虫草不给现钱,等全部采收工作结束之后统一结算。刚开始,大家很不理解,说自己赚的钱拿去买酒喝你也要管吗?当采收结束统一结算时,大家一下子得到上千块钱,也就明白了我的苦心。现在,我们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闲逛的人少了,外出干活的人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认真做事的人多了。⑦

三、南伊乡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应对之策

(一)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

特色资源开发不充分,特色产业规模小,特色产业经营人才短缺,是南伊乡产业兴旺面临的突出问题。《乡村振兴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果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无从谈起。南伊乡既是生态旅游区,又是民俗旅游点,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因此,依托自身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之路,是南伊乡珞巴民族乡村振兴的出路所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9]。南伊乡要破解当地产业发展不足的难题,需因地制宜,深挖特色资源,以做精做强为原则,在“特”上下功夫,做到少而精、精而特、特而强,靠品质和特色取胜,实现产业兴旺。

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做精做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一是科学合理开发以南伊沟风景区为主打的民俗文化旅游业,将其打造成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度假地。鼓励、支持珞巴族群众积极参与,或开办农家乐、客栈、农林采摘园、特色餐饮,或为游客提供民俗文化讲解员、向导等,为游客提供欣赏民俗和风景,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使其成为珞巴族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加大开发传统技艺类文化产品。当地的珞巴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制作生产、生活用品,至今仍然保留着织布、传统服饰、木碗、竹藤编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其中珞巴服饰(国家级非遗)、珞巴织布(自治区级非遗)最为出名。在做好织布、服饰开发的基础上,加大竹编、藤编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开发力度。首先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让其认识到这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的东西,能让他们赚到钱,从而积极参与竹编、藤编、木碗的制作。其次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技艺水平。当地珞巴族基本上会制作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鸡笼、竹席、柴筐等竹器,但这些东西质量粗糙、品种单一。为了迎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购买欲望,要生产出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兼具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样式也要多样、新颖,既要制作竹藤桌椅、茶几等,也要开发出方便携带或邮寄的各式各样的挂饰、摆件、动物造型等。三是挖掘“阿巴达尼”始祖传说(国家级非遗)、博嘎舞(珞巴刀舞、自治区级非遗)、亚久嘎巴(传统舞蹈、自治区级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助推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四是培育特色产业经营人才。就南伊乡而言,无论是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制作人才,还是特色产业的管理、经营人才,尚不能适应产业兴旺的现实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发展特色产业的各类人才。比如,邀请非遗传承人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珞巴文化传承人,邀请内地或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的门巴族师傅前来传授木碗、竹藤编制作技艺。又比如,培养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人才。竹编、藤编、木碗的传统制作技艺效率低,产品的质量精细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果在不改变传统技艺生产原貌的基础上与现代机器设备有机结合,不仅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地,而且利于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人力资源尤其是产业新型专业人才短缺,是南伊乡乡村振兴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乏力的主因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南伊乡的受教育程度、人口质量等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牧业技术和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牧民人才仍然短缺。村居居民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一定规模的人口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兴旺,没有人的兴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7]要有效解决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制约,南伊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我们调研发现,除在外工作(主要在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工作)、求学,当地的珞巴族人极少外出务工,基本在当地生活,这是南伊乡乡村振兴的一大优势。尽管这些人口大多是传统的农牧户,综合素质偏低,产业认知与经营能力不强,只要措施、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将这些传统农牧民人口培养成为爱农业、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由政府牵头,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带头人的培训,支持、鼓励适龄人口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其从事新兴产业或行业的能力和素养。二是加强特色产业职业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改善乡村人才教育、激励环境,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多元化人才类型,重点培养从事制作珞巴织布、服饰、竹藤器、木碗、传统饮食等民族传统产业的职业人才,以适应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比如,邀请专家、专业人士举办培训,培养本土文化产品设计人才,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又比如,依托珞巴工坊技能传习所培训职业化的织工,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制作织布、服饰的队伍,确保工坊日常运转和产品供应。三是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实行更加主动、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擅长经营、管理民族文化产业的外来经营户,弥补乡村发展中的职业人才短板。

(三)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自然生态环境是南伊乡乡村振兴的最大本钱,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当地的生态面临不小压力。第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珞巴族传统自然生态观面临冲击。调查发现,当地传统的自然生态观与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推进,为追求经济利益,传统的生态观日渐式微。比如,村民过度采集冬虫夏草、红景天、松茸、木耳等自然资源,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仅打破生态平衡,而且造成生态资源锐减,丢弃在山林草地间的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也成为污染源。第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欠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南伊乡的乡村也出现了大量的塑料等生产生活垃圾,加上南伊沟景区游客产生的垃圾,每天的生活垃圾数量不少,由于没有垃圾填埋厂等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比如,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丢弃、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南伊河等自然环境面临被污染的危险。卫生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是衡量乡村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对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这些基础设施不可或缺。作为群众主要的活动与生存空间,乡村兼具生态、生产等多重功能。除基本的物质需求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南伊乡依据自身实际和乡村发展规律,要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宜居的新路径。

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人们对于环保的认知态度尤为紧要。如前所述,南伊乡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环保认知有限。对此,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环保知识和意识。比如,运用珞巴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保,提升文化认知的同时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又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受众群体,灵活使用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介,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再比如,利用节庆活动和群众聚会或召开村民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宣讲员和各级干部宣讲环保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增强珞巴族群众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通过生态保护宣传,使村民理解环保的真谛,做到入脑入心,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人人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常态化。

妥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改善人居环境。中央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10],要改善南伊乡珞巴族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当务之急必须补齐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短板。一是妥善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引导村民将日常的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并定期运往垃圾回收站进行集中处理,或焚烧或堆肥或掩埋,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厕、垃圾箱、垃圾处理设施、保洁人员作息场所等。

(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南伊乡的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传统文化挖掘不够、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问题。比如,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发展困难,对于传统文化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基础性作用的认知不足。又比如,由于珞巴族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综合素质偏低,举个例子,2018年才召村41.2%的人口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脱盲、文盲分别占村人口的9.3%、15.5%⑧,三项之和约占全村人口的七成。再比如,当地的珞巴族群众中存在购买车辆、婚丧嫁娶、酗酒等非理性消费或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和习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调研发现,当地的青少年人手一部手机,大多在玩游戏。这些不良风气和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健康、有序的发展。重振乡村文化自信、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之重任,只有实现乡村文化自信,才能挖掘出乡村社会所孕育的优秀价值,也才能使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内生动力与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5]。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物质兴,也要精神兴。《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7]。如何破解文化“内卷化”问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焕发乡风文明,既是南伊乡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将乡村振兴由物质层面推进到精神层面的重要渠道。一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振兴乡村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三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精气神;四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织布、竹编等传统文化,聆听族内长者讲唱珞巴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

四、结 语

从中央的战略规划看,乡村振兴将是我国未来30年的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一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华大地的广袤乡村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帷幕。南伊乡珞巴民族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是我国28 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措施路径,还是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与南伊乡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积极采取措施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西南边陲南伊乡的三个珞巴族村凭借做好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这两篇文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珞巴族传统文化,如车之两轮一起转动,共同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这对于类似南伊乡的其他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 释]

①资料为南伊珞巴民族乡人民政府提供。

②根据笔者2019年1月7日对南伊村致富能人桑加曲培(男,藏族)的访谈整理而成。

③根据笔者2019年1月8日对才召村党支部书记达波儿(男,珞巴族,党的十九大代表)的访谈整理而成。

④根据笔者2019年1月12日对琼林村村民巴吉(男,珞巴族,35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⑤根据笔者2019年1月8日对才召村村民格桑旺姆(女,珞巴族,37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⑥根据笔者2019年1月9日对才召村村民次仁卓玛(女,珞巴族,36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⑦根据笔者2019年1月8日对才召村党支部书记达波儿(男,珞巴族,党的十九大代表)的访谈整理而成。

⑧根据课题组调研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