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娜
(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山东 邹平 256200)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上升,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存在不良后遗症[1]。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不良后遗症,取得良好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具有过程如下所示。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脑卒中诊断和治疗的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86±5.24岁)和观察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12±5.26岁)。根据对照组与观察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研究需求。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神经内科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为(1)心理护理:脑卒中具有发病突然的临床特点,这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使其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况。同时因为该疾病治疗费用相对较高,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容易使患者出现消极等情绪。因此,患者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根据掌握的信息为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此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体位护理:患者在卧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开展体位护理,指导患者尽可能采取仰卧位,并在仰卧位时将躯干平躺。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肩后方置放软垫,减少患者局部组织的压迫力,避免出现肢体损伤等情况;
(3)康复训练:患者病发后,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与耐受情况,并对了解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在之后的护理干预中,将该方案有效落实。主要包括对患者饮食、体位等进行有效指导,同时为患者进行吞咽障碍训练。另外,护理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延展、行走以及活动关节等运动,以此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
采用全国通用的Fugl-Meyer评分量表和Barthel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当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将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MBI评分为(40.23±1.15)分,FMA评分为(44.57±3.75)分;观察组患者MBI评分为(58.24±2.25)分,FMA评分为(62.04±4.26)分。可见,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3.937,P=0.001;t=18.97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患上该疾病后,可引发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大大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2]。临床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取得良好预后,通常会联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一同进行。
康复护理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心理疏导、体位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干预,达到改善患者濒死脑细胞以及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3]。将该护理方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可改善患者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根据上文研究内容显示,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比单纯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明显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取得良好治疗预后。因此,该方法具有被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