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拥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多的学生,其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对工作的发展前景和环境等因素会纳入他们的考虑之中。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的学生,在就业时主要考虑的是薪资待遇,同时他们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和焦虑,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农村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选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不公平的起跑线
当前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获得受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很大。人力资本即人在后天所受的教育,主要指在正规学校或工作经历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有经济价值的能力等[8][9]。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学业、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实际上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在找工作时筛选作用最大的因素还是学历证书的优劣。拥有知名大学的毕业证书可以使大学生较容易的进入待遇和资源都更好的大型企业,从事白领和精英职业。相反,如果毕业的大学比较普通,求职的大学生就很难同名校生一同竞争,往往在简历筛选初期就被淘汰。陈成文和谭日辉认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人力资本因素从小到大主要有工作经历、外貌条件、工作能力、所学专业[2]。大学生就业时所学专业并不一定与工作对口,这就侧面证明了大学毕业证书本身就是能否进入好工作单位的通行证。
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获的社会资源,常常被操作化成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和学校就业指导所给予他们的社会资源[1]。社会资本最大的作用就是弥补在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了解所期望的工作单位的内部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便能够提高被录取的几率。其次,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社会资本就是决定成败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
随着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加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使得本来就重视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国人更积极的去运作社会资本。在中国,子女是家庭资源汇集的中心,特别是子女的择业就业被认为是人生一大事,常常是一大家子人在奔忙。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拥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选择会更多,阻力也更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社经地位的影响,即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和求职的时候都能获得更优质的资源[12]。我们从大学生的入学机会上来看,一般认为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其子女在学校的成绩越容易排名靠前,这是因为父母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见识以及就业择业观念。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就更加与家庭的经济地位即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换言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
以及收入这些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7]。虽然有研究认为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反向作用,即家庭收入高的学生会选择企业就业,而家庭受较低的学生倾向于事业单位,因为收入高的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要高[3]。但是笔者认为这不排除社经地位高的家庭见识更广,对职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对就业的想法比较贫乏,父母也不能给他提供其他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有着区别与联系。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能够相互转化,由社会资本逐渐供养出的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又能够转化成新的社会资本[6]。人力资本的积累越多,在就业中发挥作用就越大;而社会资本的边际作用随人力资本的增加不断减少,目前我国社会资本累积量的临界值是本科学历,也就是说达到本科学历基本不需要动用社会关系也能完成就业。但是这一临界值越来越向研究生过渡,并且不管学历高低,在就业时都会尽量的去使用社会资本,以求获得质量更好的就业机会[9][14]。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将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大学生而言,没有家庭资源的帮助,在就业的过程中和今后的生活中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甚至不公平。对此本文将在后面再做讨论。
二、就业择业观:被家庭塑造的性格与兴趣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业价值观即他们在做就业择业决策时注重的方面有哪些,人为什么对自己更重要。有学者在对北京5 所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中,能力的提升、公平竞争、发挥才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高收入、符合个人人格特质是大学生最在意的6个因素。对上海高校学生的择业取向及就业流向的研究中,薪酬福利待遇、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行业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如出国、留在上海、考研等)、单位所在地点、工作环境和条件这些因素排在较前面[11]。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最关注的是与个人的发展相关的指标,收入的高低和个人气质与兴趣都是备受关注的因素。同时,我们也容易感知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区别,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倾向于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工作,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薪资待遇。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更注重个人兴趣特长的发挥,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公平竞争[11]。
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大学生的性格、品味和见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文化背景往往对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情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在就业时可能考虑的因素会很丰富,比如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否能够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发等等。但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大学生而言,他可能由于经济的压力选择一份薪资上满意但是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也可能因为自身见闻的匮乏只想一门心思的考公务员过上稳定的生活。人力资本的提升可能会给家庭基础较差的大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但是他们最终如何选择,有时候还是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很大的联系。
其次,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价值观也存在差别。有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更在意高薪和发挥个人才能,女生更注重符合个人特质以及公平竞争[4]。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影响,但是女性没有选择高收入作为最注重的因素,并不是因为她们不需要良好的收入,而是不公平的竞争机制在就业中对女性的歧视让她们感觉无力追求与男性同等的待遇罢了。积极改善就业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最后,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观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毕竟是无差别的,而进入何种学校又是由家庭资源决定的,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性格、兴趣以及职业理想,都离不开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而这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三、就业中的心理困境:焦虑与人格缺陷
杨光萍和谢宝国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水平、人口学特征以及家庭社经地位、社会实践经历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響做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普遍存在困难,并且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其中,性别层面而言,女生较男生而言更加犹豫不决,男生则存在自我认知不足和外部冲突。同时大四的应届生在决策困难方面开始有所成长,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具有缓解作用[12]。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在就业决策上的困难会小很多,处于高社经地位的家庭不仅能为子女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情感支持,而且还能提供工具性支持,他们也在长期见多识广的生活中培养了更为优秀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10]。这与上文的结论相吻合,即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越多,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会越丰富,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更高,职业规划更清晰,并且他们也有信心能实现这些规划。
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造成的心理困境以及人格缺陷。在对四川地区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5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 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5%的学生感到压力大到快要崩溃了, 倍感焦虑。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 屡屡被拒绝怎么办”、“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13]。
大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容易结构性失业的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家庭将子女毕业找工作看作是非常重大的人生转折点,这使得很多家长给孩子过大的的压力,加之传统文化中对孝的推崇,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还要同时平衡家庭对自己的期待和建议。
再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容易在焦虑中出现人格缺陷,主要问题一是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笔者认为这与社会舆论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很大。二是受挫能力差,面对失败不能较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三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一些大学生容易固执己见,在社会上求职时过于坚持自己的个性[13]。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这一阶段会发生较强烈的矛盾和变化,一方面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不令人满意的现实。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笔者建议社会舆论应当减少宣扬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能力差等负面的新闻,多塑造大学生正面的形象。同时家庭和学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向他们传输正确的自我接纳的人生态度。
四、农村大学生:改变命运的艰难之路
吴秋翔和崔盛在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农村大学生虽然在家庭背景这一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大学生,但是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依然能够取得与城市大学生相当的成绩和成就。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都要比城市大学生好,并且他们也能积极参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能认识到这些实践经历和积累社会资本对自己未来的帮助。从就业率上来看,城市大学生的就业率更高,但是控制变量下,两者的薪资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16]。
我们在看到这些积极的结果的同时,仍要反思农村大学生在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身处经济劣势的家庭,以及贫困文化和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家庭教育观念,都对农村大学生走向就业和融入城市起着负面的作用。他们不是考上了和城市大学生同样的大学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改变命运,而是要付出比那些家庭资源丰富的同学多得多的艰苦努力。
有学者从贫困文化改造的视角分析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塑造,认为改善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需要从了解他们固有的文化背景入手。农村大学生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家庭长大,家庭对他们改变命运的期望很高,加之传统伦理“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思想,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其次,在就业时农村大学生的焦虑感大于城市大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找不到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来自于他们的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较差,有些农村大学生不敢放手一搏,就是担心一旦选错就没有重新来过的资本。最终很可能导致他们都倾向于考取事业单位、编制等低风险的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才能,也不利于社会的平等发展[17][18]。
针对农村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有必要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不能把绩效主义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应当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二是家庭适度改变传统望子成龙的心态,多给子女自主决策的空间。其次,大学应当提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质量,特别是针对农村大学生,他们本来家庭资源就匮乏,得不到有利的就业信息,学校应当积极弥补他们缺乏的社会资源和就业技能。最后,国家应坚持维护就业机制的公平,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工作环境。
五、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停地受到市场经济的挤压,同时,他们的就业机会同样值得我们担忧。不平等的童年使得成千上万的儿童从一出生就产生了分化,农村大学生需要付出比城市大学生更多的艰苦奋斗才能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但是我们不禁要担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是不是能够与城市优质家庭出身的同龄人公平竞争呢?他们未来的生活也注定要比城市的孩子更加艰难吗?以及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会使他们陷入功利主义吗?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元化的就业趋势,自主创业的热潮,以及尝试多职业的“斜杠青年”等等[15]。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既有属于时代的烙印,也有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念。同时,就业机制的性别不平等和资源不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29-32.
[2] 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6):31-35.
[3] 李黎明,張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社会,2008(02):162-180+224.
[4] 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08):20-25.
[5] 张丽,吕康银,王文静.人力资本积累对青年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市场新形态的考察[J].税务与经济,2018(04):40-46.
[6] 乔志宏,宋慧婷,冯明礼,邵燕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4):24-28.
[7] 沈亚芳,周若辰.家庭禀赋对大学生选择预期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Z1):86-91.
[8]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2):79-86.
[9] 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06):9-14.
[10] 汪歙萍,潘国俭,姚栋华,陆勤.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23-28.
[11] 李颖,王文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区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118-121.
[12] 杨光萍,谢宝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水平、人口学特征及传记性影响因素——一项探索性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05):37-44.
[13] 陈静,刘宇,沈登学.大学生就业心态表现出的人格缺失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7):272-276.
[14] 文新华,李锐利,张洪华.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4(09):48-51.
[15] 王玉香,玄铮.“斜杠青年”职业选择的本体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07):107-112.
[16] 吴秋翔,崔盛.鲤鱼跃龙门:农村学生的大学“逆袭”之路——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124-136+170.
[17] 程琪.贫困文化改造视域下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91-195.
[18] 冯桂梅,马方圆,王晓英.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76-78.
作者简介:孙晓雨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学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