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长期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分工作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探究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分工的历史进程考察人的发展阶段,以《资本论》为基础,分析资本主义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而趋利避害,为未来实现自觉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资本论》;人的发展
分工是人类在统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工作及过程。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分工的历史形态与人的发展状态
根据人们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我们可以将社会分工分为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三种基本类型。[1]相对应的,人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丰富、片面畸形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一)自然分工阶段原始丰富的人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生产活动的范围和规模十分狭小,真正的社会分工尚未形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只是根据性别和年龄等差别产生的自然分工。马克思认为在自然分工中,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丰富性”。马克思指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自发分工阶段片面畸形的人
自发分工又叫旧式分工,这种分工主要存在于私有制社会中,兴起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个人依旧需要掌握多种劳动技能,所以劳动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没有开始分离,此时人的发展状态主要呈现出“原始的不发达的圆满状态”。
(三)自觉分工阶段全面发展的人
自觉分工又叫自愿分工,这种分工是马克思在对旧式分工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未来共产主义分工形式的展望。在自觉分工中,人们的劳动是自觉自愿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此时的人摆脱了物的奴役,成为了自身的主人并且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此时人的全面发展将由理想变为现实。
二、资本逻辑下分工与人的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并分别考察了不同阶段人的发展状态。
(一)简单协作中的手工业者
协作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2]简单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此时还只是通过资本家组织生产,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下聚集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创造物质财富,此时工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尚未完全分离,劳动者依旧是完整的个体。但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新的分工方式必然会产生。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中的局部工人
工场手工业分工作为协作的复杂形态,通过将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并在他们中间进行分工而形成的分工形式。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究其原因,首先,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最显著地表现在对工人身心的摧残上,“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的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3]其次,工人被禁锢成局部工人。在资本主义分工的作用下,工人的劳动技能都被束缚在有限的分工范围之内。最后,增强资本对人的统治。此时劳动者若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就无法进行生产。
(三)机器大工业分工中机器的附属物
18世纪后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生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资本主义的全部本质得到了更充分的展开。第一,改变了生产中的劳动力结构。生产过程经过机器的简化,只需要妇女甚至是儿童就能完成,由此,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涌入生产领域。第二,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机器将劳动者的劳动内容分割为规定动作,不需要劳动者掌握其余的知识。第三,确立了资本的统治地位。如果说在工场手工业中,资本只是取得了形式上的统治,那么在机器大工业中,资本便取得了统治一切的权利。在机器工厂中,劳动者丧失了自身的全部地位,作为机器的附属物而存在着。
三、从《资本论》的角度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之路
马克思在《資本论》中,不仅探索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看到了资本主义分工中蕴含的革命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运用分工促进生产力 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4]纵观人类历史,从自然分工到自发分工再到自觉分工的过程中,分工的细化和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现实任务不是消灭分工,而是大力发展分工。[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既是实现分工由自发向自觉过渡的必然准备,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行之举。
(二)提倡劳动与教育结合 为人的发展构建科学路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状况,提出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建立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等既有利于提升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当代继承马克思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设想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科技创新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号召劳动者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发挥主动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自觉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分析当代分工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民.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与理论反思[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12.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417.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41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5] 刘佑成.社会分工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09.
作者简介:谢易霖(1996—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