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媛
明清时代,北京会馆很多。会馆者,外省赶考举子的寓京招待所也。由在京的有头脸、有资财的外省人所办,以接待滞留于京城的同乡。宣武门外大街就有一处安徽歙县会馆,这个会馆里曾长期居住过一位被马克思赞誉过的清朝财政官员王茂荫。
王茂荫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元老,但除了晚年在同治年受到过器重外,其余时间均受到压抑打击,郁郁不快。
王茂荫是位关心国民经济、潜心研究“古来圜法利弊”的货币改革家。
咸丰元年(1851年),王茂荫任监察御史时,便向成丰帝上了《条议钞法折》,建议发行由银号出资替政府兑现银两的钞票,并提出防治通货膨胀的办法。
咸丰三年(1853年),王茂荫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负责政府的财政和货币事务。第二年,他又上《再议钞法折》,提议百姓及店铺持货币和银票可向国家兑现铜板、银两。为能够兑现,户部每月应拿出十万余串铜钱,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这已经很有今天银行的意味了。
朝廷虽然采纳了王茂荫的提议,发行了官票宝钞,却没有遵照他的“防弊”意见,造成了“钞无从取钱”,即不能兑现铜钱银两的后果,银票、宝钞成了一堆废纸。
弊病出来了,咸丰和那些迂腐大臣们立刻将责任推到王茂荫头上,这位早已经预见此结局并已提出防范措施的货币专家受到严厉申饬,从户部调到兵部任左侍郎。
虽然不再负责财政和货币之事,王茂荫仍十分关注银票、宝钞的贬值命运。咸丰七年(1857年)他又一次建议“变通钱法”,但无人理睬。才能无处发挥,第二年王茂荫就以回家养病的理由辞去了朝廷的职务。
王茂荫的货币改革虽然在国内没有受到重视,却引起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提到“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饬”。此段话被写进《资本论》附注。
王茂荫尽管是管理财政和货币的高级官员,但他一生两袖清风,没有为自己和子女留下财富,在安徽老家歙县小巷里仅有陋宅一所,居京数十年未置一处房产、田产,除带家眷在北京生活过一年多外,几乎是独自一人在歙县会馆里度过清贫时光。
(风吹麦浪摘自《蓦然回首之北京街巷胡同趣闻》,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