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危机已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心理危机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视角,从大学生所处的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四个系统出发,综合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生态系统;对策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接受着外界多重的考验和压力,在把握机遇和面对挑战时,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群体运用习惯的应对策略无法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时的一种心理失衡、失序或失控状态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论从教育培养目标还是社会发展需求而言,新时代大学生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更加多元化和优质化,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学业目标、同辈群体、家庭期望和社会环境等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系统理论
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理论概念及内涵,并系统地将该理论框架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中[2]。布朗·芬布伦纳在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细化,由内向外,分为微观系统( microsys- tem)、中观系统( mesosystem)、外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 macrosystem)。这四个层次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的探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一)微观系统。微观系统是环境层次中最直接也最有影响力的系统,对于大学生而言,微观系统主要包括了家庭、学校和朋辈关系等。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抵抗挫折以及消除风险的实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或教养方式则直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本身也是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从学校层面来看,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舒适有爱的班级氛围以及公平正义的发展机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影响大学生应激反应的生活事件,排名前10位的有5项均为学校相关事件,如认为某些课程无趣、对教学设施不满意等。[3]该类事件也普遍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源。学校是大学生在家庭外最重要的场域环境,在此需要找到发展自我的正确路径,如科学的学习模式、规律的作息时间等,而没有尽早做出相关计划和长远性目标的大学生,很容易引发学业、情感、交友和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危机。
从朋辈关系看,大学生朋辈群体在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同频共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舍友、部门同事等人群,既会给他们带来生活中的开心和喜悦,也可能因为相处不融洽造成烦恼和困扰,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新生,为了消除陌生感和适应新角色往往会在社交关系上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以谋求积极的反馈,也因此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和遇到挫折后的较強挫败感。
(二)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主要是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当系统之间以一种和谐稳定的方式运行,会有益于个体的发展,反之则起到负面作用。于大学生而言,常见的中观系统包括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家庭与学校的联结是以形成良好的家校协作关系,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为基础的。学校与社区的联结则旨在为大学生丰富解决问题、链接资源的渠道,增加其抵抗挫折的信心和缓解身心发展的压力。
(三)外观系统。外观系统揭示了大学生未深入接触但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常见的外观系统包括家庭背景、学校文化制度、所处集体的使命等。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实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尊程度、开放程度等方面。此外,文化和制度性的事物如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学校所崇尚的优秀学生特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外观系统中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效应和状态,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影响深远。
(四)宏观系统。宏观系统指向个体所处的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是凌驾于三个系统上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如今,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至百年大变局的时代,个体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部分,其社会角色、身份使命、家庭环境都必然会受到宏观系统的影响。大学生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即便内心拥有雄心抱负,也很难避免焦虑和迷惘。
二、对策建议
(一)微观层面的对策。从微观系统而言,关键是发挥各个微观系统的作用。一是重视家庭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心理状态长期居于不稳定,父母及重要亲属要积极关注,发挥家庭的支持和治疗功能。二是重视朋辈群体的存在,可充分利用朋辈群体的优势,掌握个体的心理动态变化。三是进一步完善校心理健康中心等正式资源的建设,从预防、治疗和发展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排除危机、解决危机和发展自我。
(二)中观层面的对策。中观层面的对策聚焦于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动与协作。一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成工作联合体,通过建立线上信息交流群和沟通反馈制度等,及时分享传递大学生动态,表达诉求和反馈。二是增进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络,高校本身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大学生所在的社区也是同样履行着服务居民的职责,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成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转变,形成积极应对的姿态。
(三)外观层面的对策。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为此,一方面需要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新媒体工具等媒介着手,传递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如校园文化,用潜移默化的形式为其输入心理健康发展的正能量。此外,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理诉求,积极完善硬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深入扩大服务受益面和覆盖范围。
(四)宏观层面的对策。多元和异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建立人生目标和发展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承受着多样的诱惑和考验。为此,学校和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局和细节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通过积极动员专业老师开展课堂思政活动,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成综合的引导教育体系。在宏观的社会文化中,促使大学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增长见识,进一步减少诱发心理危机的不良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瑞雪.高职学生社会支持、挫折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 孙彩霞,李子建. 教师情绪的形成: 生态学的视角[J].全球教育,2014,43( 7) : 67 -75,82.
[3] 许红,张秀瑜,王宏,李雷雷,刘嘉洁,李思杰.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现况调查[J]. 现 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78-3480.
作者简介:付海东(1995—),男,汉族,江苏淮安,助教,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单位: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SZ20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