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英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度。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关键,教师设置的“任务”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極性,并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从任务充满童趣、任务贴近生活、任务具有智慧、任务显现层次四个方面,谈如何进行任务设计。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37-00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线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任务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现学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索学习,从而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度。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关键,教师设置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目前农村小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然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应用中,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分析其中原因,在任务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任务设计缺乏人文性,学生兴趣不高
一些教师直接把一个个知识点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将任务等同于练习,一节课结束,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看似是完成了,但是由于这些任务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素材缺乏人文性,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仅仅是完成一次次机械的练习,“是老师要我完成,并非我要完成”,与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相差甚远。
2.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学生思考无梯度
一些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设置,也没有组织学生去完成任务,而是完全放任学生自由练习。小学生受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部分学生拿到任务后觉得太难就会陷入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放弃任务去玩游戏了;如果任务太简单,也有部分学生完成后无所事事。长此以往,就会使部分学生消极对待教师下达的任务,对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二、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策略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投入大量精力,积极地学习、探索。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一步步探索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素养。笔者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充满童趣,引发兴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创设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情境中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案例1:三年级第14课《复制和粘贴图形》一课的导入:
师:播放电影片断,有关孙悟空会变的片断。
生:观看,情绪激动。
师:三(2)班的同学能在我们的画图中把老师给的一个孙悟空变成三个孙悟空,老师拍成视频,放给大家看。
生:观看视频,目不转睛,好奇惊讶。
师出示课题《复制和粘贴图形》,明确今天这一课的总目标,接着再次让学生观看操作视频,看谁能看出其中的奥秘,让学生思考“三(2)班同学是如何做到的”,激励大家争做“探秘小能手”,引导学生分解操作步骤,分析达到总目标需要完成的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
孙悟空是人们喜欢的经典人物,“一变三”是小学生都喜欢的充满科幻刺激的任务,此任务充满童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2.任务贴近生活,产生内需
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拥有一定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大多只是停留在好玩上,停留在游戏和五彩的网络中。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材二次开发,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学习任务,把教材的知识技能包含在一个个典型又真实的信息处理“任务”中,让学生能够产生熟悉感需要感,激发学习动机。
案例2:三年级第1课《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材中“信息的传递”这一环节有这样一个讨论题:请选取课本上的一段文字,说一说你会用什么方式传递给这几种对象:1.同桌的同学。2.外地的1位亲友。3.身处各地的多位好友。
这个讨论题,任务很明确,但所给的信息无关学生痛痒,传递的对象也比较抽象,学生就事论事,没有兴奋点,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一般。经过几堂课的实践,笔者对此作了改动,把“书上的一段文字信息”由学生修改为个人实实在在的信息。
师:你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你的同学、亲友吗?
生讨论:“我的生日快要到了,妈妈要给我过生日了”,“国庆节我要去上海动物园玩”,“我的抗击疫情的画画获奖了”……
师:老师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9月11日周五下午,我们去吴江新华书店购书。
师:你想把这个信息告诉谁呢?
生:讨论。(气氛热烈,有要回家告诉爸妈的,有要告诉好同学的,有要告诉远在上海工作的阿姨的,有要告诉在北京读书的表哥的……)
师:你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你的信息呢?
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就在旁边,“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QQ交流,还可以写纸条”,哪种方式合适,各抒己见,讲出了不少理由。)
改动后的探究坊,探究任务中的信息和传递对象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信息”是学生迫切要求表达的,“对象”是学生喜欢的人,“如何传递、采用什么样的传递方式”是学生迫切需要表达的,学生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
我们的教材是全省统一的,里面的许多素材难免与我们面对的学生生活脱轨,于是课堂教学为教而教,学生学而无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预先钻研教材,摸透学生实际,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制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生活化的任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更是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任务具有智慧,激励深思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难度适中的任务,既体现了旧知识,又包含新知识,在任务中设疑点,使学生感觉到“半生不熟”“似懂非懂”,因为我们儿童的大脑喜欢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尝试探索,不喜欢机械的操作、灌输性的学习,而我们研究的“任务驱动”,就是把标题式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小问题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动手实践,最终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
案例3:四年级21课《插入超链接》教学片段:
超链接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较弱,理解有难度。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知识竞赛类的小游戏。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几个知识竞赛小游戏,今天我们来玩游戏。(学生兴奋)
师:第一个游戏考考大家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得如何,能否顺利过关。请两个同学来闯关?(学生争着要闯)
生1:上台闯关已经插入超链接的游戏。(顺利过关,台下学生情绪高)
生2:闯关没有超链接的游戏。(目标指向错误,学生议论开了:按‘开始游戏,还没有玩,已经说‘通关了;我肯定答对了,但却显示‘你答错了。怎么回事?怎么办?纷纷指责是游戏做的不对。)
笔者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游戏无法进行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激发探疑的强烈欲望。
师:同学们不要急,有一个命令能帮忙,掌握了它,你们都能创作游戏了。
这时老师引出“超链接”这个命令,超链接使幻灯片的播放能自由跳转,像访问网页一样,非常听话。
师:演示插入超链接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插入超链接”对话框中的各按钮的作用。
师:出示任务一:给第一页上的“开始游戏”插入超链接,链接到。
生:思考讨论,把任务一补充完整。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感知“超链接”的基本作用,初步感知超链接的概念。
然后学生操作探究;探究过程中可以参考老师给的微视频“设置文本超链接的方法”。
紧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定一个一个小任务,探究给各关中的文本、图片等设置相应的超链接。闯关游戏制作成功,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对利用超链接制作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四年级二班制作的“少先队知识竞赛”游戏在班会课上闪亮露脸,在学校班队活动中获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任务的具体目标,还要对任务内容展开整合的优化处理,使任务蕴含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不要急于给出任务、讲解任务,而应让学生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探索任务完成的必要条件,从而给出解决方案,逐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任务显现层次,各有所“事”
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低,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也有差异,且在农村小学生个体差异更大,在任务设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学力基础,对相关任务进行科学设置,设置难易不同的任务,有层次性,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择附加的冲浪任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1)任务设置有弹性。如三年级第9课《初识“画图”》中认识窗口,教师设置的任务“记忆力大挑战”:大家盯住大屏幕,记住窗口的组成及名称,30秒倒计时。如日常上课中,每节课有5分钟打字练习,比一比谁打字最多最快最正确。再如四年级第5课《插入图片》,请在文档中插入1-2张合适的图片。这样的任务设置,学生们都有任务,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无所事事的现象大大减少。(2)能者当小老师,示范演示。每个班总有几个领头羊,有学生受家庭影响基础好,有学生学习习惯好会预习,有学生学习能力强一看就懂,这些学生对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比一般同学领先一步掌握,是教学极好的资源。教学中,笔者让这些同学当小老师,上台示范演示操作讲解,台上学生成就感满满,受到激励;台下学生学习信心足,向同伴看齐无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高。(3)为学有余力者设置冲浪任务。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喜欢在电脑上操作,为培养学生热爱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持久的兴趣,每一节课最后笔者都会为爱学习爱探究者设置一个冲浪练习。如三年级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冲浪任务是:你能使用手机设别学校的花草树木吗?学习《插入表格》一课,你能帮老师制作一张我班的课程表吗?学习《美化文档》后,制作好书推荐,在班级黑板报展出。教师长期坚持,学生日积月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爱好者,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也影响着这些小学生今后的志向。
总之,科学设置任务,使得任务更加有趣,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究、尝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萍.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下半月刊),2014(2)
[2]刘光生.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教学参考,2016(8)
[3]宋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9)
[4]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名师在线,2019(10)
[5]陈呈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