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研究

2020-12-09 05:30段振冰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必然性主体作用

摘 要:本文针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深入剖析译者自身的主体作用,这一基础上,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在重点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为我国文学作品翻译水平提升提供保证。

关键词:译者作用;文学翻译;主体作用;必然性

无论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在异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识,实现长远的流行和传播,不仅仅要对原著作品的质量高低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分析,而且更加要注重翻译的质量。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国文学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很少有人会怀疑我国文学作家的写作水平,而是大多数将关注点放在英文翻译方面。根据相关记录,莫言对其作品的译者也具有非常高的评价,但是翻译家对于读者而言,在读者的心目中仍然无法与作家相提并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翻译过程中,如果翻译好了那么光荣就属于原作,如果翻译的质量不高,那么整个罪责基本上都必須要由译者来进行承担。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频繁,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价值非常高,其主体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

翻译审美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译者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翻译审美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主体。译者在实践中并不会主动去接受原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学识内涵等这些潜在要素,对原文进行阅读、赏析、甚至是阐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其原文的内化,紧接着将内化后的原文进行外化,这就是整个译文的过程。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尤其是在对一些具有高难度的文本内容进行翻译时,无论是在语言方面或者是在翻译技巧等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对这些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整个解读过程中,可以真正促使译者本身的主体意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发挥[1]。这种形势下,译者的主体意识,也就是指译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具体的思维模式等都会对客体产生影响,也就是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正常解读。由此可以看出,译者自身的这种主体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翻译的质量。就好比英国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在对相关作品以及作者进行深入分析时,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方向出发,针对人物被潜抑的无意识、歌德从人物创造的角度出发,对哈姆雷特人物角色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对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了构造,让哈姆雷特的这种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各自从文本中领会到的内容不同,所以也造就了最终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这与鲁迅提出的看待人生时,是由于作者而出现一定的差异性,而在阅读作品时,又是由于读者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整个翻译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存在就是译者的主体作用,所以要在实践中将译者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译者而言,如果是一个理想的译者,在对各种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历经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由于从原语翻译到译语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译者现有的思维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进程。译者的思维发展一般情况下是以同化与顺应的方式来进行操作,母语在译者的体内逐渐构成中图式或是思维结构[2]。对译者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条件通常都是受到原语的环境、文本、文化等这些因素,而译者自身的思维构成也是由这些因素相互组合而成。这种环境背景下,对译者现有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原语、译语与文化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译者本身在时空局限性、思维阶段性等这些方面的演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还会产生无限的影响。最后同一个原语文本而言,如果是处于不同译者的手中,会产生出不同的译本。即使是同一个译者,但是如果是处于不同时期背景下,那么译文中的内容也会体现出明显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

2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

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体现会体现在很多方面,对整个翻译质量的高低也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原作品在活动理解之前,就已经开始处于一定未定的状态,语言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任意性特征,这样就会促使原作的文本内涵、深意逐渐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的存在,需要译者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和审美后,才能够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和落实。译者在对各类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紧接着对作品进行阐释。在整个过程中,要将其自身在文学鉴赏方面以及文学批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美学文化等[3]。紧接着,译者就会进入到一种语言的转换阶段,在整个阶段,必须要保证原作思想内容的高度还原,同时还要注意神审美信息以及语言风格在其中的体现。比如《谈读书》中的第一句,在翻译时,有几个译文是以下面这几种方式翻译出来的: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读书能给乐趣、文雅和能力。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

这仅仅只是培根散文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缩影。要想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就必须要对培根其他作品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谈读书”本身就是培根《随笔录》中的内容,其内容非常的精悍、结构也相对比较紧凑,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对该作品进行翻译时,要重点突出其散文的简约风格,从上述诸多翻译者的译文中,“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一译文能够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最佳,译文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原文的审美特征进行展示,不仅可以将培根语言风格转换的比较丰富,而且还可以以一种更好的修辞重现培根的散文精髓[4]。而第二种译文虽然整个形式上相对比较简约,但是并没有将原文中的语言气势充分展示出来,修辞手法也不到位,只是单纯的以词汇之间的层次推进为主体。最后一种译文缺乏简约性,同时排比也并不是很工整,将for delight翻译成为“怡情”、“养性”这种动宾结构,与后面的“增加才干”这种单个的动宾结构无法实现有效的对应。所以整句话翻译出来就稍微显得差强人意。

3结束语

译者的主体性通常情况下是指翻译人员在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可以通过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控制、改造,这样可以为译者的主体服务提供独有的特性作为支持。因此,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尊重作品本身的制约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保证作品翻译的质量,充分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慧慧.文学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J].海外英语,2020(03):143-146+157.

[2] 焦晓宇.论文学翻译的变异性与翻译标准的必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8):127-129+147.

[3] 刘永杰,许悦萌.文学作品复译中的译者声音研究:现状与趋势[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4):82-87.

[4] 李燕霞.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雷克斯罗斯诗词英译评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6):99-104.

作者简介:段振冰(1995-),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翻译硕士,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必然性主体作用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