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0-12-09 05:30邹慧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唯物史观生产力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即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同时彰显着唯物史观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唯物史观;四个全面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唯物主义并不像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布局、战略思想、发展总纲和顶层设计,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光辉。唯物史观是“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石,“四个全面”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

一、把握历史规律,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唯物史观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革命与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改革就是要打破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桎梏,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要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完善,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坚持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虽然会发生矛盾,但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能够解决二者的矛盾,从而实现相互引渡。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贯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从真理原则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立足于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制定的战略规划,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执政规律;从价值原则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正如习近平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信,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

二、激发历史动力,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相统一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实现的。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理论[1]指出:以生產资料为核心的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各种动力要素相整合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因此社会进步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体现为人日益全面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中,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从动态来看,生产力最中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社会基本标准内在的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经济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相统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依靠和为了人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价值尺度”,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在保证预定发展目标完成的基础上, 要尊重并满足人这一发展主体的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论断表明党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作出科学判断, 将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提升到新的高度, 同时也对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继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兼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过程中, 真正将为人民“谋福祉”牢记心中,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厘清历史主体,坚持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相统一

在马克思哲学诞生前的所有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没有贯彻唯物主义原则,唯心主义则主张历史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承认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即社会一般规律的实现归根到底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伟大人物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与历史人物的提出者,不仅如此,伟大人物提出解决历史规律的方案,从而使历史事件打印上“个人印记”和“个人色彩”。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的选择性只能存在在可能性空间之中,即建立在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生产力之上,但一个名族会选择怎样的道路还取决于对于名族利益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的把握,取决于名族交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亡图存,把握历史规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现代,我党需始终要牢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依靠,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辩证的决定论,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和终极价值准则。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辩证的主体选择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历史发展落到中国共产党肩上的任务,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不断开阔新局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坚决反对“四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制度建设都取得重要成就,保障党始终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习近平书记强调:“赶考始终在路上”,党始终要铭记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既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谋大略,展担当,同时要始终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箴言。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真理原则堉价值原则相统一,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堉人的全面发展标准相统一,坚持了历史决定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仍然占据重要着战略地位,焕发着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 1995.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人民日报,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50.

作者简介:邹慧( 1997年7月——),女 ,汉族,籍贯:四川乐山,学历:硕士研究生,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唯物史观生产力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来不及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