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书》中认为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左右曹、给事中等加官皆秦制,这与加官是武帝时始置这一普遍认知产生了矛盾。通过对侍中、常侍、诸吏的考证可以发现,加官中有的秦时已有,但并非作为加官;有的是汉朝制度,西汉中后期发展成加官;有的是武帝时创置。可见班氏的说法未免失之笼统,遇到具体的官职还需要具体分析。
关键词:西汉;加官;侍中;常侍;诸吏
关于西汉的加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1]739但是学界一般认为加官是武帝为加强皇权,以亲信建立内朝侵夺相权而创立的一项制度。如钱大昕在《三史拾遗》中说:“中外朝之分,汉初盖未有之。武帝始以严助、主父偃辈入直承明,与参谋议;而其秩尚卑。卫青,霍去病,虽贵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职事。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中者,皆自讬为心腹之臣,此西京朝局之变。史家未明言之,读者可推验而得也。”[2]劳榦先生在《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中就指出:“汉代的政治是以武帝为转折点,内朝与外朝的分别便是在武帝时代形成的。”[3]至于中朝与加官的关系,从《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一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1]3253中可以明确看到,侍中、常侍、散骑、诸吏这几个加官都是中朝官,而且根据职位性质以及安作璋、熊铁基和劳干先生等人的观点,孟氏所遗漏的左右曹、给事中等官制也是中朝官无疑。
这就使得我们对于文首《百官表》中的记载产生了疑问。既然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左右曹、给事中在武帝时以加官的形式成为了建立内朝的关键,那么这些官制是否确实在秦代都已经存在了?如果存在,它们是否原本就作为加官而出现?班氏“皆秦制”三字未免失之笼统,下面,笔者将以侍中、常侍、诸吏这三个官职为例就加官的出现时间加以考证。
一、侍中
侍中一职的起源,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黄帝时代,《艺文类聚·职官部四》引《环济要略》中说:“侍中古官也,或曰风后为黄帝侍中。周时号常伯,言其道德可遵也,秦始皇复古,冠貂蝉,汉因而不改。”[4]但是此说被杜佑斥为“皆出兵家及谶纬之文,不足征也。”[5]杜氏的说法是:“侍中者,周公戒成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常任以为左右,即其任也。秦为侍中,本丞相使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侍中为加官。”[5]其关于起源的说法应来自《汉官仪》:“侍中,周官,号曰常伯,选于诸伯,言其道德可常遵也。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中称制,出即陪乘,佩玺抱剑。”[6]138常伯在尚书中已出现。《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7]《汉书·谷永传》颜师古注曰:“常伯,侍中也。伯,长也,常使长事者也。一曰常任使之人,此为长也。”[1]3447可见常伯是随侍天子,听从任使的职官。周代的史料中并没有出现“侍中”一职,因此可能是后世将“常伯”一职更名为“侍中”或者是因两者具有相似的职官特征而将侍中比附于常伯。
秦时已有侍中一职。《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8]3103“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8]3107《史记·吕不韦列传》集解引刘向《说苑》:“毐与侍中左右贵臣博饮酒,醉,争言而斗。”[8]3049侍中与御史、谒者并举,显然并非是作为加官的。《汉官仪》:“侍中,左蝉右貂,本秦垂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6]138《汉官旧仪》:“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西曹六人,其五人往来白事东厢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领百官奏事。”[6]36可见此时的侍中是丞相的属吏,作为联络丞相与皇帝的纽带而往来于禁中,并不作为加官使用。
前引通典中说汉侍中皆为加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史记·吕太后本纪》:“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注引应劭曰:“入侍天子,故为侍中。”[8]508《汉书·佞幸传》中则记载:“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起卧,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1]3721可见,专任的侍中由年纪轻轻的功臣子弟或亲信者充任,负责照料天子的起居,不再是之前丞相的属吏,也与位高权重的加官侍中不同。专职侍中到侍中作为加官使用后仍保留,《汉书·霍去病传》:“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1]2478是一个例子,史高、桑弘羊等也是如此。
史传中最早明确将侍中作为加官使用亦在武帝世。《汉书·朱买臣传》:“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1]2791《汉书·吾丘寿王传》:“后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1]2795《漢书·韩信传》:“(韩)增少为郎,诸曹侍中光禄大夫……”[1]1857此后这种用法终西汉一朝不绝于书。由此可以推断,侍中作为加官使用应始于武帝时期。
二、常侍(中常侍)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挡左貂,给事殿省。”[9]2508《汉官仪》:“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多以为加官。”[6]139这几条史料都说中常侍是秦制,但是遍考《史记》《汉书》,秦及汉初除了作为修饰短语的“常侍”外,并没有作为本官或加官出现的“常侍”或“中常侍”。所以秦制之说似乎不太可信。
那么常侍和中常侍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百官志三》引李祖楙:“西京初惟有常侍,元成后始有中常侍之名,然皆士人。中兴用宦者,又稍异焉。”[10]官名中最早带有常侍的当追溯到文帝时期的武骑常侍《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8]3467司马相如也曾担任这一职位。另又有“常侍郎”,《汉书·东方朔传》:“上以东方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1]2845事在武帝时。单独以“常侍”或“中常侍”为官职的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产弟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1]279初元是汉元帝第一个年号,而此时许嘉已经官居中常侍,则可知元帝即位之初已经有了中常侍这一职位。此后担任该职位的尚有晁闳、班伯、班稚、王闳、宋弘、龚舍等人。只称“常侍”为官职的亦在此后,如《汉书·成帝纪》:“常侍闳前为大司农中丞,数奏昌陵不可成。”[1]322按时间来推断,这些“常侍”应该是中常侍的简称。
中常侍这一加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未曾出现一例明确记载担任者本官的,对此,李炳泉先生解释说:“西汉作为加官的中常侍是由常侍郎演变而来,且因其特殊的职责,一直未加到较侍郎或常侍郎更尊的官位上。”[11]并且,他引用武普照先生的说法:“西汉时期,随着内朝官系统的建立以及郎官制度的发展,郎官以加官给事内朝遂成定制。许多直接出任加官的貌似专任的史例,其实质上是以郎官的身份再任加官……因西汉郎官以加官给事内朝已形成制度,故史书在记录此类例证时常略去郎官之称号,只言加官。”[11]这一论断很好地解释了中常侍究竟是否作加官用的疑问。
所以,按照中常侍这一职位的发展过程来看,该官不太可能是秦制,应是先有一系列加常侍称号的郎官,之后随着加官和中朝制度的成熟,大概到宣、元时期,出现了加“中常侍”的官员。由于其本职本质上仍是郎官,所以并不像其他加官那样加给将军、卿大夫等。
三、诸吏
《汉书·成帝纪》:“封舅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注引应劭曰:“《百官表》诸吏得举法案劾,职如御史中丞。武帝初置,皆兼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为之,无员也。”[1]304应劭认为诸吏是武帝时始置,这显然与班氏所言“皆秦制”不符,那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可靠呢?
或据《汉书·贾山传》:“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敺射猎,一日再三出。”[1]2325认为文帝时已有诸吏,但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此处的诸吏与常侍一样都不是指官职,两者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常随从在左右的各种官吏,与文帝一起驰敺射猎。
诸吏一词最早明确作为官职使用应在《汉书·霍光传》所记的群臣议废昌邑王的奏中,其中一人自称“诸吏文学光禄大夫丞迁”[1]2940。事在昭宣之间,此后加诸吏的官员则地位尊崇,史不绝书。由此可见,相比于“皆秦制”的说法,应劭的说法应该更为可靠。
四、结语
从侍中、常侍、诸吏这三个加官的考察来看,加官中有的是秦时或者汉初旧官,武帝后被用作了加官,有的干脆就是武帝时设置的。中朝的创立是汉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革新,这一革新基本是通过各类加官的设置而得以实现的,我们的考证也证实了这一点。《百官公卿表》中“皆秦制”的说法并不准确,秦时即便有这些加官的官名存在,也都不是作为加官来使用的。至于各个官职产生发展的历程,还需要具体官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钱大昕.三史拾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34.
[3] 劳榦.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秦汉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9:278.
[4] 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864.
[5]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45.
[6] 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9.
[8]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華书局,1965.
[10]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179.
[11] 李炳泉.西汉中常侍新考[J].史学月刊,2013(4):127-130.
作者简介:夏政(1988—),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研究生,湘潭大学,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