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扬雄教育治学观的现代解读

2015-12-02 01:10吴春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扬雄教育思想西汉

吴春香

摘要:西汉大儒扬雄,一生著述颇多,《法言》是其表述对社会、政治、哲学看法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诸多扬雄关于教育和治学方面的观念。如他提倡的慎言慎行、注重内外兼修的思想,“言必有验”的思想,习行思结合的思想等,都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良学风的纠正、以及人们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具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西汉;扬雄;教育思想;治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0102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学者,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其在辞赋方面的成就为世人熟知,《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1]他著述颇多,除大量辞赋外,还有《法言》《太玄经》《方言》等,表述其对社会、政治、哲学的看法,其中不乏诸多反映其教育治学观点的言论。学界对扬雄思想的研究大多是从其文学、语言学、儒家经学等方面的贡献入手,对扬雄思想体系中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就其《法言》中的言论,对他的教育治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教育治学之作用在“去恶迁善”

教育作为一种起源已久的社会现象,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人,千百年来,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对此保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扬雄作为一代大儒也不会例外。扬雄对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是根据他的人性论思想做出的,他在继承和综合前人人性学说的继承上,提出了人性善恶混的观念。他在《法言·修身》中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2]这一思想既不同于孟子的“性本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本恶”论。他所认为的善恶混并不是善恶不分,而是善恶混杂在一起,人性中不仅有善的因素存在,也有恶的因素存在,人的发展就有了两种可能,一是成为善人,二是成为恶人,怎样发展就取决于人的后天所“修”。怎样才能使人性去恶迁善,扬雄认为最主要的方法是要“修性”。《法言·学行》云:“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2]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不接受教育,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虽然扬雄的这一观点有偏颇之处,但是他强调通过学习,改造人性,是有一定道理的。扬雄一直重视教育治学的作用,只有通过教育,人性才能达到“去恶迁善”,只有人性善,人与人之间才能恭谦礼让,没有尔虞我诈,社会才会得以安定。这一思想给我们现代教育的启发是,教育的作用不是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改造人性,是实现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教育治学之根本在“求为君子”

扬雄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自我修养的提高,在于学习做人,在于成为君子。汉代建立了察举制来选拔人才,一方面促进了尚学风气,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目的。扬雄面对这种情形则认为为了功利而读书,终究不过是小人而已,要想学为君子,就得像圣人那样,重道轻禄,这个才是对人修养培养的关键。他提出:“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也就是说,把人培养成“君子”才是教育学习的目的。然而如何才能成为君子,扬雄认为“强其所不足,拂其所有余。”培养君子最重要的在于实践“道”。他说:“夫道,非自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在扬雄看来,“道”并不是神秘深不可测的,无非是历史或现实以及自然界的规律,或者也可能是人的理想境界。实践“道”,就得以圣人为行事标准,因为圣人相对于物质利益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这才是“为正道”的表现。培养君子的关键在于对“道”的深悟和实践,“道”在当下可以理解为理想和现实规律,这一思想对我们当前教育的启示就在于,在教育的过程当中,给学生灌输的应该是纯粹的知识和对理想的追求,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才去读书。

三、教育治学之路径在“尚智”与“崇德”

对于如何实现培养君子,扬雄特别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作用,他重视“智”,所以把“智”作为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这就是他的“尚智”说。在扬雄看来,“智”就是思的理性认识,是博学的认识论。他用“皋陶以其智为谟,箕子以其智为武王陈洪范”的事例来阐述了“智”的重要性。君子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然需要知识,而且知识还要广博。如何才能使知识变得广博?扬雄认为要“多闻见”,要多方面广泛地接触实际,全面探求知识。但是在追求知识的时候,要“识乎正道”,选择真正有用的知识,摈弃有危害的内容。

扬雄生活在一个注重神学而轻视儒学的年代,当时人们道德普遍衰微,他因此道德倡导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常修德者,本也”“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君子全其德”。君子“崇德”,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做到“言必有验”:“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3]张岱年先生把这一思想理解为:“事胜辞,辞不能尽量表述事实,失之粗直;辞胜事,辞超出了事实,失之虚浮。事辞相称,才是标准。”[4]所要言明的道理,必须要与事实相符合,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不然就是欺骗人的虚妄。扬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经常强调“道德仁义礼”的作用,他说对于人来讲,“道德仁义礼”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们行为处事遵循的最根本准则,人一旦具备这五种要求,就相当于人身体具备完整的四肢,所有的活动便自如了。然而君子要具备的不仅只有仁义道德,还要有慎言、不谄、不骄、刚勇等的特点,这样,君子的人格才算是完善的。扬雄形象地阐述了仁义礼等道德观念对人的重要作用,也肯定了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

在“尚智”与“崇德”的关系上,孔孟强调的是“德”高于“智”,然而扬雄则认为“智”比“德”重要,但是并没有忽略“德”的重要作用,扬雄主张用“德”来约束“智”[4]。扬雄解释说,如果“智”利用得不恰当,那么“智”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利用“智”的具体实际活动中,就必须得依靠道德的制约。只有智与德合理统一,人们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用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价值上。

四、教育治学之方法贵在习行思结合

扬雄在其一生的治学和专门授徒讲学的经历中,也总结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法。

1“习行之,上也”

这是扬雄关于教育治学方法最基本的观点。习行论是前秦儒家的传统思想,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但是却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源于后天的学习。孟子则认为学习不过是对固有的“良知”的扩充。荀子强调知识还是来源于教育和学习。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思想较孟子的更为合理。扬雄在其教育实践中,更为突出了习行的重要性,他强调:“君子强学而力行。”曾经用“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2]来比喻,说明学习必须得坚持才能达到目的,道德的修养也是如此。学习和修身的目的是行道。扬雄在《学行》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行之,上也。”付诸于实践是对学习成果的最高体现,成言立论为次一等,再次是能用来教授他人,但是如果三者都不能做到,那就和不学习的人没什么两样了。也相当于白学了。在《学行》中有提到:“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于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意思是说学习了什么,就对人的塑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学以治之,思以精之”

扬雄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注重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扬雄对思想的过程做出了完整的分析,他说:“故思小乎一,反复乎二,成意乎三,条畅乎四,著名乎五,极大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八,殄绝乎九。”[3]意思说第一个阶段是开始思考;第二阶段为反复思考;第三阶段是要有一定的意志和计划;第四阶段就得把意志和计划付诸于实践;第五阶段便可以成功了。扬雄认为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善于思考才能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学与思的结合,是教学、治学中最为重要的。

扬雄所强调的学习方法,是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这启示我们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知识,有了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把学习与思想相结合,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再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教育也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塑造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扬雄的教育思想对其后世的封建社会以及当代社会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本质上看,扬雄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但就其一生的学习做人及教育治学的方法和原则,他所强调的慎言慎行、注重内外兼修的思想,“言必有验”的思想,习行思结合的思想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不能抹杀他教育治学思想的价值,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都对现在的教育有启示作用,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良学风的纠正、以及人们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都具启发和借鉴的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王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扬雄.太玄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张岱年.扬雄评传[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3).

(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扬雄教育思想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西汉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