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雯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相互之间的互动,可以看作是智慧、虚拟和实际应用的结合[1]。“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最初是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代表性企业的整合与创新,使新的商业业态逐步成长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公众创业、产业智能提供新的环境和支持。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目前,“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果将其应用于教育,特别是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借助云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实现教育学习的智能化、人性化。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斯蒂芬·斯克里芬首次提出的,它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性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独立学习,并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课程内容评价比较片面。一般来说,思政课的评价内容是片面的,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则处于欠缺状态[4]。因此,在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理论上讲,思政课是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渠道。然而,在实际课程中,思政课的评价方法与其他知识型课程的评价方法差别不大[5]。因为在思政考试试卷中,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在学科能力和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知识,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品德和能力,导致评价结果和评价相对片面。
2.思政课的评价功能单一。由于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评价的指导和监督,对评价的认识不足、改进和发展不足,以及过多的基于高考的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把高考试题作为评价现象,出现评价目的不明确、结果不全面等问题[6]。目前,高中学习习惯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大学学习。从高中开始,能考高分顺利通过升学考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死记硬背是学生学好文科知识的重要法宝。高中老师也常常会以讲解高考试卷、模拟相关试题、实行多种考试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习惯被学生带到大学,不少学生认为思政课背背笔记就能通过考试,而忽视思政课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思维和情感的培养作用。
3.思政课的评价主体错位。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对学生思政品德的评价逐渐多元化,与此同时,评价主体差异也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元体系,使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相互参与、相互作用,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无法充分发挥[7]。学生基本处于被评判的状态,这对其自尊、自信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被评学生对评价者的排斥、反对、憎恨、恐惧等态度,其中一些人甚至开始作弊、欺骗。
价值认同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学生的共同价值定位和信仰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形成性评价已成为教学评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由于形成性评价具备“立足过程、注重发展”的特点,其多样化动态的评价方法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8]。“互联网+”背景下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形成性评价和现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差别,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过程的完整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当下教育中,针对这些内容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定量描述、定性描述和价值判断的总和可以看作是思政课评价的重要部分,是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作为评价的核心,也是评价的最后环节,并能够利用价值判断,保证评价的完整性[9]。形成性评价能够完成多途径信息的收集和汇集,确立多维、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收集的信息作出科学深入的价值判断。
2.以学生为主体,多个受益群体参加。由于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教师和专家是评价的主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情感和能力,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核,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在网络环境下,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其评价内容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相关活动,使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思政课程评价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10]。通过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提高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评价过程性的动态性。“互联网+”下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修正与完善,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能力。学生的课堂数据是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完成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不足,调整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在思政课中的整体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学之前,教师利用网络,让学生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结构,并相应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建议、需求和思政课教学环境,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学习[11],基于网络的主动学习资源形成新的学习资源,整合到学习者和学习平台中。同时,根据大数据平台保存并记录的学生自己的学习轨迹,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科学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认知。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通过布置不同的作业,拓展培训内容,挖掘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专家和教师完成教学目的的弹性评价。其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背景下形成性评价在思政课中应用过程
1.课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思政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主要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和学习兴趣。提倡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参与、体验、实践等方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医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寻找相关病例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辩证法来实现教学目的[12]。
2.课中贯穿教学的始终。形成性评价体系应尽量与各种教学环节相结合,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关键节点的合理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理解分析是否有必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互评价而集体评价,教师要尽量考虑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中国针灸为什么强调“头有病脚有病,左有病右有病”的观点。它能让学生思考观点背后的客观依据,激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师生互动。
3.课后合理安排学生日常作业。思政课教学结束后,应注意安排日常作业。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以课文为主。每天的作业内容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综合知识的运用。尽可能将客观题排除在主观题之外。每天的作业可以以小实验、小组活动总结、单人练习总结、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堂讨论、多媒体等教学形式深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性评价主要作用是关注学生对政治概念、政治思想等过程的理解及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来与人合作的态度、思维和沟通的能力与探索的精神。其核心可以看作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及体验成功[13][14]。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形成性评价方式的直接影响,甚至降低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为了避免评价方式简单、乏味导致的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设计多样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如下所述。
1.课堂表现考核。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侧面反映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听课状态及互动等各项表现,制定学生课堂表现观察表。课堂观察表在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能直接记录学生的真实状态,并且教师能通过课堂观察表获得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全过程的情况,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和不良后果。课堂观察表通常采用检核表、评价量表和轶事记录等方式,比其他方式更节省学生的时间、简便易行。具体内容如下述所示。
2.检核表。检核表是一组列出表现和成果的衡量向度标准,用来记录课堂的表现,把要观察的学生行为逐一列出。评价向度的设定要有顺序,观察者要逐个检查每一个被观察学生的表现,对照他们的行为,并将表中的判断“是”与“否”作标记。如果学生符合行为要求则在评价中加分,不符合行为要求则减分。观察者将学生每天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检核表上,可以以一周为节点,汇总学生在这一周的总得分情况,以此判断学生这一周的基本行为和表现情况。自评和互评都能够使用检核表完成,通过检核表使学生正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后,调整学习态度和改进学习行为,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检核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检核表
3.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与检核表相类似,是对过程和成果判断的评价方式,主要作用是对行为质量和频率评分。提供评价某个表现出现的程度或多少的程度,以此表现行为的特质。其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评价量表
4.专题作业评价。项目作业评价是将评价目标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相结合,完成作业设计。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智力的类型和特点,并给出评价和建议。作为评价学生智力活动的产物,通过对这些专题作业的分析,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倾向。研究性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利用所提供的探究性问题和手段,自主探索知识,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性物质思维加工成学习成果。课题作业要求学生完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和结论,通常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讨论、实验探索、文献复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完成。例如,在教材的“经济生活”模块中,可以安排学生学习“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具体因素”、“城乡居民消费比较研究”、“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等。通常在开学时,我们应该把这些科目安排好,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要研究什么课题,什么时候报告结果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按计划行事。同时,在学生完成课题作业的过程中,应告知学生评价标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具体评价标准见表3。
5.实践成绩考核。思政理论课实践课成绩占30%。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课外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观察、阅读、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考察等;网络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浏览课程网站、互动栏目提问、举办论坛、完成作业等。具体的活动安排方案见表4。
1.提升教学水平。思政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思政课学生作业分析、课堂作业分析、课堂讨论分析、教师观察分析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困难,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形式化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使其更好地体现形态,取代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表3 专题作业评价表
表4 思政课实践活动安排方案
2.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控制力和自我调适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果[15]。
3.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效益。形成性评价具有多样化的优点,与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一样,符合多样化评价指标的要求。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是评价指标多样化的基础,否则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外,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使评价不合理。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每个评价指标中都能充分反映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思政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而丰富的过程,应避免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尽可能地保证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的本质可以看作是激发各评价主体评价意识的工具,并完成各评价指标中被评价者的评价状况,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评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