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凤,李强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微生物检验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参考价值重大。有报道认为病原微生物检验对流行病学感染性病症的防控工作有重要价值,在感染患者的疾病控制中有参考意义[1]。由于病原菌种类繁多、检验流程复杂,加上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2]。病原菌耐药性是其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其一旦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因此临床在进行抗菌治疗时,要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本次研究对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分布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检验科接受微生物检测的600 例患者的微生物检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标本来源:泌尿外科、妇科、内科、儿科、呼吸科、心内科等科室送检的血液及尿液、痰液、分泌物等。标本对应患者资料:男性325 例,女性275 例,年龄10~83 岁,平均(48.66±12.33)岁。
1.2.1 标本采集方法
痰液:患者晨起将痰液直接吐进干燥无菌的容器中,盖好盖子后及时送检。尿液:取患者清晨中段尿液,装入干净容器中,及时送检,室温保存时间不超过2 h。分泌物:对病灶表面采取0.9%氯化钠溶液清理,采集病灶深部分泌物或脓液,置入无菌试管送检。对于闭锁脓肿的采集:常规消毒进针周围皮肤,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后送检。烧伤渗出液采集:常规清创,采用棉拭子收集创面渗出液体,送检保存。血液采集:在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或动脉血,置入无菌容器及时送检[3-5]。
1.2.2 检测方法
采用DL-96 机器对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依据不同标本的操作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流程进行。详细记录相关检验步骤与温度,对标本治疗进行严格控制。药敏试验:在无菌操作原则指导下,对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检测采取K-B 试纸扩散法,病原菌耐药性判定依据为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相关标准[6]。
对微生物检测报告进行分析,调查影响临床微生物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统计微生物检验报告准确性。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的微生物检验报告中,共计77 例出现误差,检验准确率为87.17%,其中蛋白定量检验准确率最高,达91.00%,病原菌培养准确率最低,为76.67%,见表1。
表1 微生物检验报告准确性(n, %)
本次研究对我院2018 年与2019 年期间存在误差的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操作人员、标本因素、操作规范为影响临床微生物检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标本因素占比最高,2018 年占比45.95%,2019 年占比40.00%,具体见表2。
表2 影响临床微生物检测报告质量相关因素构成情况(n, %)
600 例送检标本中,共有730 株病原菌被培养出,革兰阴性菌占比50.27%、革兰阳性菌占比38.49%、真菌占比11.23%,以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占比较高,见表3。
表3 病原菌分布与构成(n, %)
经统计,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金葡菌对红霉素、喹诺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见表4。
目前,病原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随着临床药学的深入研究和制药技术的蓬勃发展,更多抗菌药物被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死亡率,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情况比较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8]。因此,在临床上开展病原菌耐药性检测和相关研究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中发现,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格兰阴性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但对β- 内酰胺类药物比较敏感。以金葡菌为代表的格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红霉素与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明显,对万古霉素则比较敏感,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抗菌类药物应用的不规范情况。
表4 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构成[n(%)]
本次研究对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标本采集因素、操作人员、操作因素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提升临床检验质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对标本采集与送检程序加以规范,严格按照无菌原则采集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标本质量;加强对检验人员相关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严格控制检验环境,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在进行检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进行,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检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
综上所述,在进行微生物检测时,必须严格把控检验质量,减少检验误差,在治疗时,以药敏试验为参考依据,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降低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