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哲
(通化市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作为临床上常见足部畸形,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可与遗传方面与生活习惯方面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由于该疾病容易对患者足部美观程度、行走障碍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接受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而手术治疗为该疾病常用方法。本研究对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16 例,年龄50~65 岁,平均(58.23±4.67)岁。本次研究纳入标准:①经X 线检查后符合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诊断标准,且拇外翻角>25°,同时有相关行走障碍出现;②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截骨矫正术:使患者呈仰卧位,使其双侧足踝关节悬空,实施常规消毒处理;使用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并根据检查结果在患者近节趾骨近端内侧处进行切口处理,切口长度需保持1 cm,同时需在趾骨骨膜处使患者关节囊分离;对患者突出的骨赘进行打磨处理,在打磨过程中还需进行局部降温处理,以免导致骨组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坏死现象;对打磨后的病变关节囊及骨屑进行清理,待清理完成后以骨锉对打磨处进行圆滑处理;最后需根据患者症状选择不同的趾骨颈截骨术进行矫形处理,完成后固定即可。
使用负重正位X 线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患足解剖角度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加以对比。
运用软件S P S S 2 1.0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t和(±s)来检验和表示计量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足解剖角度更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足解剖角度变化情况(±s, °)
表1 治疗前后患足解剖角度变化情况(±s, °)
组别 拇外翻角 第1 和第2 跖骨间角 第5 跖骨外翻角 小趾内翻角治疗前36.88±6.79 16.97±2.71 18.44±7.15 6.37±3.91治疗后16.32±4.63 10.34±1.28 4.32±1.27 2.15±0.96 t 8.666 7.663 6.735 3.630 P 0.001 0.001 0.001 0.001
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临床上多见于女性群体,具体就是指趾骨长轴与拇指长轴所形成的夹角>15°,该疾病可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则具有明显积极作用[2]。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畸形矫正及恢复脚趾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传统手术治疗是通过大切口、空心钉及克氏针等方式对截骨段进行固定,这种术后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不好,并且固定及恢复时间长,容易对患者造成长时间严重痛苦,因此更为有效的微创截骨矫正术开始得到广泛关注[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微创截骨矫正术就是其中一种微创手术类型。微创截骨矫正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并且优势显著,其优势可包括手术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无需固定等,因此微创截骨矫正术现已成为该疾病首选治疗方法[4]。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足解剖角度更低,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患者治疗时,通过微创截骨矫正术可取得确切临床效果,使患足解剖角度变化得到改善,该手术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可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