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认识并治疗1例席汉氏综合征及分析

2020-12-09 11:28秦慧清
关键词:太阴附子半夏

秦慧清

(晋城大医院中医科,山西 晋城 04800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5岁,主诉“乏力、纳差23年,加重伴恶心、呕吐5月余,腹痛2月”。

现病史:患者22岁产后大出血出现闭经、乏力、纳差,被诊断为“席汉氏综合症”,2014年5月上诉症状加重,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就诊于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征、垂体危象、骨质疏松、慢性胃炎”。长期使用强的松5 mg qd,左旋甲状腺素5 ug qd替代治疗,同时使用胃动力药、消化酶治疗,效果差。2014年8月底出现上腹部疼痛,时间持续半小时以上,每日3~4次,用热袋外敷可减轻。胃镜:浅表性胃炎,腹部超声未见异常,淀粉酶、脂肪酶未见异常,激素加量并加多方治疗2月无效。每日仅能进食少许小米粥,体重下降30斤。2014年10月28日到我院治疗。查体:T35.8oC,P77次/分,R 19次/分,BP 70/45 mmhg,体重43 Kg,皮肤干燥无光泽,毛发、眉毛稀疏,腹部可见色素沉着(灼伤),脐周及中上腹部压痛阳性,Muphy征阴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尿酮体阳性;空腹血糖:4.04 mmol/L↓,血离子:Na 131 mmol/L↓;甲状腺功能:TSH 1.64 miu/L,FT3 2.76Pmol/L↓,FT4 2.46Pmol/L↓,TT3 0.84Pmol/L↓,TT4 22.94Pmol/L↓;性激素:睾酮0 ng/ml,雌二醇11 pg/ml,催乳素1.09 ng/ml,孕酮0.23 ng/ml,促黄体生成素1 mIu/ml,促卵泡素3.47 mIu/ml。盆腔超声:子宫体积较小,子宫内膜不清。甲状腺超声正常;复查胃镜及腹部超声未见异常。

首诊:极度乏力、纳差,烧心、头晕、恶心、呕吐,口苦不干,不欲饮水,腹痛日3~4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四逆,尿量少,色清亮,夜尿2次,大便3~4日一行,无汗出、恶风寒。舌暗苔白微腻,脉沉细无力。六经辩证:太阴少阳夹有饮邪,拟茯苓饮和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治疗:柴胡15 g,黄芩9 g,黄连2 g,炙甘草6 g,党参15 g,茯苓10 g,半夏15 g,陈皮30 g,苍术10 g,生姜15 g,大枣4枚,2剂。

二诊:患者恶心、口苦已,呕吐次数减少,可进食水,余症未减,舌脉无变化。六经辨证:太阴夹有饮邪,选方茯苓饮加减治疗:炙甘草6 g,党参15 g,茯苓10 g,半夏15 g,陈皮30 g,苍术10 g,生姜15 g。

三诊:患者腹痛无变化,口和不欲饮水,腰困,尿量正常,大便不干,大便3日1行,余症消失。舌暗苔白微腻,脉沉细无力。

六经辨证:太阴病夹有饮邪,更换为附子粳米汤加减化裁,具体方药如下:附子6 g先煎,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30 g,白术30 g,厚朴6 g,生姜15 g,大枣4枚,取粳米汤煎药。

1剂后自觉腹痛程度减轻,3剂后每日腹痛次数减少1~2次,使用附子粳米汤加减化裁6剂时腹痛完全消失,10剂时症状全部消失,续服附子理中丸,纳食好,腹痛完全消失,精神好,血压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化验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正常。直到2019年1月3号复诊体重48kg 血压126/73 mmhg。

2 病例讨论

患者产后大出血,继发闭经和不孕,诊断为席汉综合症,就诊时有乏力、纳差,周身毛发稀疏,体温、血压、空腹血糖均低,甲状腺功能及性激素水平下降,超声检测可见子宫萎缩。西医给予相应激素长期替代疗法。中医根据临床症候,将其划分在“闭经”及“虚劳”范畴。在现代中医文献报道中以个案报道为主,未见到相关课题大样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脾肾阳虚、气血双亏、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型, 脾肾阳虚为其主要证型。故临床大都采用温肾健脾为本病的基本治法,而六经辨证者少。

伤寒论有“太阴病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的记载。初诊有乏力、纳差、呕吐、腹痛,口和,脉沉,辨证为太阴;不欲饮水、夜尿多,舌暗苔白微腻为饮邪中阻的表现,恶心、呕吐、口苦属少阳;首诊后少阳证罢,太阴夹有饮邪未变,续以茯苓饮治疗,呕吐得以改善,而腹痛无丝毫变化。重新调整思路,患者虽无腹中冷、肠鸣腹泻,但腹痛时每以热水袋局部外敷,皮肤烫伤而不觉热,故病邪主要是寒邪,而寒邪多附于水湿之中,联想《金匮要略》中“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更换为附子粳米汤治疗。1剂腹痛程度减轻,6剂腹痛完全消失,10剂时症状全部消失。附子粳米汤具有温中散寒止痛、降逆和胃蠲饮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痛。水湿祛则寒无所依,故腹痛愈。

本方药组成有炮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其中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除表寒,内达下元温痼冷,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附子有强心、镇痛、抗炎功效。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肺经,有祛痰湿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金匮要略正义》认为粳米之用为粳米以承土德培元气也,与甘草、大枣相合,共奏扶正健脾和中,甘缓补虚止痛之功。五种药物的配伍用于太阴病腹痛者。附子是乌头的子根,十八反中乌头反半夏,常认为附子半夏有配伍禁忌。《金匮要略》首次记载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后世医家也有运用,如附子半夏汤、五积散加附子等。刘沛然认为半夏附子合用治疗阳虚寒痰冷饮,有能斩关夺将之功,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疴起,病邪除”[1]。现代药理研究两药相伍可增加心脏毒性,对肝肾生化学及形态学均有影响[2],而甘草、干姜可以抑制二萜类生物碱的吸收,尤其是毒性较大的双脂类生物碱吸收,达到减毒的作用[3];朱日然等研究表明附子与法半夏共煎剂的双脂类生物碱含量降低[4]。但查阅临床相关文献,多数医家认为临床加干姜、生姜、炮姜与甘草以制其毒性,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两者配伍不会增强毒性、降低疗效。附子粳米汤中有甘草,本案中有生姜,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脾胃经,有行水消痰止呕、开胃气之功效,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临床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要注意附子与半夏常用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其次注意其煎煮时间;增加减毒药物的配伍;临床尽量选取生半夏。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同治太阴腹痛。临症虚寒有水饮之邪者,更侧重于附子粳米汤。

本案经西医及中医时方治疗数月无效,而临床运用六经辨证,临床观其脉证,方证对应,活用经方,几剂中药便使顽固棘手的疾病见效,突出中药的简便廉验特点,故经方值得推广。但本病为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过程中需要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太阴附子半夏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黄帝内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半夏入药多炮制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