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0-12-09 11:28刘媛媛刘万敏
关键词:中西药西药缺血性

刘媛媛,刘万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原464医院),天津 30038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所引起的原因就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病变引起的。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患者的缺血程度,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两种。后循环缺血经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眩晕,其发病的几率占到了65%以上。其发作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中老年患者。该病的发病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无法一次性根治、很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等。而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阶段的发展,以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展望。

1 中医学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汤药治疗

蔡洪、杨德钱(2019)年在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指出:在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分组后,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并将两组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后发现,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具有确切的疗效。杨小艳、唐茂明(2019)年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实用该种汤药能够提高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各血液流动变学指标水平,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5%。可见,采用中医汤药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1.2 中医针灸治疗

耿昌、陈彦、吴宏生、冯莹莹、刘景、张元明(2016)年共同分析了醒脑三针针刺法治疗后,对其临床治疗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的研究和观察。在将7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分组之后,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静滴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加醒脑三针针刺法。通过对比发展,其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蒋盈盈(2017)年探究了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之后,采用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的患者的病症得到了缓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李修鹏、胡丙成(2018)在发表的期刊中对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了临床的观察和研究。其通过研究,介绍了引起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和发作的特点,并用过采用针刺治疗方法,例如:采用解结松筋、磨骨刺激法治疗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让患者摆脱了该种病症给患者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和身体上的痛苦。可见,采用中医针灸方法不仅毒性作用较少,疗效也非常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1.3 中成药治疗方法

历金财、罗清杰、樊建平、徐因(2014)年对通神复脑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引起93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发生该病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例如: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情况分析。在注射氯化钠液和倍他司汀液的基础上服用通神复脑丸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3%。在根据两组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可以看出,服用该中成药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运用通神复脑丸治疗相对于单纯使用西药的作用更为明显,其不良反应较少、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额的脑血流动力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刘政伟、王清峰、务孔彦、郭子华、张玲(2018)研究了定眩丹对治疗肝肾阴虚型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两组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定眩丹治疗)之间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其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地动脉血流速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成为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

2 西药治疗

胡倩、郑丽芳、李洪林、高轩、周子英、王希佳、管倩倩(2018)年分析了西药盐酸倍他司汀与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在选取的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和盐酸倍他司汀;观察组采取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血塞通治疗的方法),通过将这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对比和分析之后,观察组各方面的治疗都要由于对照组,且两组并没有发现任何的不良反应。证实了西药盐酸倍他司汀与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党利华、王咏龙(2019)年探讨了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期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治疗疗效,分析了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并运用NIHSS评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指标进行了分析。根据评分的结果可以看出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证实了丁苯酞软胶囊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赵娜、李东旭、王庆海、许晓冬、郑建彪、张振芳(2018)分析了羟乙基淀粉溶液(HAES 130/0.4)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即在2016年至2017年就诊的10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乙组在采用羟乙基淀粉溶液(HAES 130/0.4)注射液治疗之后,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6%。在经过7天、14天给药治疗后,其ALT、AST值明显高于正常值;尿RBC、WBC异常率分别为10.0%,6.0%。这些都证实了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溶液(HAES 130/0.4)治疗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还大大提升了治疗的效果。王燕、吴涛、赵铎、王丹、武继涛(2019)分析了丹参多酚酸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在采用该种治疗方法之后,血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之前,其痊愈率也高于治疗之前,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并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3 中西药结合

戚文超(2018)对中西药合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将这些患者进行了分组,即对照组采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升阳活血汤治疗的方法。其总有效率观察组92.9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95%。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根据对治疗治疗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情况的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水平要高于对照组的水平,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证实了中西药合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靳玉梅(2019)分析了中西药合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后,两组患者在食用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活血定眩汤,其DARS及DHI评分较治疗之前有了明显的降低。而观察组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要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中西药合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杨晨光(2019)年指出中药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疗效。通过给予两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加用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其采用中药和西药结合的方法,患者的全血低粘度、血浆黏度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即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采用中药和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速度和稳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 小 结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对眩晕的病因和病性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扔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时,在治疗上使用西药治疗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种眩晕病急症性眩晕所引发的呕吐和眩晕的症状。而西药使用虽然取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长期治疗和彻底根除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而在对近几年对中西药治疗眩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药在治疗该症状时效果更佳明显,作用更加持久。但是在中医上对引起眩晕的病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其需要考察患者的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在分析其病理因素的基础上,选用更加合适的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中医治疗的效果较慢,需要更加丰富的经验进行治疗和判断,才能发挥出中药的真正作用。可见,中西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借鉴和治疗的方法。

猜你喜欢
中西药西药缺血性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肉牛口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中西药治疗和预防措施
母羊产后瘫痪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中西药疗法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前胃弛缓的临床症状、中西药疗法和预防措施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