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神经内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较为常见,发病后由于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动力学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脑血流量降低与循环障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并进一步引发情绪障碍[1]。为此,加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心理干预以缓解其心理负面情绪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65±2.36)岁,平均BMI指数(24.26±0.53)kg/m2,独居患者4例、非独居患者16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10±2.30)岁,平均BMI指数(24.28±0.55)kg/m2,独居患者5例、非独居患者15例;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常规心理疏导,记录并上报患者的相关体征、病症等信息。
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第一,疑惑解答。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治疗后还存在一定的不适感,会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一方面不利于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并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患者后续治疗的配合。第二,心理抑郁情绪转移。部分患者由于存在较大的心理抑郁情绪,因此,简单的心理情绪干预仍然无法完全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为此,护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实施移情护理干预;即,分散、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使得患者不长期困惑于抑郁的心理情绪。第三,引入音乐干预,即选择积极向上的轻音乐采取合适的方式与频次向患者播放音乐作品,所选取的音乐作品在内容上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曲调也必须是舒缓型,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第四,微笑的态度护理,即护理人员必须面带适度微笑,给予患者和蔼可亲的感觉,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安全感与心理舒适度。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状况来进行评价。不良心理情绪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SAS评分标准:由20个细分条目组成,总分为20-80分;分数越大表明患者的焦虑情况越严重;SDS评价标准同SAS。
利用SPSS20.0处理;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69.75±3.50(分)、67.39±2.92(分)与69.67±3.48(分)、67.55±2.94(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54.30±2.21(分)、53.06±2.10(分),对照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61.26±2.80(分)、59.83±2.32(分);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83、6.037,P<0.0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后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呕吐、视物旋转、头晕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濒死感[2-3]。此外,患者也多出现异常的心理波动,从而进一步导致病情加剧[4]。为此,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治疗的全程护理中,心理护理理念的引入一方面实现了对原有护理认知与内涵的发展,能够推动护理服务的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改进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方法与模式,将心理疏导、情绪干预、压力释放、音乐疗法等纳入到护理的组成体系中并重点强化对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疏导、转移[5]。此外,心理护理还给与患者以鼓励、微笑服务,这些都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本文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分别为54.30±2.21(分)、53.06±2.10(分),均低于对照组参数值。所以,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同步引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