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姣云
(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21)
鼻胃管喂养在临床上应用普遍,主要针对如颅脑损伤或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但留置鼻胃管又属于有创操作的范畴,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因此必须应用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为患者保驾护航[1]。本研究现针对20例在我院实施风险管理策略的鼻胃管喂养护理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其护理资料,现做以下总结。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时段内收治的采用风险管理策略的鼻胃管喂养护理患者,总数为20例,包括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龄在37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4.2)岁,包括1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和5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置管时间均超过1个月。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研究的开展。
护理人员为患者创建置管风险评估单,内容包括患者疾病史、凝血、吞咽功能情况、生命体征以及口鼻功能通畅性。结合存在的如支气管哮喘等会导致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疾病,要进行重点评估。同时注重监测患者的意识、吞咽能力与范围、咳嗽能力等。护理人员完善患者置管前风险的同时,一旦发现高危风险因素,必须及时与管床医生进行联系和沟通,详细告知家属,提前做好急救准备。
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风险管理策略,就要从鼻胃管喂养的各个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患者制定内容规范的鼻胃管喂养指南。具体内容归纳如下:(1)鼻胃管含义、类型与常见应用方法;(2)鼻胃管喂养管理的制度要求;(3)进行置管前存在的风险及评估结果;(4)具体的置管风险告知单;(5)集束化管理应用策略;(6)实施质量追踪表;(7)并发症观察与处理;(8)健康教育及指导内容[2-3]。此外,检测患者抽吸液体的pH值,针对未使用胃酸抑制剂的患者在其对应值低于4时确定胃管在胃内的标准,针对服用的患者对应值不超过6为判断标准。另外组织适当的培训,利用公众平台将专项培训课件、管理指引内容以及其他视频资料进行上传与共享,提高执行度。
为患者创建肠内影响视觉识别系统,以颜色或其他标识加以警示,通过视觉辨识,提供给护理人员进行鼻胃管喂养及静脉滴注的判断,有效避免出现各种风险事件。首先要规范鼻胃管肠内营养中的三项标识,包括胃管标识、特殊治疗卡标识以及肠内营养输注标识,统一用紫色表示,详细写入时间、刻度等,肠内营养输注标识用紫色标识牌代替,6 cm*10 cm的大小,将注入标识悬挂在患者专用的输液架中。其次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输液架、输注泵管以及灌注器都要确保专用,决不允许混淆挂在同一输液架中,可下床活动的患者用移动输液架,使用肠内营养泵的患者用紫色标识的肠内营养泵等等[4]。
护理人员为患者创建护理质量追踪表,坚持“六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鼻胃管操作的速度由快到慢,避免出现变质和污染的情况。具体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质量追踪表监察护理质量,应用iPad数据平台落实各项指标,确保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5]。
应用前患者置管高风险评估1例,风险率5%,一次置管成功18例,成功率为90%,置管错位为0,应用后置管高风险评估为3例,风险率为15%,一次置管成功19例,成功率为95%,置管错位为0,应用后患者置管风险评估更多,一次置管成功率提升,P<0.05,置管错位方面则无差异,P>0.05。
患者应用前三标识和六度原则落实15例,落实率均为75%,应用后三标识与六度原则落实19例,落实率均为95%,应用后比应用前三标识与六度原则的落实情况更好,P<0.05。
进行鼻胃管喂养的患者较为特殊,对其开展的护理工作不但要细致,还要保证高质量。加强风险管理策略在其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降低鼻胃管患者喂养护理中发生置管的风险率,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错位的发生率,还能规范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保障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风险管理策略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患者的置管高风险评估记录、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提高,护理人员在三标识、六度原则上的落实率也明显提升,P<0.05。
综上所述,将风险管理策略一个用在鼻胃管喂养护理工作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