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移”:语言主观化理论的新进展

2020-12-09 22:57李国宏
关键词:主观性句法主观

李国宏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一、人化的语言

认知语言学是对Chomsky 的“认知革命”进行“再革命”而成长起来的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研究范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中的各种词汇和语法现象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描述与解释,深化了人们对语言本体的认识[1],其“体认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理念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在语言的意义和形式中的重要性,开创了“以人为本”的研究路径,真正体现了“人化的语言”。

“人化的语言”必然嵌入人的“视角”或“态度”,从而体现人在言语表达中的“主观性”,正如Benveniste 所指出的:“不表述言者视角的语言是难 以 想 象 的······语 言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有 主 观 性 标记,否则,语言是否仍然能发挥作用并称之为语言呢?”[2]225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必然要挖掘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背后的主观性因素。

一直以来,从主观性视角进行语言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个特定语词或结构的“语义-语用”变化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例如,在历时层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助动词和准助动词在表达情态和认知意义时的主观化过程[3]、语篇助词(如I think、I guess)的话语标记演变过程[4]、态度取向类副词(如actually、strictly、loosely、really、frankly 等)的主观化过程、语篇连接词(如in fact、indeed、besides、 actually、 well 等)及劝导性构式(如let's/lets)等等的语法化及主观化过程[5]。在共时层面上,Langacker 学派亦将重点放在对情态助词(如will、must)、冠词(如入场元素the、a、this、some、-ed、may、must 等等)和介词(如across)等的研究上,关注这些语词因视角编码的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主观化的句法操作现象(operationalizing subjectivity)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引起广泛讨论[6-9],特别是“左移(leftward movement)”假设的提出,更是为主观化理论的纵深拓展以及句法形式上的判定标准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左移”——语词主观化的优势句法表现

所谓“左移”,是指一个语词一旦产生主观性,便倾向于向句法的左端移动。例如,在“Anna spilled the beans stupidly”和“Stupidly, Anna spilled the beans”中,句尾的stupidly 是对行为过程的描述,具有与另一行为过程进行潜在对比的意味(如Anna 本可以以一种intelligent 的方式spilled the beans),而句首的stupidly 则是对言者的述谓,体现的是言者对后面事件的评述,其潜在对比对象为言者自己,即言者本可以对Anna spilled the beans这一行为选择沉默,但他却选择使用stupid 进行评价,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

Swan[10]最早注意到成分句法位置的变动与相应语义功能变化之间的联动关系。例如,从历时来看,上面句尾表示动作方式的副词(方式副词)通常先于句首的句子副词(sentence-level adverb)出现;在辖域上,句子副词统摄全句。由于言者是句子的生产者,因此,句子副词在一定程度上也统摄了言者,其语义以言者为导向。

在此基础上,Adamson[11]从历时主观化的角度对名前修饰语“lovely”的功能范畴进行了演变分析,发现随着修饰性成分语法范畴的变化,其意义也越来越具有主观性,而且,其在名词中心语前的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远离中心名词,向更左端的位置移动。Adamson 认为,这是因主观化产生的语义范畴的转变所导致的句法位置的重新分析。因此,主观化、范畴转移和句位左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她据此提出了主观化成分的“左移”假设。

“左移”是语词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极和形式极发生边界变化的联动效应,体现了语言成分在语义上由客观向主观虚化的隐性变化,同时在形式上对这一隐性变动进行了句法上的显化,是对语言演变单向性[12]在句法上的具体落实。认知语言学称之为操作主观性,并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争论[13]。

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词发生主观化后是“左移”还是“右移”。Denison[14]通过对英语sort/kind 类名词结构的历时研究发现,这类结构中原来执行名词功能的sort/kind 类语词具有从中心语功能演变为后定指语(postdeterminer)或数量词的潜能,在语表上体现为向词组的左端移动。此外,英语的形容词在向程度副词演变过程中亦出现“左移”现象,例如,very 从性质形容词演变出程度修饰用法,其位置亦发生了变动,如“that very just man”[15]。Breban[16]对英语差异类形容词(adjectives of difference)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发现。

这一现象本质上符合言语行为的命题效力层级。Searle[17]从言语行为的角度以公式“f(p)”对命题的言语效力进行了层级划分,认为一个成分的言语效力“f ”越低,离命题(p)就越远。这样,整个句子结构就呈现(f3(f2(f1(p))))的层级分布,数字越大,语义辖域就越宽,在句法上则实现为“(认知结构(时结构(体结构(命题))))”[18]。也就是说,语词主观化的一个副产品就是语义辖域的扩大,从命题内意义扩展至命题外意义,甚至成为一个话语标记。Company[19]据此指出,主观化表达式是一个命题外概念,其辖域要大于原来的客观性表达。正是因为这样,主观表达式的句位较灵活,通常会出现在话语起始位置,居于句法左端,体现了一种“前置效应(fronting effect)”和概念结构与句法行为的象似原则。

然而,仍有个别的语词在主观化过程中是朝相反的句法位置移动的。Ghesquière[8]对英语中complete、total 和whole 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complete 和total 遵循了Adamson[11]提出的句法演变机制,它们随着主观化的发生而向句法左端移动,但whole 的主观化过程并不完全是“左移”,而是有一个迂回的逆反过程,呈现出从左向右再向左的迂回移动轨迹。同样,Breban[9]对英语形容词different、distinct 等的历时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语词在发生主观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左移”现象,也有可能是“右移”,特别是在OV语言中比较明显。Onodera[20]发现,作为OV 语言,日语中一个成分如果发生主观化,会倾向于向句法右端移动。Rhee[21]的研究同样表明,韩语中如果一个成分发生主观化,亦倾向于向句子右端移动。但Shinzato[22]和Onodera[13]通过对日语连接词dakedo(但是)、demo(但是)、tokorode(顺便说一下)的研究发现,这些词发生主观化后产生元语篇功能,同时伴随着句法的左移。

针对主观化成分到底是“左移”还是“右移”这一问题,Beeching 等[7]在主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交互主观性提法。其研究指出:一个成分如果发生主观化,倾向于向句法左端移动;但如果该语词继续发生交互主观性,则倾向于向句法右端移动。换句话说,语言主观化成分左移是第一性的,右移是第二性的。这一观点具有VO-OV 语言认知操作的现实性,因为VO 和OV 语言在主观化成分的位置偏好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对VO 语言而言,左移为其优势表现,而对OV 语言而言,左置和右置的差异并不明显,这样的句法表现具有认知操作上的理据。从句法结构上看,OV 语言为核心居右结构,由于成分发生主观化后在语义和形态上一般均比较虚灵轻盈[19],重度(heaviness)降低,这就使得该成分如果要继续修饰核心V,其理想位置应该是V 的右侧,因为V 的左侧被O 占据,这样的句法安排符合“语义紧密原则”[23]。不过,从言者认知的角度看,一个发生了主观化的语词必然与句中原有的组配成分的关系变得松散,而与言者的关系变得紧密,言者必先表达与自己关系比较紧密的已知信息,这就使得主观化成分通常因最先表达而处于句法左侧,这符合认知表达的“先来后到”原则[24]。因此,对OV 语言而言,主观化成分或者满足“语义紧密原则”而居右,或者满足“先来后到”原则而居左,两个竞争因素使得主观化成分左置和右置均比较明显。

但VO 语言的主观化成分则往往体现了句法因素与言者因素的统一。句法上,VO 语言为核心居左的语言,其轻盈的主观化成分理想的位置是核心的左侧(因为右侧有O 类附随成分),这样的布局满足“语义紧密原则”。巧合的是,这样的左置也满足了认知表达上的“先来后到”原则,实现了句法和认知的统——。如果对VO 语言的主观化成分进行右置,其成本是比较高的[25],因为它同时违反了结构上的“语义靠近原则”和认知表达上的“先来后到”原则,是一个劣势布局。

因此,就语言类型而言,VO 语言中的主观化成分在句法上通常表现为左移,而OV 语言的主观化成分既有左移也有右移。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语言中的主观化成分具有右移表现,则该语言也一定具有左移的主观化成分。左移是语言主观化的强势表现。

三、主观化成分“左移”的语义特征

主观化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发掘语词主观化与句法操作的关系,寻找可以进行科学验证的主观化意义的演变路径及其句法变化。现有研究表明,主观化成分具有如下的语义表现:1)不能进行述谓,2)拒绝施事的控制性,3)不能出现在某些从句结构中,4)通常是非真值条件义,5)主观性成分不允许代词替换,6)不能进行否定,7)不能焦点化,8)不能进行次级修饰(submodification)和级差化[26]。就“左移”而言,其主观化成分同时还导致语义上的“避重就轻”和“有定性”的提高。

(一)避重就轻

所谓“避重就轻”是指语词主观化的左移导致其“实在”的命题功能越来越弱,在形式和语义上越来越“轻”。形式的“轻”是指语词表达形式的缩小,比如变为其它核心词项的附缀成分[27]。Company[19]甚至指出,形式上的“轻”是一种以“零”形式表现“十分”的语用意义,也就是说,虽然不具有外在的形式,但意义却囊括于其随附的核心成分中,他称这种主观化的表达形式为“句法稀释(syntactic cancellation)”。

主观化成分在形式上的“轻”首先表现为成分的韵律独立性增强,其后可以进行停顿,在句法关系上与其它核心成分相对分离[28],通常处于句法左端位置。吴为善[29]发现,汉语的句法结构存在一个强烈的表义倾向:当一个“非核心成分”围绕“核心成分”进行前后移动,其前置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后置时则具有极强的粘附性。例如,在语音层面,“南”的表音结构[nan]中,其元音核心前后均有一个相同的鼻辅音,前置的/n/表现为“纯鼻音”,而后置的/n/则表现为一个“半鼻音”。因此,处于核心元音成分/a/之前的辅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处在其后的辅音具有极强的粘附性。同样,在方所表达式中,前置的方所成分与VP 核心的结合相对松散,而后置的方所成分与VP 结合紧密,有的语法学家甚至称其为“动介式”句法词,如例(1)中后置的“到/在”与动词组合成“坐到”和“跳在”,二者成为一个韵律整体,相反,前置式的方所成分则相对独立于动词核心。这一现象的动因在于后置式所具有的客观性导致了其对动词核心所表现出的强粘附性,而前置式因其主观性而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1)a. 到|沙发上坐 → 坐到|沙发上

b. 在|马背上跳 → 跳在|马背上

因此,在韵律上,结构前置时相对“轻盈”,而后置时则较为“沉重”。“轻盈”的结构可以相对自由地停顿。例如,在性状表达式中,主观的前置性状可以移至句首,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命题表达分开,但后置式没有这一表现,如“酽酽的,她给我们沏了一壶茶”,但不能说“*①她给我们沏了一壶酽酽的,茶”。换句话说,句首的性状成分在韵律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后置的性状成分则没有这一表现,在结构上更依附于前面的核心成分。

形式的“轻”还表现为形态结构的简略,更容易与其它成分发生融合,甚至成为“零”形式。很多研究均已指出,语言中比较容易发生主观化的成分有指示词、评述副词、认识情态动词、介词以及情态副词等[30]。不难看出,相对于语言的主要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而言,这些易发生主观化的词类在形态上比较轻小。从历时上看,这些主观化词类均是由主要词类演变而来。例如,动词go 的进行体be going 演变为将来体就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结构的简略,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将来体词汇gonna[3]111。

一个句法成分的形态数量与其主观性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成分的主观性程度越高,其句法的形态表现就越少。具体而言,主观化成分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句法功能的多样性或严格性,而以一种单一性意义或具有较高随意性的句法结构出现 。一个主观化词项由于所受的搭配限制或格标记越来越少(体、时、数、情态、人称一致等方面),运用就越来越自如,使得语频增加,成为言者大脑中可自由提取的成分。一个成分一旦发生主观化,其原来所具有的严格的句法规则逐渐消失,转而以一种比较随意的形式出现于句法表达中。Company[31]通过对西班牙语中回指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和介词的研究验证了主观化成分的句法泛化现象的普遍性。

语义上的“避重就轻”主要体现于一个成分随着主观化的发生而在词汇或语法功能上的弱化,主要涉及一个典型词类范畴向非典成员词类范畴的变化,如从开放词类到封闭词类的转变,或者一个典型的级差形容词演变为非级差形容词。这是语言主观化导致的非范畴化现象。这种范畴变化表现为一个“词汇性”语词有可能发生语法化,从而失去原来的语法范畴,如动词变为情态助词、或者名词失去其原有作为名词性中心语地位而更多地成为一个连接成分、话语标记或量化表达式[32]88等等,由此导致指称义的减弱和言者认知义的增强,逐渐从概念义扩展至程序义。换句话说,语词所表达的恒定的概念义或者退化,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表达言语交际“现时性”的程序义,体现了言者在言语交际时对整个交际情境和其中参与者的认知关注。程序性的主观义总体上要比客观的概念性指称义虚灵,并逐渐摆脱了原有词汇的相关的语法功能,如:

(2)a. Carefully considering/Having carefully considered all the cases, the panel delivered its final verdict.

b. Considering (*having carefully considered) he's only just started, he knows quite a lot about it.

不难看出,例(2a)中的consider 为动词,可以有状语性修饰语(carefully),有时体变化(have +V-ed),其逻辑主语等同于主句主语;而例(2b)中的considering 则发生了主观化,其逻辑主语也不再是主句主语,而是言者自己,表达的是言者对某一事态成立条件的判断。同时,例(2a)中的相关语法特征也相继消失。更重要的是,例(2b)中主观性的considering 往往用于“现时”的评价,这是其“程序义”的体现,在词典中往往标注为介词。

程序义的增强还体现在言语行为动词中。言语行为动词表达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听双方的互动性认知协调,其本质上是主观性的,即言者在执行一个言语行为时,本身就传递了自己对言语行为中所涉及的表述命题的看法或态度。这一点可以通过言语行为动词与相关心理动词的蕴含关系得以验证[33]211:

(3) a. I say/state/assert/claim/tell you (that…)⊃I believe (that…)

b. I ask (you) inquire/question (wh-…) ⊃I wonder (wh-…)

c. I promise (to do) ⊃ I intend (to do)

d. I order (you to do) ⊃ I want (you to do)

例(3)左列的言语行为动词与右列的认知/心理状态动词均承接相同的补语小句,但二者在语义的强度上并不相同,其中,左列的言语行为动词在表达言语的举信度(evidentiality)上要强于后面的心理状态动词。也就是说,从语义量级上看,前者为高量,后者为低量,前者在表义功能上蕴含了后者。例如,言者要说“I assert X is guilty”,其必先“believe X”,要“ask”一个问题,其必先要对该问题产生“wonder”。因此,言语行为动词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体现的是交际时刻的一种“现时”程序性,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言语行为动词在语法功能的变化上比较单一,通常只能接受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的陈述语气,对其它语法功能的反应不甚敏感。

此外,语义上的“轻”还表现在对句法主语倚重程度的减弱和对言者倚重程度的增强。典型的句法主语是一个施事,主观化的发生导致语词对句法主语“施事性”要求的降低,例如:

(4)a. She promised that she would be punctual.

b. (While it will be fun, ) the seminar also promises to be most instructive.

例(4a)中动词promise 是对句子主语she 的述谓,即句法主语是动作promise 的执行者。而例(4b)中promise 并不是对句法主语seminar 的述谓,因为seminar 作为一个非生命体无法做出任何的承诺,其并不是动作的执行者,promise 在这里隐性地指涉了言者,整个句子可解读为“I promise that the seminar is to be most instructive”。这样的主观性差异可通过言者否定进行测试。如:

(5)a. She promised to be punctual, but I don't believe it.

b. *While it will be fun, the seminar also promises to be most instructive, but I don't believe it.

例(5a)为客观描述(descriptive),命题不涉及言者主观介入,言者可以就该命题的真假做出或接受或反对的认定。例(5b)则是通过对言者的指涉实现对句法主语the seminar 的表述,体现了言者的主观认定,即这个seminar 有没有意义是言者认定的,言者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对同一概念化对象进行前后相反的表述,故不能否定。

同样,现代汉语的“把”字句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处置句[34]。“把”字的“左移”体现于它在历时上把句法第一谓语的地位让渡于其后的动词,而自己则发生弱化。宋文辉[35]指出,“把”字句的主语可以是一个施事性很弱的成分。如:

(6)a.*阴雨困住了远行的客人。

b. 阴雨把远行的客人困住了。

弱施事成分“阴雨”在主动句例(6a)中不成立,但在主观的“把”字句例(6b)中则成立,这是由于“把”字句所具有的主观性体现了言者对所移情对象“远行的客人”在事件结果“困住了”方面的归因,即,言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阴雨”,从而赋予“阴雨”以一定的行事能力。这一归因纯粹是言者认定的,在客观层面有可能并非如此。再如,在“当时我老公在摆摊,儿子一个人在旁边玩耍,然后一回头,发现儿子不见了,就这样他把儿子弄丢了”中,“把”字句的主句在心理意愿上并不是故意弄丢儿子的,但言者主观上则归因于“他”,这种归因并不需要明示出来,只是表明了言者对所移情对象“儿子”的关注。

(二)有定性

认知语法认为,有定性是主观入场的标志。事物的有定性是指对事物的指涉是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一、二人称为参照进行的目标达及。主观化的实质是一个成分与言者建立直指关系的过程,因而也是其有定性提高的过程,是成分从客观轴向主观轴的转变而导致的对情境因素的码化效应。这种有定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语义辖域的确定性

语义辖域的确定性是指左置结构的语义辖域往往不受主句控制,其语义值相对确定或者具有唯一性解释,这种唯一性解释来源于句首所具有的言者相关性,对言者而言无需参照句子核心成分即可确定其语义内容。如:

(7)a. On a beautiful Sunday in spring, every student on campus went hiking in a foothill.

b. Every student on campus went hiking in the foothills on a beautiful Sunday in Spring.

例(7a)、例(7b)中的on a beautiful Sunday 虽然均可作不定指解读,但有所区别。例(7a)更类似于有定无指的解读,因其所表达的时间与言者的说话时间相关,言者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一个具体的时间,但却表达了一个抽象的时间段;而例(7b)则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的陈述,并没有一个时间区间存在于说话时刻。因此,时间从句在概念的定性上,例(7a)要比例(7b)的高,这样的差异导致两句的语义并不相同。例(7a)中on a beautiful Sunday 具有宽辖域,every student 表示所有的学生均在同一天去参加爬山;例(7b)则除了表示所有学生在同一天参加了爬山外,还可以表示每一个同学在不同的星期天去爬山。

此外,就性状成分前置做状语而产生的主观性而言,状语句中宾语名词前要求有数量限定语,否则句子很难成立,而且,其数量词通常只能是“一”或表不定数的“几”(如例8a、例8b),数字越大,越倾向于不合格(如例8c):

(8)a. 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 长长地排起了*(一支)队伍

b. 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 深深地留下了*(一道)疤痕

c. 画了个圆圆的圈 → ?②圆圆地画了三十个圈

性状成分一旦在状语位实现主观化,“入场”程度得以提高,具有了量值的定性要求,其对关联成分的界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其量值不应该偏离言者的心理标量太大,否则就违反了交际的“量准则”和“质准则”,这也是例(8c)后一句不合格的原因。

2. 言语效力的减弱

言语效力是一个语段结构表达命题的强度。当一个语段结构具有完全的新异性时,其言语效力最强,相反,一个有定结构的语段言语效力相对较弱,这是因为有定结构的“场依存”效应,其表达的概念为已知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大多数的主观化成分可以伴随有语气的停顿(如话语标记)或者无需与其它成分进行句法组合而相对独立地执行一个言语行为功能。因此,主观化在提高一个成分有定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该成分的言语效力,其句法功能的变异潜能也大大降低,如很难进行同义替换(the man≠ man near me)或进行性状修饰(*后院里非常高高低低地堆着一些木头)。这些都是因为主观化导致的定性的提高,即名词的主观化导致其在空间域内的定指性的提高,量性成分的主观化导致其在量域内定指性的提高,动词的主观化导致其在时间域内定指性的提高。总而言之,主观化使得原来的概念均变为一个相对有界的定量概念,降低了其进行量级表达的潜能。

再如,英语中的差异形容词也体现了主观化中定指性的提高而导致的言语效力的减弱。Breban[16]指出,英语中表示比较义的形容词(如same、identical、different)在发生主观化后产生了“后定指”用法。这些词最初表现为形容词特征,后来产生出后定指和分类用法。形容词用法最初表达相对比的两个或多个事件在某些属性特征上的相似性程度,而后定指或分类用法表达不同例或次类之间的同一或非同一关系。在主观化作用下发生语义转移的这些形容词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同时,其语义亦变得更加语法化或功能化。如:

(9)a. Toy Story is in essence a buddy movie,about the bond that develops between two very different male types who, in this story, just happen to be toys who discover the value of true friendship.

b. I think when you analyse the fact that we won five Super Bowls and've done it with different head coaches, different quarterbacks and different players and the only real constant has been team owner Ed debartolo, it says something about the organisation.

例(9a)中的different 为形容词用法,表示所修饰中心语type 的不同所指在性状或其它维度上的不同,该形容词为典型形容词,前面可以有其它的程度或数量修饰语;而例(9b)中的different 为后定指用法,其“不同”的参照物存在于言者大脑中,通过该different 可以定位于其中心语的唯一所指对象[36]。

就成分在句法上的前置或后置能力而言,前置成分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概念辖域通常独立于句子的核心结构或成分,表义功能较弱,更多地承担了对言者的表征,是通过对“场”中的言者的指示而进行概念表征的,因此,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指”概念。例如,汉语前置方所成分与“把”字句在历时用法上有过重合[37],其后的名词均表现为一个有定概念。“既这等,我方才把这庙里走了个遍,怎的不曾见个人来(《侠女奇缘》)”中,方所成分“这庙里”表现为一个言听双方均知道的有定概念,作为一个已知概念,其受动词的影响较小,与动词的联系较为松散。而后置式的方所成分则可以是一个无定成分,其受动作的影响较大,是一个与动词联系较为紧密的成分。例如:

(10)a. 到沙发上坐 /坐到沙发上

b. 在黑板上写/写在黑板上

c. 向胜利走去/走向胜利

上述诸例中,后置式方所成分可以是一个无定概念,其前面可以添加表无定成分的数量结构;但前置的方所成分很难进行这样的操作,如“*到一张沙发上坐/坐到一张沙发上”“*在一个黑板上写/写在一个黑板上”。例(10c)中前置结构可以和入场标记“着”[38]共现,而后置式不可(如“向着胜利走去/*走着向胜利”)。

四、主观化成分“左移”对语法规约性的解释

“左移”的主观化成分具有“场”的认知定位功能,具有设定言语背景、构建认知框架、开辟语篇空间等功能,因此,句首的主观化结构能够摆脱一些传统的语法限制或语义制约,进一步引导语法体系的发展。

(一)对悬垂小句的解释

英语悬垂小句是指分词小句的逻辑主语与主句主语不一致的现象。如例(11a)、例(11b)中执行installing lamps 和serving on several committees的主体均应该是具有施动性的人,但主句的主语却分别为“the electricity”和“the committee”,由于分词小句的主语并未实质出现,而主句主语又不符合分词小句的语义要求,导致分词小句主语“悬空”,因而不合格。

(11)a. *When installing lamps, the electricity should be turned off.

b. *After serving on several committees,the committee elected her their secretary-treasurer.

然而,悬垂小句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却高频出现,BNC 语料库中充满了大量的可以接受的悬垂表达[39],如例(12)。而且,在正统的语法书中也通常会强调,只要悬垂小句不引起歧义,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于“消歧”的因素,语法书并未提及。

(12)a. Strictly speaking, Mr. Johnson is a perfect husband.

b. Taking everything into account, this evening's performance is good.

事实上,对英语悬垂小句限制的消解首先涉及的要素便是“左置”。悬垂小句出现于句首的合格度要高于出现句尾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句法左端具有言者设定认知立场、建构认知框架以及进行文本组织的功能,其概念表达关涉言者的认知场,在语义偏向上更多地体现“言者承诺(speaker commitment)”,因而与主句之间具有相对的概念独立性,而右端位置则更多地体现小句对主句的依赖性,具有较高的命题客观性[21]。如下面正常的复句表达:

(13)a. Walking slowly, he arrived.

b. He arrived(,)③walking slowly.

例(13a)表示“经过慢走,然后到达”,其分词小句行为独立于后面主句描述的行为;而例(13b)表示“他是以慢慢走的方式到达的”,其分词小句与主句解读为一个整体。因此,“左置”为悬垂小句的“解歧”提供了更理想的位置,对人们使用悬垂小句的诱惑性更大。

由于句首位置表达言者主观性,那些越是容易解读为言者的认知状态或行为表现的悬垂小句的可接受度就越高。例如:

(14)a. Comparing them to the English Baroque woodwinds, it is clear that they became the prototype and standard for English makers well into the 18th century.

b. generally speaking, Mr. President's view is objective.

c. *Barking furiously , Mary took her dog out of the park.

例(14a)可解读为言者进行的“comparing”,例(14b)是言者进行“speaking”, 例(14c)不合格,因其分词小句表现的不是言者行为。根据Hayase[39]对956 个实际使用的合格的悬垂小句的分析,有726 例为认知判断动词的悬垂,占总数的75.94%,其它动词依次为身体运动动词(9.63%)、感知觉动词(8.89%)、身体状态动词(3.24%)和肢体行为动词(2.31%)。如:

认 知 判 断 动 词:Comparing、Supposing、Thinking、Estimating、Taking(…into consideration)、Observing、Looking (back、ahead、at)

身体运动动词:Moving、Walking、Arriving、Travelling、Entering

感 觉 知 觉 动 词: Looking、 Listening、Watching、Seeing、Staring、Feeling

身体状态动词:Standing、Sitting、Lying

肢体行为动词:Reading、Opening、Keeping、Giving、Putting、Looking after

这些动词均较强地表现了人的施事性和意愿性,其所描述的行为或状态很容易解读为是对言者认知状态或行为的述谓。由于言者所具有的“全知(omniscient)”特权[40],在信息表达中往往首先表明自己的行为意图或立场站位,然后再引出对意欲表达的客观命题,因此,悬垂小句往往作用于言者的“知域”或“言域”范畴。如:

(15)a. Seeking to improve the way they do busines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supported by the UK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Best Practice.

b. When installing a boiler , the floor space available is very important.

在“知域”范畴中,悬垂小句表现的是言者的自我表达,整个悬垂小句所在的复句可解析为“当我[悬垂小句]的时候,我发现/认为/觉得[主句]”,这样的解析使得整个复句前后逻辑一致,语义和谐。如例(15a)可解构为“when I was [Seeking to improve the way they do business], I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supported by the UK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Best Practice] ”。

在“言域”范畴中,悬垂小句体现的是言者对听者立场的关注,表达了“我说(I-say-so)”义,其复句可解析为“我说[悬垂小句]的时候,我是在告诉你[主句]”,如例(15b)可解析为“When I say[When installing a boiler], I was telling you [the floor space available is very important]”。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言域的悬垂小句所使用的动词范畴可以进一步扩大至一般的动作动词,表现言者对听者在执行某一行为时的建议。这样的用法常见于科技文献中,是对具体操作行为的描述,表现的是言者对听者在操作上的建议。如:

(16)a. When packing the goods, greatest care must be given to reinforcing the cases as any damage in transit would cause us heavy losses .

b. When installing the iron towel, the other items should be set aside to keep safety.

悬垂小句对言者视角的表达体现了言者“隐而不现”这一“绝对主观化(extreme subjectification)”的特征[41]。英语中那些表现言者认知状态或言说行为的判断动词已经完全摆脱了悬垂的语法限制,成为合格的语法结构,如“generally speaking”“judging from”“talking of ”“supposing”“allowing for”“considering” 等等。

(二)对倒装句的解释

英语有两类倒装结构:一是处所倒装句,这是一种完全倒装结构(full inversion),其“主-谓-补”结构完全颠倒,如例(17);另一种为部分倒装结构(partial inversion),只有主语和助动词结构倒装,谓语结构依然保留在主语之后,如例(18)。

(17)a. A ferocious lion comes down with the rebound.

b. Down with the rebound comes a ferocious lion.

(18)a. I never heard about cabalism.

b. Never did I hear about cabalism.

两种倒装结构的本质相同,均是将言者视角置于句法左端,从而产生倒装的语法结构。那么,倒装结构如何体现言者的主观性呢?我们以完全倒装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完全倒装结构以处所倒装最为典型,其它的倒装均是对处所倒装的隐喻性拓展[42]。处所成分进行倒装的优势在于其天生的“有定性“,这是因为空间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43],也是人类隐喻认知的基本策略[44]。处所成分所具有的有定性赋予了其较高的认知可识别度,从而很容易成为认知表达的起点。虽然形态上为PP 结构,但功能上却是一个名词性的主语成分[45],体现的是言者对物体进行空间认知的定位参照,因而为一个言者主语,具有言者的情感义(emotivity)和主观性(subjectivity)。换句话说,此时的处所成分是对言者自己所处视角的述谓,作为一个已知概念,倒装的处所成分不具有焦点功能,无法进行焦点对比,如例(19a)、例(19b)的差异:

(19)a. *On the bed lay a witch, but not on the broom.

b. On the bed lay a witch, but not a cat.

因此,倒装结构本质上表达的是言者将处所中的某新异事物“呈现”出来。“呈现”的本质是说“某处有某物”,而非“没有”某物,因此,处所倒装句排斥否定结构表达。如:

(20)a. *In the house was not an old lady.

b. *床上没躺着小王。

此外,“呈现”还在于突显一个“惊异性”的情感[46],即言者意欲引入一个“非期待性(unexpected)”的事物进入认知交际场,因此,那些“非期待性”较低的信息很难倒装。如例(21a)中“学生住宿舍”为常态信息,“非期待性”不高,因而不合格,此时需要进行“情感丰富”,以增加其新异性;例(21b)通过添加visiting 将学生进行了身份限定,提高了新异性,因为来访学生可能未必住宿舍,通常要住宾馆。

(21)a. *In the dormitory slept the students.

b. In the dormitory slept the visiting students.

结语

主观化成分“左移”是语言的一个强势表现,一个语言成分发生主观化后通常会倾向于向句法左端移动,同时伴随着形态结构和语义上的“虚灵”,由于与发话人相关,因而有定性亦得以提高,这些“收益”可以对一些传统的语法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对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归根结底,主观化成分“左移”体现了人在语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表达中的潜在价值,是人类语言“最大表述力原则(Principle of Maximized Expressive Power)”[47]67的体现,即语言结构的任何变动首先是对人的交际需求的最大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化成分“左移”体现的是说话人对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先行表达的“象似性”原则。

注释:

① 本文中“*”表示该语句不成立。

② “?”表示通常情况下不成立。

③ “()”表示其内成分可有可无。

猜你喜欢
主观性句法主观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句法二题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对立与存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