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 鹰
随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各地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越来越丰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是,用人单位总是难以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线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普遍感到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对录用的学生进行再培训,既不能有效开展相关业务,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轨的尴尬局面。据统计,职业学校毕业生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再培训与实践过程才能独立上岗,而有些学生因为不能适应这种模式而转岗。如何更好地将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实践需求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技能又能使企业满意,这成为各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推行的“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良好的尝试。该校中餐烹饪专业开办已有30多年历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2012年中餐烹饪专业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毕业生融入企业的生涩感强、上手能力差。餐饮企业普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对薪金待遇期望值偏高,不安心在企业中从事一线操作工作,对企业生产管理和毕业生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线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从2013年4月起,中餐烹饪专业教师深入本地区多家企业,采用问卷、电话、网络、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开展企业人才需求、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相关情况调查,共向30家企业发放《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发放《兄弟院校访谈提纲》3份,收回有效问卷3份;发放《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提纲》9份,收回有效问卷9份。向毕业生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若干,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也为“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建立了理论依据。
“新型师徒制”是一种基于传统师徒制基础上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合作企业需与学校共同进行本试点项目的招生宣传工作,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将要进行的“招生-招工-就业”一条龙订单流程。在教学上采用“双导师”制度,学校配备一位专业教师和一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发挥各自优势之源,实施人才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使“双导师”制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向市场平稳过渡,尽快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成为餐饮行业的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
“新型师徒制”区别于传统的师带徒、学徒制,它吸收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精华,摒弃了其中的糟粕。在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指明方向;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学校、餐饮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实施“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弥合和行业的沟壑,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的组织下,有目的地进入到实训单位,有效促进了“课堂”“企业”的衔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培养成本。
新型师徒制在该校烹饪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二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烹饪基本功,这时候适时地让他们接触行业,有利于课堂和厨房的衔接,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在二年级上学期的前三个月在校学习,第四个月由师傅带领进入到企业实习,假期的两个月在企业。下学期又回到学校,在校三个月,完成技能考评鉴定后,最后一个月在师傅带领下回到厨房岗位。教学安排依照这种“3+1+2”的工学交替形式执行。
首先“师徒”进行双向选择,师傅可以是本校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合作企业的一线厨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爱好选择师傅,师傅也可以分析学生的发展潜力与成长后劲来选择自己的“爱徒”。其次,确定“师徒”关系后,召开拜师大会,邀请师生、学校领导、行业专家、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参与拜师大会,见证学生拜师仪式。实施过程中,学生一些技能操作上的问题,师傅可以近距离指导;学生实习中的一些思想、心理问题,师傅也可以进行疏导帮助。实习告一阶段,师傅将学生带回学校,进行技能考评鉴定后,再带入所实习的厨房岗位。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逐渐成长起来,一步一步地融入行业,走向社会。
新型师徒制的实施,师徒之间建立了比师生之间更为亲切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增强了师傅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徒弟的荣誉意识。学生拜师后,师傅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方面的模范作用也非常明显。学生能够很快融入行业中,成为企业认同感很强的员工。最重要的是,新型师徒制实施后,学生在企业的稳定率、“存活率”提高,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型师徒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师生得到了锻炼,与企业的合作也更加纯熟。
要进行配套的改革,让师生更深入地理解实施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师傅的带徒时间,如坐班制要适当调整、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授徒等。加强宣传,激发师生积极性,让师生具有师徒情结,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沟通,促进师徒双方互动性,做好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师徒之间情感沟通与联系,更深入地探讨专业方面的内容或问题。加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深入了解烹饪行业所需及发展变化,掌握发展的脉络,培养适应餐饮行业的一线优秀技能人才。完善评价机制,学校和企业在深入融合中,努力形成并完善评价机制,完善和丰富新型师徒制的内容。加强后勤保障,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的参与和支持,并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