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仙话的人文精神*

2020-12-09 16:07
关键词:神话理性宇宙

黄 贤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0 引 言

仙话是中国文学中脱胎于神话母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 但学界对其究竟是属于神话范畴还是应区别于神话而独立存在等问题存有颇多争议。 不可否认的是,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仙话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肯定。 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对仙话态度的转变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从认为仙话是“道士们的胡说八道”, 其特色“正像道教的教义一样, 是以个人享受、 利己主义为前提的”[1]16, 到后来发表《仙话——中国神话的一个分枝》[2]一文承认早年“否定的偏多些”, 认为“应该给予仙话以更充分的肯定”, “大体上看它是中国神话的一个分枝”。 不过, 与袁珂先生仍旧把仙话纳入神话体系不同的是, 罗永麟先生及其学生郑土有均认为“仙话是伴随着神仙的出现而产生的, 正像神仙与神有质的区别一样, 仙话与神话也有质的区别”[3]16, 并在《中国仙话·前言》中这样定义:“仙话是一种以记叙仙人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追求长生不死、 自由平等为中心主题的民间文学作品。 它采用幻想的手段, 表现了阶级社会中人们那种超越人生、 超越自然、 超越社会的崇高理想, 从而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4]241当然, 神话往往展示着一个民族童年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是民族文化生命之根的所在。 对一个民族来说, 其意义之巨大固不可忽略。 由此脱胎而来的仙话, 虽与方士、 道士关系密切, 但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个体生命、 社会宇宙的理性思索, 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呢?因此, 透过内容庞杂的仙话故事的叙事表面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人对人类命运探索的理性思想、 人文精神, 也有其意义。 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内在渴望, 是对享受现世人生的生命理想的大胆追求, 以及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超越精神。

1 突破肉身局限 追求生命永恒

《说文解字》解“仙”字为“人在山上”, 汉末刘熙《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 仙, 迁也。 迁入山也。”仙, 本质上是人。 仙人超越一般人的本领就是突破肉体的生理局限, 或内修或外练, 最终达到长生不老。 因此, 从表面上看, 仙话的内容无非是服食、 炼丹、 肉体不朽、 得道升天, 以及凡人遇仙、 神仙度人、 仙术变化、 斩妖除恶、 消灾福民等, 但其骨子里却渗透着人类追求长生与享乐、 探索人生福祥之路, 进而向肉体极限挑战的人本追求。 如《列仙传》《神仙传》《洞仙传》《续仙传》《原仙记》《墉城集仙录》《许真君仙传》《八仙得道》《吕纯阳得道》《七真传》《绿野仙踪》《金莲仙史》等典型仙话基本上都是凡人修炼得以成仙的故事。 由希望长寿到寻求长生不老、 生命永恒, 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追求生命永恒, 其实是一条人类寻求自由与幸福之路。 这条幸福之路又是与人性中的贪欲及富贵追求相背离的。 《神仙传·玉子》中玉子因“周幽王征之不出”而说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人生世间, 日失一日。 去生转远, 去死转近。 而但贪富贵, 不知养性命, 命尽气绝则死。 位为王侯, 金玉如山, 何益于灰土乎?独有神仙度世, 可以无穷耳。”[5]34-35《绿野仙踪》中的冷于冰, 目睹了清官含冤被斩的场面, 听到做官的契友和业师突然暴亡的消息, 于是“觉得人生世上, 趋名逐利, 毫无趣味”[6]29, 决心舍弃万贯家产和娇妻幼子离家学仙求长生。 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珍爱生命、 反对异化的思想倾向。 在保持生命的独立、 自由与永恒追求之中, 一切外在于人的物质诱惑都应置之度外。 对于生命来说, “位为王侯, 金玉如山”, 都是“灰土”。 因为失去了生命, 这一切就失去了意义。 而人的生命往往就是在这“贪富贵”中失去的。

因而, 在世俗的功名富贵面前, 仙人的追求就须有十足的理性, 别轻重, 辨利害, 同时还必须有一种与天命抗争的精神与理念。 正如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的: 此道(1)此道: 指孙悟空刚学的长生不老之法。 参见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北京: 人民文学版社, 1980年, 第20-21页。“夺天地之造化, 侵日月之玄机”, 因此, 初学成之后, 还须与上天所降“三灾”抗争, 但得道者学会“妙法”就能躲过“三灾”, 得以长生。 《女仙传》[7]363中的太玄女少年丧父, 又遇相面者说她和母亲都不得长寿。 但是太玄女没有听天由命, 而是“访明师, 洗心求道”, 结果不仅自己得以长生, 而且济世活人, 救人无数, 最后白日升天而去。 可是在神话与西方宗教中, 人是非常渺小的, 只能匍匐在神的脚下, 向神灵乞福乞寿。 亦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中所言:“人类对于生命继续的坚确信念, 乃是宗教底无上赐与之一; 因为有了这种信念, 遇到生命继续底希望和生命消灭底恐惧彼此冲突的时候, 自存自保的使命才选择了较好的一端, 才选择了生命底继续。 相信生命底继续, 相信不死, 结果便相信了灵底存在。 构成灵的实质的, 乃是生底欲求所有的丰富热情, 而不是渺渺茫茫在梦中或错觉中所见到的东西。 宗教解救了人类, 使人类不投降于死亡与毁灭。”[8]33面对死亡的恐怖, 皈依宗教, 把希望寄托在彼岸。 而仙话宣称凡人通过修炼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长生不死。 《云华夫人》记仙人云华夫人对前来访道的大禹说:“长久之要者, 天保其玄, 地守其物, 人养其气, 所以全也, 则我命在我”[9]348。 《罗公远》中仙人罗公远对向他请教长生之术的唐玄宗也说过类似的话:“经有之焉, 我命在我, 匪由于他, 当先内求而外得也”。 随即罗公远教给了玄宗一点长生的法门, “玄宗行之逾年, 而神逸气旺。 春秋愈高, 而精力不疲”[10]149-150。 这些故事皆体现出了仙话人物在与天命的抗争中把握自己命运的必胜信心与信念。 这使仙话背离了神话与宗教崇拜的神秘之域, 也走出了世俗钱权纷争的困扰, 成了中国人淡漠利益争斗、 积极探索生命奥秘、 追求永恒存在的形象展现。 而追求长生不死, 也就成为中国仙话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2 享受现世自由 追求理性人生

在一般人看来, 仙话是根植于道教的幻想故事, 与理性相距甚远。 而实际上, 仙话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蕴涵着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基于这种探索生命之秘、 追求人生之乐的理性精神, 仙话的作者没有把仙境统统设定在高不可及的九天之上, 而是把更切近的目标放在了俗世的落实中。 仙人们对做天仙似乎并不是很迫切, 倒是更愿做地仙(2)按《仙术秘库》称“法有三乘, 仙分五等”, 五等仙为: 天仙、 神仙、 地仙、 人仙、 鬼仙。。 《神仙传·白石先生》[11]44里彭祖问:“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比人间乐乎?但莫使老死耳……更苦于人间。”彭祖得道后的理想也是“食甘旨, 服轻丽, 通阴阳, 处官轶”, “老而不衰, 延年久视, 长在世间。”[12]10仙人之乐, 凡人不必有; 凡人之乐, 仙人必须有。 只有珍爱生命, 顺阴阳, 则自然, 就可长生。 显然只有在人间超越时间的限定, 充分享受人生之乐, 才是仙人的最高境界。 因而仙话中便把许多仙境“安置”在人间。 所谓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 这些“洞天福地”, 凡人也可以眼见, 可以走访[13], 可以“误入”[14], 甚至在自家院子里的打水井都可能挖通到“梯仙国”[15]。 神仙们住的“洞天福地”没有那么神秘了, 这比宗教和神话把“理想世界”悬置于彼岸, 如“昆仑山” “九天” “西天极乐世界”、 人类永远丢失了的“伊甸园”等与人类悬隔只供神灵享用, 显得更加现实而又有理性, 也更加符合老百姓的理想。 因为它没有宗教的此岸和彼岸之分, 此岸即彼岸, 灵界就在人间, 仙境就在深山。

为了标举人间之乐, 仙话中还出现了不少天仙下凡婚配的佳话。 “牛郎织女” “天仙配” “宝莲灯”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浪漫故事。 唐代张荐《灵怪录·郭翰》[16]420-421中也写了织女因银河相隔, “佳期阻旷”耐不住孤独寂寞, 于是不顾自己与牵牛的情意, 向上帝提出下凡嫁人的要求。 经上帝同意下凡嫁给郭翰, 与郭翰情深意厚。 到七夕之日, 织女又上天例行重会牛郎, 之后再回到郭翰的身边, 郭翰免不了几分吃醋, 问织女:“相见乐否?”织女却说出了一句使人吃惊的话:“天上哪比人间?”在织女看来, 天上孤单的神仙比不上有情爱之乐的人间。 这就愈加强化了对世俗享乐的追求, 从而淡化了初期的宗教意味。 明清时期出现的大量“遇仙”型故事, 实际上就是延续了对人间情爱之乐的肯定。 还有些仙话将无穷的享受男女之乐, 认定为仙人超凡脱俗的绝大快活之事。 《列仙传》中的“太阴女”[17]98, 成仙之前在大路边开一个小饭店, 每逢有合意的男子来, “遂请入道室, 改进妙馔, 盛设嘉珍而享之以自陈”, 作一段夫妻再分手。 就这样太阴女凭借着男女交接术修炼成了仙。 大约是隋代人编撰的《穷怪录·萧总》[18]2355-2356中的“神女”, 在树林里等着意中人, 见到萧总, 呼唤“萧卿”数声, 又“把花招总”。 交谈几句, 就把萧总领到自己的仙宫, 二人“一夕绸缪, 以至天晓”。 民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花仙”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 亦是如此。 这类故事虽有鼓吹人欲之嫌, 但同时表现了破解“酒色伐性”的世俗观念、 超越生命极限的欲望追求, 因而也被一些评论者认为其“仙衣下掩盖的是人性的觉醒和肉欲的洪流”[19]。

对仙话宣扬性爱至上的内容, 应联系中外人文觉醒的历史进程来理解它所蕴含的理性精神。 中外人文觉醒的历史进程已经证明, 人文觉醒往往与性意识的觉醒同步, 甚至是以性意识的觉醒为前导和突破口的。 郭洪纪在谈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性意识”时, 写道:“在经历了漫长的教会统治的黑暗之后, 人们为了寻求世俗生活的某些合理性, 表达和实现这种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出现了。 人文主义的先驱们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原欲文化’来与天主教会对抗, 以此来表达对宗教理性束缚人类本性的不满, 他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鼓励性意识的解放。”[20]209可见性意识的觉醒对于人文觉醒是何等的重要。 人文主义者的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里赤裸裸地宣扬纵欲和享乐的观念, 认为只有性意识被唤醒, 人性才能从禁欲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在中国特别是到宋中叶以后, 由于理学的喧嚣, 普通民众的正常欲望受到极大的压抑和禁锢。 中国也就没能出现一个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虽然有“魏晋风度”追求精神解脱, 晚明的“心学” “童心” 狂禅, 追求个性解放, 但远远没有达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对黑暗社会的冲击力度。 因此, 仙话宣扬性爱的内容就有了一种特殊的理性光辉, 它实际上起着促进国人人文觉醒的作用。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偷情的恋人拿神仙故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与中国神话很少涉及性爱及宗教的禁欲主张相比, 仙话在这里让人感到了人文色彩的理性精神。

3 探索生命空间 思考宇宙世界

仙话不仅追求个体生命的长生, 享受快乐的自由人生, 而且凡人通过求仙学道、 炼丹服药苦修得道, 以摆脱生命的毁灭感、 不自由感而选择注重今生, 超越人体, 无限延长生命的限度。 同时, 随着仙话内容空间的展开, 一种对于宇宙世界的思考也随之伸张。 明人郦琥的《会仙女志》, 是一部“遇仙”模式的作品, 但其核心内容是对天体、 宇宙自然现象的解释。 书中讲述一个名为玄阳仙史的人在书房, 有仙女降临, 仙女愿意和他“谈子午之窟, 泄天地之秘, 阐阴阳之精”。 于是玄阳仙史向仙女问了24个问题, 其中有: 关于宇宙天体的生成和结构; 日食月蚀的原因; 人的来源, 雷雨形成的原因; 以及对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张骞乘槎上天等神奇故事的疑问。 仙女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这些解答, 把本来神乎其神的问题, 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 甚至还有几分“科学”色彩。 比如玄阳仙史问, 后羿之妻, 嫦娥奔月是怎么一回事?仙女的回答是, 那只是一个寓言, 月亮上其实是“悬象无人”的, “商隐鄙俚, 愿子勿听”。 仙史又问仙女日食月蚀是怎么一回事, 仙女回答说:“天有九道, 黄道居中。 日月同度, 参差会逢。 参差月晦, 会逢日濛。 日居月上, 月蔽日魄。 月越常度, 日晦月宫。”[21]1-8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仙女对宇宙问题的解答。 想到战国时代屈原借《天问》发出一连串对人世、 宇宙等的怀疑与叩问却一时难以解答, 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 从仙女的回答可以看出, 神话的幻想在仙话中完全变成了一种理性的思索, 神话带给宇宙世界的神秘被彻底消解了, 而呈现出的是对宇宙世界的科学思考, 是对神秘问题的科学解答。

在科学的思考中, 仙话还对人类生活展开了科学幻想。 如《封神演义》, 罗永麟就曾称它是“科幻小说”[22]。 这种科幻色彩, 从东晋王嘉《拾遗记》中的“宛渠之民”乘的沦波舟(像现代的潜水艇), 到晚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中的剑光传书(像现代的电子邮件), 一直不断。 有论者认为, 这种科幻色彩表现了古代中国人“以创造发明手段提高生活质量的‘技术愿望’”, 它的内容“有的表现了超越当时技术水准的‘幻想’”[23]。 这种幻想, 应该说是一种科学假定, 也是科学理性的一种体现。 《封神演义》中土行孙的遁地术, 轻松日行千里, 或启发着现代高铁、 地铁的飞速发展。

4 结 语

我们要看到, 仙话多半是建立在道教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很大程度上有图解道教不死理论的企图。 然而, 它所体现的既不是宗教的神秘性, 也不是道教理论对于人生的意义, 其所展示的是中国人探索生命科学、 追求人生极乐、 认识宇宙世界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较之神话, 仙话突出了“人”的因素。 人可成仙的思想, 既反映了人对永生的渴望, 也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也是人对自身生存之道、 生命之理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可谓是仙话理性精神的价值体现。

这种理性精神标志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已从浑沌茫昧的原始信仰中逐渐洞识宇宙秩序的和谐与人生秩序的安排。 在现实社会里, 人类永远无法脱离自然与人文的轨道。 于是乡民的内在心灵, 不再如原始生民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也不渴望有创世英雄的无比伟大的力量, 而且希望重建宇宙的秩序, 提升外在的生命, 回归一个和谐自足的乐园。”[24]这就是说, 仙话的理性精神引导中国人更多地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不再单纯地等待神灵的拯救。 这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奥妙的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探索与建构, 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 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猜你喜欢
神话理性宇宙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爱情神话
宇宙第一群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这宇宙
“神话”再现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